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明从何而来

中国古代文明从何而来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姓源流(一)有人这样说,如果说中华文明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话,那么黄河文明则源自于渭水,中华文明是从渭水走出去的,渭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李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明,远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为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陇西属西周国,西周国西面边界在渭河的上游今渭源县。陇西县境内有西周文化西河滩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姓源流_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李姓源流

(一)

有人这样说,如果说中华文明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话,那么黄河文明则源自于渭水,中华文明是从渭水走出去的,渭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远在4000年前,陇西文峰镇皋陶沟(亦称娥繇沟)一带居住着部落首领名叫皋陶的部落群(现在陇西县文峰镇皋陶沟一带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有二十里铺遗址、齐家文化有暖泉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有堡子坪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舜帝时任命皋陶为理官,负责立法和判案事宜,其间他创造了“监狱”,制定了五种刑罚,即墨(刺面)、劓(割鼻)、剕(断足)、宫(阉割)、大辟(斩首),并用伦理道德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即“五教”)等方面启迪教育后人,道德教育刑法并重,赏罚分明,令天下人信服。在我国唐代法律的主要著作《唐律疏议》中记载了“皋陶造狱”一事,我国古代监狱中都挂有皋陶公的画像,不仅狱吏,甚至连犯人也要像拜神一样拜他。相传他养有一头独角兽,名叫觟(xi)虒(zh),它碰见有罪的人就用角去顶,判案从不出错。由于皋陶秉公办案,深受百姓拥戴,老百姓讲理都找皋陶,于是舜帝就赐皋陶以“理”为姓,在朝廷做理官,子孙世袭“大理”之职。

在辅佐舜帝治理天下的大臣中,禹和皋陶都是舜最合适的接班人选。三人在一次谈话中,禹介绍了他治理水的方式方法,皋陶赞叹说:“好啊!我真要学习你的美德。”舜也看出了禹的才能、勤劳和功绩,决定将帝位禅让给禹。按照尧、舜禅让帝位的惯例,禹早年曾选定接班人为皋陶,不幸皋陶因健康状况欠佳先禹去世了。

(二)

皋陶传至二十六世孙理徵,公元前1042年,因商纣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便多次直言进谏而招来杀身之祸,并株连九族。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携幼子理利贞一路食野果木子维生,逃出散关(今宝鸡以西秦岭一带)一路西行,回到故里陇西,为防备其部落全部被杀,遂改“理”姓为“李”姓,一方面“理”同“李”同音,另一方面为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管子·谈法》文明注“皋陶为李”。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载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唐书·玄宗本记》)。李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明,远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为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同一时期,逃到陇西首阳山(现在是渭源县的首阳山)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因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出走,“不食周粟,采薇而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称颂。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陇西属西周国,西周国西面边界在渭河的上游今渭源县。陇西县境内有西周文化西河滩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在1965年到1966年被发掘,位于县城西郊西河西北面的一级台地上。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文化层深0.5米左右。暴露遗址灰层、灰色绳纹陶片。出土文物有灰陶鬲、盆、罐、骨、石器、房址、窖穴、窑址、墓葬和井等,但十分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资料失散,研究中断。据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的发掘者回忆,发现16座墓葬,均系仰身肢葬,出土器物和陕西关中的西周器物相同,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到西周晚期,陇西被戎族占据,李氏家族部分迁播河南、河北、陕西等中原地区。

(三)

从得姓始祖李利贞,经李昌祖、李彤德、李庆、李承、李硕宗、李显、李奭、李干到公元前571年李氏的第十代李耳,李氏一脉逐渐走向辉煌,民间称李耳是李氏的“显姓始祖”。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对于老子是这样记述的: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则驾,不得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吾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段记述大意是: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藏书室的一位管理人员。有一天,大约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来到周国,向老子请教周礼的学问。老子说:“你孔子所说的人,他的人和尸骨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存在人世间,况且作为一个君子,如果能得到从政的机会,就做官,就坐马车行事;如果遇不到从政当官的机会,就要像蓬蒿草那样,随风转移而行,可止则止。老子我听说,凡是会做生意的精明商人,都是把很宝贵的货物非常严密地保存起来,不让别人看见它,好像他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而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德性,讲仁义,他的外表应该谦虚卑微一些,就像一个很愚蠢很笨拙很鲁莽的人一样,要把骄傲之气和过多的私人欲望、追求仪态容貌以及贪图奢侈享受的想法统统去掉,这些东西对你孔子是没有好处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离开以后,马上告诉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是能够在天空中飞翔的;鱼,我知道它是能够在深水中游动的;兽,我知道它是能够在山野中奔跑的。我也知道,在山野奔跑的走兽,是可以用网去捕捉的;在水中游动的鱼,是可以用钓鱼的线钓到的;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是可以用箭去射杀的;至于传说中的龙,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腾云驾雾乘风升天的。今天我见到老子,他就是一条我不知道的龙吧!”老子讲道修德,他的学派学说都是以自隐无名为主。老子在周国居住很久,亲眼看到周国日益衰败下去,于是就离开了周国。在老子西游经过“函谷关”时,遇到函谷关关令陇西人尹喜,尹喜对老子说:“你都快要隐居了,请你尽力为我写书吧!”这样老子便留下来写了一本分为上下篇的书,主要是谈道论德,全书大约五千多字。写完书以后,就离开函谷关了,这一去便无踪影,也不知何时死于何地。

关于老子李耳的出生地有四种说法:一是《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二是《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说是在今安徽亳州市真源县;三是《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四是又说是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关于老子出函谷关,关令陇西人尹喜强留下来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据陇西县第一中学教师李仿太先生所珍藏的《昌谷李氏家谱》中说:“我始祖李耳……殁后葬于首阳山之中峰,李氏子孙遂居焉”。首阳山距陇西县城三十公里,因葬有“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而负盛名。老子李耳回到李氏祖籍地——陇西渭水上游及洮河流域传道、授业、培育后代,才有陇西李氏世推望族,溯渊源于柱下,帝王将相代有伟人的说法,同时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中国李唐王朝的盛世气象。

(四)

公元前221年,李氏十八世李昙跟随嬴政(生于甘肃礼县,距陇西有100多公里,当时的陇西属秦地),先后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封李昙为御史大夫,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即秦王朝。并将管辖地划分为三十六郡,陇西郡为其中之一,每个郡的郡守由自己直接任命。李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秦始皇将李昙的大儿子李崇(字伯祐)任命为陇西郡的第一任郡守。另外,李斯(生于河南上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统一后,李斯被任宰相,并整理出了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这就是“小篆”,统一了全国文字,编纂出《仓颉篇》,亲自领导修建了“郑国渠”等等,功绩显赫。生于陇西的李瑶、李信大将军为秦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陇西李氏为秦王朝统一六国出了大力,起了关键性作用,从此陇西李氏的地位日趋显赫,走向辉煌。

(五)

陇西李氏在历史上共有8次大的迁徙:一是前面说的西周晚期,陇西李氏与戎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陇西被戎族占据,有三分之一的李姓迁居中原;二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21年),匈奴占据今甘肃河西地区,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多军队从陇西出发,其中陇西李氏军人占三分之一,经青海,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取得了空前大捷,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截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后又同李广一起出兵,彻底打开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武帝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称“河西四郡”,大量的李氏军人留了下来保疆卫国和做官。于是就有了王昌龄赞美李广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可以说河西是陇西李氏用白骨与鲜血换来的。陇西李氏陆续迁往河西,就形成了陇西李氏兴盛的十三房中的姑臧房(武威)和敦煌房(陇西李氏李崇至唐高祖李渊,共30世,其间三四百年,先后分衍了13房,它们是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阳房、安邑房、镇远将军房、平凉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绛郡房、武阳房。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房、姑臧房、丹阳房、敦煌房,《新唐书》称其“定著四房”)。生活在敦煌的陇西李氏为修莫高窟可谓竭尽全力,现在敦煌莫高窟内珍藏着《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以及伯希和4615号卷《李端公墓志》等大量的史实佐证了李氏对敦煌文化的贡献;三是公元320年,前凉占领陇西。公元321年陇西太守梁勋和南安太守杨韬归附前赵。次年刘曜派遣侍中乔豫领兵五千,将陇西、南安二郡包括李氏的一万户民众迁往长安;四是公元323年赵攻取了陇西,解陇西、南安之围,将二郡民众二千迁于姑臧(今武威),迁徙的人员中李氏占了绝大多数;五是公元410年,喜芹乞伏干归亲率大军攻克前秦的陇西、南安、略阳(今秦安南)三郡,迁徙民众二万五千户于苑川、枹罕(今甘肃的榆中、临夏等地),陇西李氏占有绝大多数;六是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5年(公元444年),北魏占据陇西。公元452年,北魏将叛魏的陇西李氏三千户迁移于古代赵魏地,即山西、河北等地,是陇西李氏又一次大的迁徙;七是隋唐时期跟随李渊父子打天下,钦定唐朝后,陇西李氏到各地封王封侯、开拓疆土,唐末期陇西李氏大批逃难南迁,如:唐哀宗李祝幼子李熙照被堂叔李开来救出,南渡到福建邵武县定居,李熙照下传到李氏72世李纲,任北宋宰相,传至75世李火德,于公元1206年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19岁任宁化县教谕,21岁时,因宋之兵乱与其兄木德迁徙至福建上杭县胜运里(今官田村)。而今子孙繁衍极盛,遍布东南沿海及海内外,香港的李嘉诚、新加坡李光耀等等都是李火德的后裔。所以宋代郑樵在其所著《通志》中说:“故言李者称陇西”。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局面。陇西李氏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将相满门,名人辈出,文治武功,至为煊赫,其声誉经久不衰。“陇西”二字和“陇西堂”遍布世界各地,陇西即李姓,李姓即陇西,所以李白开怀吟唱:“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无怪乎王勃热情咏叹:“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

史书上把李姓与陇西联系起来的重要著作,首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将军列传》,文中说李广之子李陵“天子以为李氏世家”,遂命率兵到酒泉与匈奴作战,兵败投降后,汉天子诛杀其母、其妻、其子,司马迁慨然叹道:“自是以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我们回顾过去,为的是着眼未来。正如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先生为敦煌研究院题词所说:“一个伟大的过去蕴藏着一个光辉的未来”。同时,我们更加敬重当今世界各地的李氏同胞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应以前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榜样,教育子孙后代,使他们见贤思齐,进而有更大的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