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情成就的中国梦想

激情成就的中国梦想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805.85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其中6、7月份,单月销量均突破百万千升,是中国啤酒行业品牌溢价能力、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青啤的变革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备受市场质疑的青啤再次面临战略调整。

关于青岛啤酒,其官方网站是如此描述的: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805.85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2012年公司共完成啤酒销量790万千升,同比增长10.48%;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7.82亿元,同比增长11.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9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6、7月份,单月销量均突破百万千升,是中国啤酒行业品牌溢价能力、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

青岛啤酒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香港、澳门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

作为控股股东,青啤集团持青岛啤酒股份411617552股,约占其已发行总股份的30.468%,朝日集团控股株式会社持有青岛啤酒总股份的19.99%,是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

纵观青岛啤酒的110年发展史,期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借力外国资本荣登江湖老大

自从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开始,青岛啤酒就凭借其外资的雄厚技术力量作为根基,加上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近80年的发展,于1986年成为第一个超过年产销10万吨大关的啤酒企业,成为当时的行业老大。

2.低谷期寻求突破

青啤自1986年达到10万吨后,多年徘徊不前,行业地位岌岌可危。最终,青啤选择股份制改造来转换经营机制。1993年7月青啤H股在香港、8月A股在上海先后上市。

遗憾的是,上市后的青啤并没有发挥国际公众公司的优势。1993年到1996年,短短3年内青啤管理层频繁变动,使本来就极不适应转轨时期的青啤发展战略混乱。直至1996年青啤竟然还没有自己的销售公司。1995年,青啤终于跌下自豪已久的“啤老大”宝座,屈居燕京啤酒和中策啤酒之后。

3.疯狂扩张期

1996年6月,决策能力突出的原青岛市计委主任李桂荣出任青啤董事长,擅长营销的彭作义出任公司总经理。青啤的变革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1997—2001年,青啤实施“外延性扩张战略”,以低成本迅速扩张企业规模,业界称之为“彭作义时代”。其中1999—2001年青啤的全国扩张势头尤其迅猛,3年内共发动收购36起。最为典型的是2000年8月,青啤在10天里一口气收下了3家外资啤酒企业——上海嘉士伯、北京的五星和三环。东征西伐、跑马圈地的结果是青啤在全国控有43家子公司,率先完成了全国战略布局,并引领了国内啤酒行业的大整合。青啤也从山东的一家地方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集团。

1999年,青啤重新登上啤酒业头把交椅。

4.内涵式整合调整

然而粗放型扩张的后遗症开始显现,2001年前“良莠不齐、大小通吃”的粗放型扩张虽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效益的提高。

过快过频的并购活动,大大增加了青啤的财务压力。啤酒厂的数目于短短数年间增加约10倍,公司利息支出(高达1亿多)及折旧(2001年达6.3亿元)显著上升。加之青啤无法像其竞争对手燕京、雪花等,有母公司如北京控股、华润创业的强大后盾支持,而是独力承担,导致财务状况日紧。

备受市场质疑的青啤再次面临战略调整。2001年金志国出任青啤总经理,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从“单纯收购”向“收购整合”转型,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型。

青啤开始转向,从单纯依靠资源、追求数量、做大规模,转为依靠品牌和技术,加强企业的系统整合,追求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来做强企业。投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人才、管理、技术、网络、品牌、文化等方面,如建立事业部、子公司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抓质量、强调财务控制等等,收效巨大。

资本运作的整合与提升方面也是可圈可点:

恰逢2000年6月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在确认符合增发条件后,青啤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增发的全部工作。

2001年2月,公司以7.87元/股价格增发A股1亿股,实际募集资金7.6亿元。

增发犹如雪中送炭,不仅缓解了公司的财务压力,更是其继续扩张的重要保证,增发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三家外资啤酒企业——上海嘉士伯、北京的五星和三环。收购外资啤酒企业不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改变了啤酒市场格局,巩固了青岛啤酒的龙头地位。

2002年10月22日青啤又与当时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美国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AB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向AB公司定向发行7年期、总金额为14.16亿港元的强制性可转换债券。

5.两条腿走路——国际化梦想启动期

经过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虽然期间销量被华润雪花超越,青岛仍然位居行业第二的位置。然而,其品牌资产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竞争对手,其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在逐步提升。

青岛啤酒2009至2013年主要业绩指标

于是,在立足国内业务发展的同时,公司开始步入国际化扩张的阶段,提出“From China To World”的新型战略定位,开始注重产品的外销。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现在青岛啤酒已经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啤酒在国内的市场格局

青岛啤酒用他们的激情与勇气,开始实践他们从中国到世界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