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三大体系。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在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中国园林不像欧洲园林那样,风格剧烈复合变异,而是不断传承发展,以东方独有的文化及造园思想理论影响西方。纵观日本园林的历史演进,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至远至深,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造诣,甚至反过来影响中国园林,但它最终并没有脱离中国园林体系。

世界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个历史阶段,现分述如下:

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两百多万年。人类起初的“巢穴而居,采集渔猎”是对大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在生存演化过程中,人类被动植物的形态、色泽等外观特征所吸引并有了心灵感应,赋有生命意义。原始文明后期,人类农业和聚居部落的园圃种植与鸟兽养殖,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的果园、菜圃、畜养鸟兽场所,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的需要。从而园林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其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为:种植、养殖、观赏不分;为全体部落成员共管共享;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

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距今大约1万年前,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农业的长足发展,人类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阶段,果园、菜圃、兽场亦分化为供生产为主的果蔬园圃和供观赏为主的花园、猎苑。伴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城镇、国都和手工业、商业,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为大规模兴造园林提供了必要条件。

自然地域、文化体系演化形成世界园林体系。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尤其以自然地域、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影响最大。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三大体系。

(1)欧洲园林体系 欧洲园林又称为西方园林,主要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有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两大流派,以人工美的规则式园林和自然美的自然式园林为造园风格,思想理论、艺术造诣精湛独到。

欧洲园林的两大流派都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征。规则式园林:气势恢宏,视线开阔,严谨对称,构图均衡,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丰富,体现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自然风景式园林:取消了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线,将自然为主体引入到园林,排除人工痕迹,体现一种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艺术。

欧洲园林覆盖面广,它以欧洲本土为中心,势力范围囊括欧洲、美洲、大洋洲,对南非、北非、西亚、东亚等地区的园林发展和当代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伊斯兰园林体系 伊斯兰园林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

伊斯兰园林以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以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对世界各国园林艺术风格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力。

伊斯兰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荫路构成中轴线,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

(3)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在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从其独到的创世纪说到三代时期的囿,秦汉时期的苑,魏晋六朝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全景式写意山水园林,最后达到明清时代浓缩自然山水,以小见大的高度象征性写意园林阶段。从明朝中期始,私家园林逐渐分化,先有江南园林脱颖而出,北方园林接踵其后,岭南园林增其华丽。三大区域园林相互影响,相互兼容,使中国园林的类型和风格不断拓展与深化。中国园林不像欧洲园林那样,风格剧烈复合变异,而是不断传承发展,以东方独有的文化及造园思想理论影响西方。

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

①来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

②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于宫室寺观建筑,却天工人巧,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殊形式。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

③中国园林影响了汉文化体系,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佛教从我国传入日本,特别是汉化的禅宗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特色的神道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特色:追求精神上“净、空、无”的禅文化,成为突破中国园林形式的切入点。日本早期“枯山水园”,除选用砂、石之外,还含有小块地被植物或小型灌木,如修剪整齐的黄杨、杜鹃等。后期的“枯山水园”竭尽其简洁、纯净,无树无花,只有几尊自然天成的石块,满园耙出纹理的细砂,凝聚成一方禅宗净土。“茶室庭园”则显示出极精致、极正式的氛围,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发展为“茶道”,庭园布设精美的石制艺术品,主人石、客人石、刀挂石、石灯笼、石水钵等,逼真磊落,不带一点世俗尘埃,表达了日本人对“纯净、空寂、无极”境界的追求。

纵观日本园林的历史演进,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至远至深,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造诣,甚至反过来影响中国园林,但它最终并没有脱离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工业文明使有形环境恶化,也促进了城市园林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形成。

4)信息文明使人类有了对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综合的思考

信息文明促进了公共园林、公共绿地、城市与生态景观的艺术发展,促进了人类任何“工程”与自然生存环境景观活动的艺术思考。在文化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人类对环境建设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理论的思考,保护自然环境、“绿色”设计、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人心。

园林是各门学科与文化艺术的综合。现代园林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维系生态平衡、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等知识,亦要掌握艺术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文化学、美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当代社会要成为一个环境建设的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文人”,否则,对环境而言,非好即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