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4-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性质也称为园、圃、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如果抛开各种独特的现象而从共性视角来看,园林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因此,应与园林景观所从属的那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为评价的基点来阐述它的发展历程。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后期和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时期。

第一节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因而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最完美的,在这种信念下,这个理想的地方逐渐升华成为宗教里的天堂。吸引人修身养性、争取到里面去过逍遥日子的天堂,正是一所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性质也称为园、圃、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虽然它们的性质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在内)一般称为造园。总而言之,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是最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

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差万别。园林的出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必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与此同时,社会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变革也会导致园林种类的新陈代谢,推动新型园林的诞生。如果抛开各种独特的现象而从共性视角来看,园林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虽然这四个阶段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断裂,但是随着历史的递进,以及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园林的内容、性质和范围当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应与园林景观所从属的那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为评价的基点来阐述它的发展历程。依据人类的不断进化、发展,社会的不断演变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将世界园林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园林景观的孕育阶段——原始文明、奴隶阶段

这一阶段相当于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历经约一百几十万年,当时整个自然界处于荒凉、冷漠、恐怖和神秘之中,到处是洪水泛滥,猛兽、疾病侵袭,处于愚昧的原始人类主要通过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作用有限。随着人类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群居的形式即原始聚落,人作为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纳入它的良性循环之中,处于感性适应状态,人与自然呈现亲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也不可能产生园林。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了种植场地,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了果蔬菜圃,虽然是出于生产的目的,但是客观上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二、古典园林阶段——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

人类在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进步,这是客观规律所在。但由于地域分隔,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发展最快,它们首先发展了农业。农业生产是人类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人类随之进入了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农业的兴起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开发土地资源,利用太阳的热能进行农作物的栽培。种植和驯养技术发达,早先的采集和狩猎已经不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后期和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并加以开发,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从宏观来看,尚未引起严重的自然生态失衡,也没有导致生态系统的恶性变异。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保持亲和关系。

由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了改变,劳动果实有了剩余,便出现了阶级社会分化,进而产生了国家,出现了城镇。久居在城镇中的统治阶级的富有阶层,为了享受被隔离的大自然风光,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便在城镇及近郊开发各式各样的园林,浓缩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时期。自然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共同追求的东西,每个优秀的民族似乎都经过自然崇拜—自然模拟与利用—自然超越三个阶段,到达自然超越阶段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园林也就完全形成了。

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或自然造化的认识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因此这一阶段产生了诸多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日本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罗马园林体系、文艺复兴园林体系、欧洲古典园林体系、英国园林体系等。在园林发展方面,从诞生、发展到成熟,各成体系、各具特色。

从各国园林来看,虽各具特色,但它们的基本构成是一致的,都是由山或土地(自然山、人造山、冈阜、平地)、水体(自然水和理水)、建筑(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筑)和植物等构成,即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如果按照山、水、植物、建筑四者构配方式来加以划分则有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如法国凡尔赛宫),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着重体现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理性的、有序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如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由灵活,不拘一格,重在体现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这两种形式也反映了东西方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这个时期园林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私有。园林空间是封闭的、内向型的。园林造景以追求视觉景观美和精神陶冶为主要目的,没有体现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近现代园林阶段——资本主义阶段

18世纪中叶,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促成了产业革命,随之许多国家由农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为人们开发大自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获得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种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结果,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水体和空气污染、气候变异、自然生态失衡,自然生态系统从早先的良性循环急剧向恶性循环转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相对集中,城市人口密集,大城市不断膨胀,居住环境恶化,这种情形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更为严重。这是人类与大自然友善关系转向对立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种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先知、学者提出了种种学说,以缓和人与自然这种不友好的关系。

奥姆斯特德(1822—1903)是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政府应对一些原生生物区和特殊地景区禁止开发,永久保留,作为“国家公园”。1857年,他与他的助手沃克斯合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纽约市内大约348公顷的一块空地改造成为供市民游览、娱乐的场地,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随后,他又陆续主持设计了费城的“斐索公园”及布鲁克林的“前景公园”,建起了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园林绿化波士顿的公园林荫路系统等。他致力于人才培养,是造园职业化的倡导者,在哈佛大学创办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从业人员——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Landscape Architect)。1860年他首创了“园景建筑”。奥姆斯特德的贡献在于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提出“人类要爱惜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针对大城市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把乡村带进城市,城市实现园林化”,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他的思想渐成共识,于是,“公园”、街道和广场绿化、住宅区绿化,随之都出现了。

继奥姆斯特德之后,英国学者霍华德针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也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他与奥姆斯特德的实践活动共同推动现代园林概念的形成。

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园林在内容和性质上均有所变化和发展。首先,除了一些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了政府出资经营所有的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其次,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摆脱了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最后,兴造园林除了获得视觉景观美和精神陶冶之外,还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在这一时期,开始由现代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四、生态园林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趋势。19世纪末期兴起了研究人类、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到20世纪50年代完整的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平衡理论已经建立了起来,而且逐渐向社会科学延伸,这为园林朝着自然生态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类对自然界的物质资源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在利用、改造、开发大自然的时候,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必须注意到它们的恢复、更新和再生,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生态规律相协调。人与自然的理性适应状态逐渐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二者之间由前一阶段的排斥、对立关系又逐渐回归为亲和关系。

这些情况反映在园林上,引起它的内容和性质的变化。

①私人园林已不占主导地位,城市公共园林绿地及户外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与城市建设构成外部环境设计,确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②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创造合理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各种先进技术,其中园林由城市延至郊外,与防护林森林公园构成有机整体。

③园林艺术成为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体,公众亦参与其中,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公众参与性成了园林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

在这一阶段,园林的内容更充实、范围更广泛。它向着宏观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环境全面延伸,同时又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前景更加辉煌灿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