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成就与“中国智慧”

中国成就与“中国智慧”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馆的展示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全面走上了城市化之路,艰苦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化道路上飞速前进,成果卓著。同时,也需要表明中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所作的努力,所秉执的价值立场与方法论原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技术”。
中国成就与“中国智慧”_智慧之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考察报告.上

中国成就与“中国智慧”

中国馆的展示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个主题与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形成了一个递进式关系,它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中国国家馆追问“中华智慧”在城市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它对当下与未来城市发展所能提供的启示与指引,并以此作为展示的核心,可谓立意深远。

展示主题的确立与中国社会的高速城市化有深刻的联系。中国馆主题电影《历程》以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表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道路,以及当代中国人在城市建设中的澎湃活力和执著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中经历的道路较为曲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57年是我国城市化起步和健康发展时期。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0%左右;到1957年末,中国的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2)1958—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1957年到1961年,城市化水平由15.40%快速上升到19.29%,之后在17.3%上下徘徊。(3)1979—1999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个数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99年的666个,共新增城市473个。1979年城市化率是18.96%,到1999年为34.78%,提高了15.82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79个百分点。(4)2000年至今是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到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6.6%,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加近一个百分点。

从城市规模上来看,近三十年来,在中国先后成长出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现代化大都市,也出现了一批超级规模的都市群,如长三角都市群、京津冀都市群、珠三角都市群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应当说,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在数量、层次与规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负担越来越重,城市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能源短缺,耕地流失、土地空间冲突,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等,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病”。整体看,“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面对重重问题,我国的城市化方式须有新的思路,城市发展必须实现转型,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21世纪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美国高科技产业将来会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需求,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必将长远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未来即将步入城市时代的中国,经济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应延续我国“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的传统思想,走“中国道路”,积极采用世界最新的生态、低碳等技术,按照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破解当前城市难题,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续写我国城市化的辉煌。因此中国馆的主题就有非常深刻的现实内涵。

首先,主题明确表达出一种态度: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城市,展示中国城市的独特性,包括中国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性,走中国道路。中国正走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道路上,而中国的城市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城市有其历史传统,也有现代经验,一条适合中国的城市化之路,就是尊重历史传统,吸收现代经验的独立发展之路。对西方城市化经验的照搬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正确道路。因此,展示主题表达了一种探索与思考,是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与追问。

其次,对中华民族的城市文明的总结与反思。中华民族城市文明的历史悠久漫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部分。中国的城市文明曾经达到过世界的顶峰,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全面走上了城市化之路,艰苦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化道路上飞速前进,成果卓著。这都需要总结与反思。因此中国国家馆的展示必须突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六十年的创业历程,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第三,对民族智慧的提炼。历史与成就的背后是民族经验和民族精神所凝结成的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这一主题实际上是要对中国的城市文明所体现出的独特性和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智慧进行提炼与概括,这种智慧可以涵盖与解释中国城市文明的主要方面,比如城市的营造、城市的制度文化、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民族智慧的提炼实际上是想从城市文明的历史中建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原则与价值观

第四,寻求民族智慧对于当下城市问题的求解,并从中提取普适经验。中国在城市化道路上的经验与教训实际上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进行城市化建设时的前车之鉴与指引和鼓舞,同时也是对当下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求解的尝试,用中国智慧,为城市问题的解决与推动城市发展提供启示与理论资源,这是中国馆的使命。

第五,作为主办国的国家馆,必须在当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上表态,过去三十年的世博会的主题说明人类思考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在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政府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需要表明中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所作的努力,所秉执的价值立场与方法论原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技术”。

由于以上五个层次的内涵,中国馆的主题必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却努力进行着思考与概括,因此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不是直接展示出的,而是希望观众在展馆中,在各展项中进行“寻觅”与“感悟”。展馆的展示不得不采取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在展示与观众之间引发对话,让观者去得出答案。

主题实际上包含三个逻辑层次,分别是城市历史、中华智慧与城市未来。

首先必须对中华文明的城市史进行回顾与反思,描述其历程,展示其成就,反思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这就需要展馆对中国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伟大成就进行描述与反映,也需要展馆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的伟大成就及其原因有所展示与描述,更需要选择一两个历史时期的某个城市作为中国城市文明的典范。同时也需要中国城市文明所创造出的文明成果进行展示。展示需要对中国城市文明史进行粗线条但又是深入的反映与描述,而且这种展示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它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这种中心就是“中国智慧”。所有被展示的展项都应当是中国智慧的例证,或者是对中国智慧的象征与指引。因此中国智慧是展示主题的灵魂,是展示的逻辑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智慧”?

对中国智慧的提炼是展示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难用几句话进行简单概括,更何况还要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为此,必须先对中国智慧有所提炼,才可能组织好展示。

在中国馆的展示中有四枚篆体图章,有不少人可能没有注意,也有不少年轻人可能还看不懂,不熟悉汉语的海外人士也可能有相当不了解。这四枚图章篆刻着四个词组:“自强不息、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img5

四枚篆体图章

这就是中国馆在展示中首先给出的对于中国智慧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展示必须给出的东西,不是结论,而是展示开始的地方。

透视这十六个字的内在肌理,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首句“自强不息”和尾句“厚德载物”均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以天的高远、刚健和常新来对应“自强不息”;后者以地的浑厚、博大和负重来对应“厚德载物”。而十六字中的“师法自然”与“和而不同”,则皆以“人”为本位,一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绳墨,一为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这样,十六字合在一起,正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的概念。由此,我们找到了上述十六字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这十六个字并不是随意选取和凑合的,而是各有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当然,中国馆虽确定了上述展示主题,但这一主题又离不开世博会的大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里,关键词为二:一曰“城市”,一曰“美好生活”。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也应辩证。就城市而言,在传统观念中,城市并不纯然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与国家和民族密不可分,是国家政治的中心,也是文化乃至文明的表征,王国维所谓“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城与市的结合,也催生了商业的繁荣,并极大地刺激了生活消费。就美好生活而言,必然要落实到城市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以及渗透其间的精神文化气息。我们需要对十六字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看“自强不息”。《易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指人们要效法“天”的刚健,以做到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世界观的体现,将“天”作为“人”的学习对象,以“天道”为行为的指标,把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引入到人的行事准则和认知标准中去,遵循“天行有常”的观念,在城市的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因此,“自强不息”所要表达的理念是:歌颂生命的历史价值和创造力;歌颂生命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战胜外在挑战,克服重重困难,生生不息,不断进步。

其次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一方面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机敏灵动,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支撑。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中华文化悠久绵长的自然观,即顺乎自然、取法自然,与自然山水交融共存,享受自然生活之美,怡情自然心灵之悦,达致“心与物游”的至高境界。这无疑为当今生态观念提供了充满生机却又古老深邃的智慧启迪之根。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自然从来都不是征服的对象,而是我们的亲朋挚友;自然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生命之源。因此,中国人在营造都市过程中常常巧妙地处理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逐渐演化内生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智慧和机巧,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的建构,尽可能地顺乎自然,以图食物的丰足、居住的安适、营造的便捷、环境的优美。无论是临水抑或凭山,城池皆顺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宛如天成,与自然合为一体。这种“山水自然”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始终,大到城市,小到村镇,莫不如此。

今天,随着工业化时代弊端的日渐显现,中国城市千年构建过程中演生创造的自然智慧——城市融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成为今日人类反思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城市的宝贵精神矿脉。基于“师法自然”之上的环境选择和格局营造搭建起中国城市的有形架构,那么同样浸润着师法自然之理的一系列文化创造所体现出来的“性灵智慧”,则是让城市生活化、灵动化和丰富化的骨肉血脉。例如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神往,古人在咫尺城市间创造了意味悠长的城市山林——园林;对山水花鸟自然之美的亲和,则哺育了绚烂多彩的国画艺术和名垂史册的艺术巨匠;而对自然性灵的深刻体悟,不但赋予我们日常生活以艺术的情趣,同时又使我们的城市生活得以升华,即使留存于今天的一砖半瓦,也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第三是“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其包含的文化智慧在于:诸物相和,而又不丧失其独立性,事物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统一在同一个目标之下。这种状态在中国人看来是君子之道,是君子处理己与群、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原则,转化为现代术语,就是独立、平等、协作。这种精神贯彻在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原因。“和而不同”智慧的内在肌理是化不同主体的对立与排斥为互补与合作,可以转述为“己与群的智慧”。己在这里指个体、小我、私生活。群是指群体、大我、公共生活。而和是指多元构成的共同体,包容差异,追求和悦、和谐。

在城市智慧中,“和而不同”着重体现中国城市社会多元融合的特性,呈现古今中国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城市文化生态中多种因素和合共生、多元互补、共存共荣,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状态。它在现实的社会层面上指“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中华智慧的一大表现是中国既有高度的集体生活,同时个人又有单独开创的意识和能力。中国城市社会从历史上看就是多元杂陈的:中国式的市井有三教九流、贩夫走卒、落魄士人、异域商贾等等,彼此能够在城市中相安无事且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并创造出一种多彩炫丽的城市文化,就是因为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中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诸种文化在城市内争奇斗艳:血络不断的本地乡土文化、由移民带来的中国各地域的文化、五千年来生成的中国城市文化、外来的西方文化、新生的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正在复兴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因素的交融进程使得中国的城市图景如万花筒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处理因多元化造成的诸多矛盾,如何调和各种阶层的利益,如何建立起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最终诸种人群都享有生活之乐,这都需要和而不同的智慧,而这也正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前景。

“和而不同”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汇聚与融合;其次是汇聚起来的事物为同一个目的统一在一起,化解矛盾,求同存异,互补互助;最后,由于这种相互补充与相互帮助,创造出一种更加完善、更加精致、更加灵妙的事物。

城市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交汇点,“和而不同”则是引领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相处的普适原则。和而不同植根于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与融合源自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五方杂处”而能相安无事,关键要倡导一种各有所取的多元价值观,以错位式的自我实现,以推己及人的方法,来求得诸多差异的共处。

从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看,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内的成就,都是源自对和而不同的智慧应用。在衣食住行等市井民生的诸方面,和而不同的智慧让诸种因素交汇在一起,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精致化,从而创造出丰厚博大、精致优美的文化产品来。在城市的生活空间中,胡同弄堂大院的街坊生活和广场等空间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着个体性的交往和群体性的交往。在城市中,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排解现实烦忧,人们建立起诸多的寺观神坛,在神人以和的氛围中诸种宗教和平共处,诸种信仰共同服务于人生人心、构建起城市的心灵空间与道德空间。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和而不同不是无条件的和,而是诸事物或者事物的诸因素,以一定的秩序和法则统一在一起,因此,和而不同的社会也一定是礼与法的社会,在礼法中,人生百态和人心人性被整合在一起,最终生长为城市的礼法制度,使城市成为一个充满差异却又有序的和谐空间。

中国城市的发展证明,诸种文化因素的“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绵延动力。

最后,“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之势态广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如同大地那样容载万物。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胸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品格,亦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动因。

中华文化自古迄今均是对外开放的、包容的,是随着时间的流动吐故纳新不断进益更生的,表现出高度博大宽容的文明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文明气度。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有陆海丝绸之路的悠远辉煌,也有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奋发图强。这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交往交流史,留下的不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险,玄奘天竺取经的传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遣唐使来华的盛况,马可波罗游华的感喟,利玛窦传教的美谈……在这些珠玑串串的历史佳话背后,更是文明的沟通、互补和交融。中华文明于其中不断地汲取外在文明的智慧精华,兼收并蓄,创造了流光溢彩的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生态,催生了多元共存的民族国家形态,流光溢彩从未间绝,为世界文明物种的丰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与此同时,中国那些丰富绚烂的文明创造,又给予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了源源的物质和智慧资源支持,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这样取予交互的过程,卷涉到物质生活、科技文化乃至宗教艺术等文明形态的各个方面,且纵贯过去与现在,其所取得的成果不可胜数,其对文明的推进发展之作用难以估量。从中撷取植根在我们今日生活当中耳熟能详的诸多片段,亦能组构成一幅绚烂的文明交流图景,让我们察知厚德载物的胸襟,对中华文明绵延古今,对世界文明发展繁荣,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物质生活领域,从汉唐到明清,葡萄、西红柿、胡萝卜、菠菜、黄瓜、石榴、胡椒、马铃薯、玉米、番薯等作物的引进,不仅增添了我们日常饮食选择,对提高我们物质生活水平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尤其是耐旱易生的马铃薯,已是遍布大江南北,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盘中餐。而可追溯到河姆渡时代的中国水稻,同样广播水土气候相宜之地,且递及今日,超级水稻的改良,更是为缓解全球粮食压力和提高大众营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日常器用方面,取与予的互通有无,同样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呈现不同的面貌。中华文明吸纳了外部文明的玻璃,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则给世界提供了耐用而精美的瓷器。在生活方式上,我们芬芳飘溢的茶文化流播全球,而外在的文明,也给我们提供了同样芬芳飘溢的咖啡,尽管芬芳类型不同,但皆一样地浸润着我们生活。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这种相互取有余而补不足的交流交融,不独体现于无所不在的物质生活领域,在科学文化上同样如此:古老的算盘连通着现代的计算机;印刷术的输出革命性地改变了地球的文化图景,而经过升级换代的印刷术回流中国,又决定性地改造了中国的文化图景。

时至今日,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华文明再次展现了其厚德载物的文化胸襟。三十载主动开放,包纳进取,使文明在传承中实现更生,再次以崭新的面貌与各个文明,各色人种交往交流,和平共处,谱写着和谐共生的世界文明序曲。

由以观之,十六个字所概括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人认识自己,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内与外之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推动着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走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所秉执的基本信念。展馆展项的设置必然是围绕这些基本原则与信念展开的。

“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这一主题与“指南针计划”有一种呼应性关系。“指南针计划”是以实证中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为工作对象,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文化遗产专项调查,进行古代发明创造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博物馆展示理论、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该计划的目的是:逐步树立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科学地位,深入挖掘实证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科学价值,促进国家自主创新和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创造并留存下来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人文和科学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动力,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对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利用、展示与宣传,是中国国家馆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民族。中华先民创造并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生动的实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创新精神,通过实物来展示和宣传这种智慧与精神,这构成了中国馆内在的主题。

提炼出中国智慧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是不是可以成为当下城市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启示,这是中国馆的主题最深刻的内涵。从中国经验中提炼出中国智慧,用中国智慧来应答当前城市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问题。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近三十年世博会的主导论题,也是当今人类文明遇到的最大挑战,建立在“征服自然”信念之上的近代工业文明必须面对自己造成的恶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过度碳排造成的地球变暖,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遇到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准则,这一准则应当可以改变人面对自然的态度与利用自然的方式,并且从根本上建构起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时候中国古老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与面对自然的态度就成为挽救西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恶果的理论资源,这是中国智慧对现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贡献。

其次,对于大多数不发达国家来说,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让人民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中国经验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走了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一条有中国特色之路,一条自强不息之路。自强不息是现代中国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独立自主,不依赖,不掠夺,靠自身的创造与奋斗不断前进。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也是未来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应当吸收的经验。

第三,当今世界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体现出了多元格局——价值观念多元、政治体制多元、经济体制多元,当然还有文化上的多元性。有差异就有矛盾,有矛盾就需要化解矛盾,“全球化”试图化为多元为一元,必然带来文明的冲突。这时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处理差异与矛盾的智慧就体现出巨大的合理性。它承认多元的并存,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性,同时又要求多元之间协作沟通,兼容互补,达到“和”的状态。“和而不同”因此也是当下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地域矛盾的基本法则。

第四,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中国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不断开放的三十年;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吸收,不断创造的结果。中国的经验证明,开放、吸收、融合,不断创造,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也就是说,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未来文明发展的必然之路。厚德载物就意味着,敢于开放,敢于革新,敢于吸收,敢于创造,不断交流,这是中国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