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黄国勤[摘 要]从1978年至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对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农业更进一步的向前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中国农业;改革开放;成就;经验;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1978~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黄国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江西,井冈山343600)

[摘 要]从1978年至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风风雨雨的30年时间里,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对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农业更进一步的向前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农业;改革开放;成就;经验;农业可持续发展。

1成就

1978~2008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1产量上升

从1978年至今的30年里,我国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1.1.1从单产来看

1978年,我国粮食单产平均只有2527.35千克/公顷,2006年达4715.75千克/公顷,比1978年平均提高86.59%,2007年达到4752.20千克/公顷,比1978年平均提高88.03%;1978年棉花单产只有445千克/公顷,2006已达到1247千克/公顷,净增1.80倍;花生1978年为1344千克/公顷,2006年达3209千克/公顷,增加1.39倍;油菜子1978年为718千克/公顷,2006年1837千克/公顷,增长1.56倍。其他作物单产也都增加了1~2倍左右,甚至更高。

1.1.2从总产来看

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07年达到50150.0万吨(《人民日报》,2008年2月29日),比1978年增加19673.5万吨,增长64.55%;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2007年达760.0万吨,增长2.51倍;油料总产量1978年只有521.8万吨,2006年达3059.4万吨,增长4.86倍;甘蔗总产量1978年只有2111.6万吨,2006年为9978.4万吨,增加3.73倍;甜菜1978年只有270.2万吨,2006年为1053.6万吨,增加2.90倍;茶叶1978年只有26.8万吨,2007年达到114.0万吨,增长3.25倍;水果1978年只有657.0万吨,2006年达到17239.9万吨,增长25.24倍。197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只有856.3万吨,2006年达到8051.4万吨,增长8.40倍。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65.4万吨,2006年达5290.4万吨,增长10.37倍。

1.1.3从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来看

197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16.61千克,199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400千克“大关”,人均粮食达412.24千克,此后,由于人口增长和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多种原因,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虽然有一定下降,但仍保持较好“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79.55千克,比1978年增长19.88%。其他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2品质改善

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品质也得到不断改善。一是优质品种覆盖率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品种中,优质品种覆盖率已达到95%,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至少40~50个百分点,特别是超级稻、杂交水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的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改善了产品品质。二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量日益扩大。如江西省2007年绿色食品总数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总数达到415个,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农产品安全性提高。据有关部门监测,目前我国生产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合格率”达到93.6%~100%,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放心”。

1.3产值增加

农业本身产值增加。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2月),按当年价格计,1978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亿元,2006年达到42424.4亿元;若按可比价格计算,以1978年指数为100,则2006年的指数为105.4,2006年比1978年指数高5.4。

农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增值。据卢良恕研究,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2.8740万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1912万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0.07%;完成销售收入3.1068万亿元,同比增长30.11%;完成利税5168.96亿元,同比增长28.74%;实现利润2166.83亿元,同比增长40.36%。

1.4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按当年价格,下同),1994年突破1000元“大关”,达1221.0元;1997年突破2000元“大关”,达2090.1元;2005年突破3000元“大关”,达3255元;2007年突破4000元“大关”,为4140元。显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若按可比价格计算,以1978年价格指数为100.00,则2006年价格指数为670.70,即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5.7倍。据最新统计数据,扣除价格上涨因素,2007年比2006年我国农民实际收入增加9.5%。由此可大致认为,从1978年至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平均增长了约6倍。

1.5消除贫困

2003年,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约2900万人,到2004年减少为2600万人,仅2004年一年就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减少数量之多为近5年(2000~2004年)之最。据新华网2006年10月16日报道,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20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25亿人下降到2365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2.5%。又据国务院扶贫办传来喜讯: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又减1378万人,这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减贫速度最快的一年。2007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928元增加到2200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1.7%,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2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正确、客观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农业发展的经验,无论是对促进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指导今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经验之一: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之所以能“一路走好”、“一路走顺”,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深刻认识农业、高度重视农业。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农业大国,我国仍然有9亿人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深刻认识我国农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2.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党和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麻痹不得。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目前,我国以占世界约9%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约25%的粮食、养活了占全球约22%的人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已引起全球的关注,为世人所称道。

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到了2030年中国人口将要达到16亿人,“吃饭”问题仍然是我国考虑任何问题、处理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我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

2.1.2农业是不可替代的产业

当今世界正在朝着“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轨迹发展。从表面上看,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离物质生产,但不管如何,农业的基础性、特殊性是不能改变的,农业的基础地位、特殊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人总是要吃饭的”。没有发达的农业,人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基础、没有根基。

尽管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非农”原料被生产出来替代农产品原料,但现代经济发展对农业原料需求的绝对量不可能减少,食品及大部分轻工业原料仍然只能由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的基本功能始终是不可缺少的。

2.1.3中国农业只能立足国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一点决不能含糊。当然,我们可以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也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来调剂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余缺,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中国,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在国内。有了这一基本认识,我们就有发展中国农业的“要求”和“动力”,就不会忽视中国农业。

2.2经验之二:正视农业的脆弱性

30年来,我国农业能一直平稳、较快地发展,除了深刻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始终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农业的脆弱性,增强发展中国农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发展中国农业的忧患意识。具体来说,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产品数量相对不足

尽管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产量上升(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但随着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农产品数量供给相对不足将是长期面临的问题,尤其是要确保人均占有农产品量不断增加,其难度将越来越大。

2.2.2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或进城务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种田“难以致富”。从长远来说,大量农村劳动力减少,且多是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脱离农村、脱离农业,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2.2.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30年来,我国在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成效也是显著的。但不容否定,全国农业基础设施整体还是比较薄弱的,全国现有水库中,只有约1/3属于“正常”运转,1/3“带病”作业,1/3“病险”水库,不能作业(亟待除险加固)。四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洪涝、干旱、低温、冰冻、病、虫、杂草,以及地质灾害等的频繁发生,对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五是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都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

“正视”我国农业面临的上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实际上就是在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2.3经验之三:尊重农民的创造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样,农民,只有农民,才是推进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力。中国农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创造性,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取得农业改革开放的最终成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的两大创造发明——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1992年1月8日上午,李鹏同志在会见全国乡镇企业家代表时说:“乡镇企业是8亿农民的伟大创造,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达1万多亿元,从而增加农村和农业的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今后,中国农业要发展,要发展得好,要发展得快,“又好又快”,还必须更进一步尊重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

2.4经验之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再好的政策、再好的生产条件,只有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产生效益、实现发展。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

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是调动了全国成千上万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78年全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加上1979年至1984年间几次调高粮食收购价格的政策,党的生产经营政策和收购价格政策调整后的“双重”效应,使农业经济产生了一次飞跃。在连续几年风调雨顺的助力下,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第一次得到基本解决。

之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由于适合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具体实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在促进全国各地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均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5经验之五:增强农业基础的稳固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我国30年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改善,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1978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达53亿元,1979年上升为58亿元,这在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百业待兴时期,是相当大的投资了。之后的若干年,国家也都不断增加了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对增强农业基础的“稳固性”功不可没。

但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项生产条件的相应改善,与要求形成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则显“薄弱”,亟待加强。当前,加快以改善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已成为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稳固性”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促进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2008年1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第1版),表明中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视,这为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各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基础的“稳固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六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08年2月29日(第6版).

[3]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新时期国家食物安全,中国农业信息,2008,(3):4~6.

[4]张毅,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访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第8版).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