首页 百科知识 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园主大都是民间的退休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第二节 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园主大都是民间的退休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作出种种限定,违背者要受到严厉制裁,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

一、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肇始于商周时代的囿。囿是商周君王用于种植、放养禽兽以供狩猎游乐的场所,兼有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此时不但园事兴盛,而且园林本身也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拓展。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如梁孝王的兔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因此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魏晋时,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就是残酷的诛杀。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以风雅自居,促发了人们对超然物外的自然山林与田园村野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导致了自然风景园林的新发展。园林景观也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风尚。早期的山水诗文也大量涌现于文坛。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既然成为社会的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过于营造“第二自然”——园林。于是,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区蓬勃发展。其中,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因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示而茁壮成长,比较普遍,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当时文人的园林其规模一般都小而精,造园的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共同发展,是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赏,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魏晋风度的旷逸、六朝流韵的潇洒、老庄哲理的玄妙、佛道教义的精微,再加上诗文绘画清新的趣味,以及造园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使得中国园林从这里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追求的境界。

南北朝时,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玄学崇尚自然的哲理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士大夫的生活哲理。士大夫们对待现实的态度由入世转为出世,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美乃是一种摆脱一切外在羁绊而“顺应自然”之美。因此,他们以崭新的眼光来看待大自然山水风景,对之持着一种亲和的情绪,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同时也运用道家的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来认识园林,开始在造园实践中自觉地追求阴阳和谐、对立统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哲理更深刻地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从此以后,把对立的事物,如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等,真正做到融糅协调、合二而一,成为有机的整体,其所创造的和谐的美、统一的美才是真正的园林美,也保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得以始终维持着妙造自然的主旨。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融入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之中。由文人开创的写意园林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也达于大成。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

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就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园林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风格的发展趋向也是十分明显的,皇亲贵族、世家官僚的园林偏于豪华,而一般文人官僚的则重在清新雅致。后者似乎较多地受到社会上的称道而居于主导地位,其间的消长变化足以说明文人园林早在唐代即已呈现萌芽状态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独乐园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园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司马光等。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中唐到两宋,佛教的禅宗逐渐兴起,禅宗讲究顿悟和内心自省的思维方式深入艺术领域,逐渐促成了艺术创作和鉴赏向着“以意求意”的转化。相应地,在园林艺术创作中也开始自觉追求意境的表现。禅宗的兴起意味着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和文人化,道教中分化出来士大夫道教则意味着扬弃斋醮符箓而向文人士大夫靠拢。

唐代是山水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艺术上已臻于纯熟和完美的境地。山水诗文的创作既重视高远宏大的气概,也不忽略身边小景的细腻状写,成功地把握山水的典型性格,将山水的个性与作者的个性结合起来表现,从而创造出人与大自然高度契合、情景交融的意境。唐代文人参与园林的规划,又把诗文的这种意境引入园林艺术。唐代的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初步出现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同步发展、后者借鉴前者、前者渗透于后者的情况。唐朝王维是当时备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建筑,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正是这样。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而文化方面尤为突出。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同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著名的园林有开封的艮岳、苏州的沧浪亭等。

两宋的园林作为成熟前期的第一个高潮阶段,总结了上代的成就,开启了后世的先河。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即理学,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提倡而确立其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理学讲究纲常伦纪,“灭人欲,存天理”,这种对人性的压抑在知识阶层中激发了与之对立的追求个性解放的逆反心理,使得文人士大夫转向园林中去寻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自由的满足。适应这种心态的文人园林风格得以涵盖私家造园活动,而且还渗入寺观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到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基本上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明永乐以后才逐渐进入成熟前期园林发展的第二高潮阶段。明中叶以后,元代那种自由放逸、各出心裁的写意画风又呈现灿烂光辉。文人画风靡画坛,呈独霸之势,并达到了绘画、诗文和书法三者的高度融合。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比过去更为普遍,园林艺术的创作,相应地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由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模拟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转化为以写意为主的趋向;二是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犹如绘画中的题款,意境信息的传达得以直接借助于文学、语言而大大增加信息量。园林意境的蕴藉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合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

明代理学强调家族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家族具有更大的凝聚力,聚族而居形成庞大的住宅建筑群,住宅的附属园林——宅园的兴建也十分普遍。邸宅与宅园的关系较之宋代更密切,表现为邸宅向园林延伸而致使园林成为可游、可居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同时园林也向邸宅延伸而形成邸宅庭院的园林化。

由于明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而形成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相应地出现了追求享乐、尊重人欲的人本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浸润于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私家造园活动中的市民园林的兴盛。

一方面是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而促成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商贾由于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请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势必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化的色彩。市井气与书卷气结合的结果冲淡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从而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由于此类园林的大量营造,这种变体风格又必然会成为一股社会力量而影响到当时的民间造园艺术。这在江南地区尤为明显,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便是文人园林风格与它的变体并行发展的典型局面。

市民文化勃兴,社会价值观改变,使得一向为士大夫所不齿的造园技艺受到社会上的尊重,造园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一般的文人乐于掌握造园技艺,个别的甚至以造园为业。因此,明末清初的百余年间,在一些发达地区涌现出相当数量的造园家,他们都以精湛的技艺而知名于世。文人广泛参与具体的造园实践而著书立说,陆续刊行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理论著作。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植以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这壶中天地,既是园主人生活场所,更是园主人梦想之所在,这时期著名的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原因,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巅峰,其造园手法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二、私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大多由文人、画家设计营造,因而其对自然的态度主要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情趣。由于受隐逸思想的影响,它所表现的风格为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意境深远。

私家园林多处市井之地,布局常取内向式,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围合,精心营造,它们一般以厅堂为园中主体建筑,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划分空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常用多条观赏路线联系起来,道路迂回蜿蜒,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大多采用不规则状,用桥、岛等使水面相互渗透,构成深邃的趣味。

私家园林一般来说空间有限,规模要比皇家园林小得多,又不能将自然山水圈入园内,因而形成了小中见大、掘地为池、叠石为山,创造优美的自然山水意境,造园手法丰富多彩的特性。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徵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园冶》著者计成所兴造的影园,更是匠心独运。首先巧于因借,不仅北借蜀岗,还将江南诸山“奔来眼底”;然园内山水能融汇于大自然之中,园内土丘作为远山的余脉经营,并引水从山中渗流而出,混假于真,真假难分,可称山水规划之“珍品”。

这种旷达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化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的艺术倾向: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其代表作为扬州园林,集中体现在瘦西湖,可称得上私家园林的总汇。

与此同时,园林景题的“诗化”和对联的广泛运用,直接把文学艺术与造园艺术结合起来,丰富了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已经创造的领域,把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正由于园林与文学之间密切关系,园林亦广泛地成为诗文吟咏描写的对象,往往借园景而抒发作者的情愫,甚至以园林作为一部作品的典型环境来烘托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

私家园林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向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模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见图8-1)。

img122

图8-1 中国传统园林示意图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