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一、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私营经济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十五”时期末,私营经济所吸纳的城镇就业人口已达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85%。

第一节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私营经济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据全国工商联2006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十五”期末,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已升至65%。考虑到2006、2007两年私营经济多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私营经济对GDP贡献已经超过65%。具体来说,这些经济指标主要包括:

(一)固定资产投资

从1995年到2005年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0898.2亿元上升到29666.9亿元,平均增长率10.53%;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由3289.45亿元上升到11969.65亿元,平均增长率13.79%;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560.247亿元上升到13890.65亿元,超过集体经济,平均增长率18.43%,超过国有经济(见表8-1)。

表8-1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

(1995~2005年)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6-3;《中国统计年鉴》(2007)表6-3。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7年11月,私营经济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717.19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6.45%,全国同期同比增长率为26.8%;私营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由2005年的46.7%提升到52.4% (见表8-2)。

表8-2 我国全国及私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注: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测算公式: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08年1月表3。

(二)工业增加值

1998~2006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由34018.4305亿元上升到90351亿元,平均增长率12.99%;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由509.63亿元上升到18735.86亿元,平均增长率56.92%,高出全国增长率近44个百分点,占全部比重平均增长率38.88% (见表8-3)。

表8-3 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情况

(1998~2006年)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7年11月,私营经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602.55亿元,增长率为19.02%,高于全国增长率1.72个百分点;私营经济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0.76%上升到了2007年11月底的65.23% (见表8-4)。

表8-4 我国全国及私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注:私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测算公式:私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进出口总额

据国家海关统计,到2007年底,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9932.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1%,高于全国增长率2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为81.54%,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口总额为6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14%,与全国增长率(20.8%)基本持平;民营经济进口占全国进口比重为71.78%,比2005年略有提高,提高幅度为1.66个百分点(见表8-5、表8-6)。

表8-5 我国全国及私营经济出口完成情况

注:民营经济出口额测算公式:民营经济出口=全国出口总额-国有企业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家海关网。

表8-6 我国全国及私营经济进口完成情况

注:民营经济出口额测算公式:民营经济出口=全国出口总额-国有企业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家海关网。

(四)税收

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私营企业也成了国家财政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06年底,私营经济的税收总额已占到国家全部税收总额的78.6%,远远高于国有企业的21.4% (见表8-7)。

表8-7 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编:《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表9,2007年1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编:《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表7,2008年1月。

(五)就业

随着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城镇人口就业的主渠道。“十五”时期末,私营经济所吸纳的城镇就业人口已达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85%。而且,从增长的趋势看,这一比例未来还会继续提高(见表8-8)。

表8-8 私营经济就业占全社会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单位:万人,%

注:城镇私营经济就业人数=城镇就业总人数-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数。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表7,2007 年1月;《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5-1。

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家数量也由2000年的80921人上升到2005年的183732人,增长率17.82%。(1)此外,私营经济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也成绩斐然。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仅以中国光彩事业为例,到2006年6月,由私营企业参加的光彩事业累计投资项目已达15429个,比2005年同期增加1885个;累计到位资金1247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78亿元;累计安置就业人员479万人,比2005年同期增加179万人;累计帮助脱贫769.8万人,比2005年同期增加221万人;累计捐赠财物金额为170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近40亿元。

二、推动了中国产权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以其清晰的产权安排不仅使私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2005年对成都、沈阳、郑州、无锡和江门5个城市的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年度为2000~2004年),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四大类行业。使用这个微观的数据库,我们通过下面标准的生产函数模型,检验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效率。

log总产值it= α0+ α1× dum_企业类型it+ α2× log总资本it + α3× log总劳动力it

表8-9

Absolute value of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Significant at 5%;** Significant at 1%

回归的结果显示,私营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高于国有企业,而且远远高于三资企业。参见下表给出的各类企业生产效率相对于整体平均值的百分比

表8-10

私营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其明显高出其他经济成分的资源配置效率。事实上,通过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其规模大到足以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时,中国政府便能以一种自然平和的方式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经济与社会不稳定的政治性风险。私营经济的出现一改我国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形成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促使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和发展,展现出多元市场经济主体应有的活力,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进了国有企业产权体制改革。

三、推动了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完善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相同步的。20多年来的我国金融改革,遵循了一个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化的改革逻辑,突破了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模式,基本建立起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金融体制模式。

1985年以后,由于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需求日益增加,国家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组建了一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986年,国务院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使其成为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三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区域性商业银行。同时,开始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行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专业银行也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业务的交叉竞争,为专业银行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转型,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移需要资金支持;二是技术升级,许多私营企业注重技术创新,购买或使用专利技术的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三是产品更新换代,生产规模的扩张带来机械设备厂房仓库等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四是资本营运,一些私营企业从事并购,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五是大量中小型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投入。

私营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所形成的资金,又称内源融资,包括企业初创阶段由企业所有人投入的资金和企业连续经营过程中的折旧基金以及由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构成的企业自有资金;二是源于企业外部的资金,即外源融资,这部分融资主要是靠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和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完成的。统计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占银行贷款(主要是那些非国有银行的贷款)的数额不断增加,从而促使了这些银行业务的拓展。

2001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04页)的统计数据表明:金融机构向私营企业及个体发放贷款不管是数额还是比重近年来都持续增长。非国有的商业银行向私营企业及个体发放贷款金额从1993年的34亿元,所占比重仅为0.11%发展到了2007年仅前11个月贷款金额就达到了10664.52亿元,15年间增长了近314倍,所占贷款比例也提高到了4.21%。金融服务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企业成立、成长、成功的“血脉”。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国家有关部门为缓解私营企业融资难做出了许多努力。

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实行中小企业浮动利率,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形式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予以支持;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完善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等。国家开发银行正在积极依托城市商业银行网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

国家逐渐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国家建立技术创新基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创办中小企业。(2)

此外,私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资本市场创办初期,由于政府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认识、把握及监督管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在其发育、成长过程中,依政府的偏好或工作重点而作用摆动。在一段时间里,政府把资本市场当作国有企业脱困的场所,限制了私营企业的上市融资。同时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存在规模较小、资产性质不明确和发展前景不清晰等创业初期的特征,体制内私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的。私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比较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市值和融资能力持续增强,私营企业上市所面临的市场成本和政策成本不断下降,为具备条件的私营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现实渠道。1992年4月,深圳华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1000万股公众股,并于同年6月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深华源A”成为我国境内第一家私营上市公司。经过1992~1997年的缓慢增长,1998年起,我国私营企业上市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扩容时期,上市量和占上市公司的比重持续增长,至今私营上市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群体。

2004年6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与主板市场相比,对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记录等上市条件有所降低,为我国私营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深圳中小企业板推出以来,受到国内私营企业的热烈响应和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追捧。

2007年8月22日,《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获国务院批准,筹划近十年的创业板可能将很快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推出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创业板主要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这无疑将会为众多一时不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又有高成长性的私营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

私营企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发展,并使得民间金融得到了国家的正式承认。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第一次对民间金融做出了正面的评价,报告指出:“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民间融资的发展还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情况下,民间融资不仅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贷款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政策层面对民间金融的认可,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完善了我国现代金融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