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中国是人类历史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中国古代耕作技术是精耕细作,到宋元时期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二)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已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计算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它雄踞中国北部,绵延万余里,构成了一个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_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六、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是人类历史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中国文明史有5000多年,是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李约瑟博士也指出:“中国人在研究大自然并用在造福人类方面,很早就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了。”

(一)农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中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基本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桑麻、畜牧为副的农业结构,并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中国古代耕作技术是精耕细作,到宋元时期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中国古代先进的农学代表是“五大农书”,即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的《陈敷农书》、元代的《王祯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共60卷,5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12项,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学术著作。

(二)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已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历法有104种之多,为古代任何其他地区所不及,而且屡经修订,许多数据的精确度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中国最早就开始了天象观测,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有文明中对天象观测得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记录,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28年便开始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新星记录。在望远镜发明前,中国就积累了大量有关日食、黑子、彗星、流星雨、新星、超新星和极光等十分准确而丰富的记录,为近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宇宙论方面,古代中国形成了三大学说,“盖天说”产生于1世纪,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又发展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已初步有球状大地的思想;“浑天说”形成于2世纪,认为众天体附着在绕极轴旋转的天体球上,大地居于中心,这是中国古代的地心说;“宣夜说”源于战国时期,认为天无形质,高远无极,日月星辰飘浮其中,已有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思想。

(三)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主要在算术和代数方面。中国古代出现了十大数学著作。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算经,它总结了勾股定理与勾股测量等数学问题及其在天文、生产中的应用。《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算筹为计算工具、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数学体系的形成,它比较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自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数学成就。它从各类问题中选出246个例题,按解题方法和应用范围分为九大类,内容涉及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等各个方面,其中多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的,比印度早400多年,比欧洲早1300多年,关于分数概念及其运算、正负数概念、加减法则、开方平方、二次方程运算等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九章算术》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其计算与实用的显著特点,弥补了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系统性的古希腊数学体系的不足。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计算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三国时期魏人刘徽于公元263年提出了用“割圆术”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并用极限的概念求得圆周率为3.1416,刘徽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最早把极限概念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项重大成就。刘徽的思想方法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安提丰和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的方法都不同,他是用安提丰的方法来解决阿基米德的问题的,当然是在不了解他们两人工作的情况下作出的。阿基米德算出圆周率在3.1408和3.1428之间。罗马时代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算出圆周率是3.14167。祖冲之是南北朝时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应用刘徽的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为计算方便,祖冲之还求出用分数表示的两个圆周率数值:密率为355/133,约率为22/7,欧洲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鄂图和荷兰人安托尼兹算出同样结果。在各国数学家中,对圆周率计算贡献最大的是祖冲之,所以世界上又把圆周率称为“祖率”。祖冲之的儿祖暅则求得球体体积公式为V=π/6·D(D为球体直径),称为祖暅公理。在西方它被称为卡瓦列里公理,比祖暅公理晚了1000年。

(四)医药学

中国古代医学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善为各学科之冠。战国时期的扁鹊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利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治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体系开始形成的标志,它全面论述了关于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中医的指导思想和治疗原则,尤其是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2000多年来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成为中医体系中辨证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一。3世纪初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五脏六腑论杂病,提出了系统的辨证施治的思想和方法,奠定了中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后人尊称张仲景为医方学之始祖。同时代的华佗擅长外科,被尊为外科学鼻祖,他发明了全身麻醉术,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的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收录药物800多种,他被称为“药王”。1578年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全书50多卷,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万余个,药图千余幅,它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典籍,它出版后不久便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

(五)建筑

秦汉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它以雄伟壮观、工程浩大闻名于世。它雄踞中国北部,绵延万余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的高超水平。隋唐时期的长安城规模宏大,规划严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全长4000多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北京的皇宫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显示了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木构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故宫建筑群是明代永乐年间兴建的,以太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建筑设计十分严谨规整。

(六)四大发明

1.造纸术

中国汉字起始很早,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有刻画符号,黄帝时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古代人们曾先后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缣帛贵重,于是寻求廉价、方便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成了迫切的社会要求。

东汉时期的蔡伦用破布、旧渔网、树皮等废料制成了植物纤维纸,105年蔡伦把纸献给汉和帝,颇受称赞。蔡侯纸的出现在造纸术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工具。造纸术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蔡伦发明造纸术时,埃及人还在使用纸草,巴比伦人使用泥板,印度人使用贝叶,欧洲人使用羊皮。中国造纸术首先传入朝鲜、越南、日本,后又传入印度、中亚,一千多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7世纪末才传到美洲。

自汉代以后,中国的造纸技术不断革新与进步。魏晋南北朝时,纸已代替帛、简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的主要原料,除原有的麻、楮之外,桑皮、藤皮也被用于造纸。南方的藤纸由于质地优良,于隋代成为官方文件的主要用纸而盛行一时。隋唐至宋代,造纸手工业已遍及全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又促进了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麻纸、楮纸、桑皮纸、藤皮纸等继续发展,新的造纸原料如竹、檀皮、麦秸、稻秆等不断被开拓利用。中唐时期竹纸在南方盛行,竹纸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造纸技术已相当精熟。书画用的纸,唐时以“玉版宣”之名在安徽宣州(今泾县)问世,被列为贡品。宣纸在唐代以檀皮为原料,到清代就改为檀皮、稻草合料制造,其质地细腻、洁白、柔软,且经久而不变色,至今仍是稀世之宝。

1990年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纸的发明国。

2.火药

唐代中国的炼丹家们已经知道了“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就会出现“焰起,烧手、面及屋宇”的现象。硫磺、硝石和炭的混合物就是最初的黑火药。《孙真人丹经》中就有混合硫磺、硝酸钾和炭制成火药的记载,这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宋元时期,黑火药配方中的各种成分有了比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在军事上得到实际应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制造开始成为军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97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火箭、火毯、火蒺藜火攻武器。火攻武器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火药的研究和配方的改进。宋代曾公亮编著的《武经总要》中曾记载了三个火药方子,以期使火药达到易燃、易爆。1132年发明的长竹竿火枪、1259年发明突火枪是近代枪炮的雏形,1332年元代制造的铜铸火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炮。火药的使用标志着化学力量进入战争(火箭、火球、陶雷、石雷、铁雷、竹制铁火枪、铜铳、铁铳、枪炮),导致军队编制增加了火器军,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的一项重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了磁勺司南,汉代时发明了指南鱼,宋代人们在人工磁化和使用磁针方面的探索,导致了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运用,即用磁石摩针锋使钢针显示出磁性,指南针的装置主要有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和缕悬法,而以单丝悬挂法为最好。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被应用于航海,它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类第一次真正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上昼夜航行的自由。指南针当时由在中国沿海往来贸易的阿拉伯人传向西方。

4.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须先具备纸、笔、墨等物质条件,具备刻印的工艺技术,掌握反文印刷原理。这些条件在中国早已具备。在6世纪末的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问世。雕版印刷一般选用纹质细密的木材为原料,由于刻字印刷比手写传抄优越百倍,所以很快得到推广。1966年在朝鲜发现的刻本《陀罗尼经》刻于704~751年,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学者们认为该经是在长安翻译和刻印的。至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他用胶泥制成活字经火烧变硬,排在铁板内,内放一层混合的松香、蜡、纸灰等,在火上加热,松香、蜡遇热熔化,冷却后一版泥活字就粘在一起,冷却时用一块平板将泥活字压平。一版印完,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即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后来,中国人又发明木活字,朝鲜人发明了铜活字。活字印刷术于15世纪传入欧洲。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省时又省力,经济方便,在中国和世界印刷术史上都是一个创举。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12~15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高度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