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它们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同时西汉开创的“陵邑”制度及“石像生”,把我国陵墓建筑文化推向一个高潮。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_中国旅游文化

三、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事死如事生”、“入土为安”的观念影响下,数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身后之事都非常看重。帝王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其坟墓封土占地广,地势高,犹如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称为帝陵、陵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一般来说,陵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最初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这种砖石结构筑物发展到后来,因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真正成为“地下宫殿”。还有一类墓室,在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开凿岩石墓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级则主要是唐代。地上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则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

至今,我国仍有迹可寻、已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举世罕见,它们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1.黄帝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黄陵县城桥山山顶。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再往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铺着青砖,显得古朴典雅。

黄帝陵下即桥山山顶有轩辕庙,其气势恢弘,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广场北端为轩辕桥,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采用花岗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见图4.12)。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来这里拜祭。

img90

图4.12 黄帝陵的轩辕庙

2.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脚下,巨大的封土堆下埋葬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陵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见图4.13)。

img91

图4.13 鸟瞰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3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原高115米,但由于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有资料显示: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后又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资料链接

世界八大奇迹

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灯塔,希腊罗德港太阳神像,希腊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土耳其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土耳其的摩索拉斯陵墓,伊拉克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

3.汉代帝陵

汉承秦制,重视陵墓建造。西汉王朝的11位皇帝,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塬上,构成了“一”字长蛇阵。它们以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中心,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东汉陵墓集中于洛阳邙山。

西汉陵墓的规模巨大,除霸陵的以山为陵外,其余均用黄土夯筑成高大的坟丘,略呈方形,顶部平整,汉代人称为“方上”,现在人们则形象地称为“覆斗”。同时西汉开创的“陵邑”制度及“石像生”,把我国陵墓建筑文化推向一个高潮。西汉在陵墓前的神道两侧置石羊、石虎、石马、石人等,既壮声威,又能反映出墓主的生平事迹。如霍去病墓石雕最负盛名,墓前陈列着一系列大型石刻石人和石兽等,其中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它生动地再现了霍去病这位征战匈奴、屡建战功的大将风采。

4.唐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这是我国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可以肯定尚未遭受盗掘的帝陵。它位于长安西北,属八卦中乾位,故称乾陵。乾陵是我国历史帝陵中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墓。始建于684年,前后修建了23年。它依山为陵,整体布局利用梁山主峰和其南面东西对峙的两个小山峰作为框架,因而格外显得气势雄伟。昭陵开创了唐陵“依山为陵”的先例,而乾陵则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成更完整、更合理的陵园布局。如今在陵园内仍可看到残存的众多建筑基址、神道两侧高大的门阙残基、东西对称排列的许多巨石雕成的石刻(见图4.14)、陵东南散布的众多陪葬墓,让人感到乾陵昔日的非凡气势依然存在。

img92

图4.14 唐乾陵

资料链接

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墓旁祭殿两侧有庑廊,“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既象征唐太宗所经历的最主要的六大战役,同时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六匹骏马的名称是飒露紫、拳毛马呙、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六骏均为三花马鬃,束尾。这是唐代战马的特征,其鞍、鞯、镫、缰绳等,都逼真地再现了唐代战马的装饰。据传说“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马呙两石于1914年被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5.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群山环绕,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群山之中,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一条神道通向此地。之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等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见图4.15)。

img93

图4.15 十三陵布局图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不仅是陵寝的屏障,实乃京师的北屏。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6.清陵

清朝在中原先后有两个陵区:东陵和西陵。东陵建在河北遵化县昌山脚下,四周有三重界柱,作为陵区标志。南面正门为大红门,门外有石牌坊。主陵是顺治帝孝陵,前有长5000米的神道抵大红门。陵前有碑亭、朝房、值房。孝陵东为康熙帝景陵和同治帝惠陵,西为乾隆帝裕陵和咸丰帝定陵。西陵在河北易县,以太宁山为中心向外扩展。主陵为雍正帝泰陵,最南端仿东陵之制,建大红门,门外石牌坊增为三座。门内神道长约2500米,陵区中的陵和神道上的设置都同东陵的孝陵相似。泰陵西为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东为光绪帝崇陵。

清陵的建筑特点基本仿照明陵,以开始的陵墓为主陵,建主神道,总入口处建大红门和石坊,但两个陵区地形无环抱之势,各陵作平列布置,总体效果不及明十三陵。

资料链接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坐落在一个风景区内,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原先这里曾有一扇纯银的门,上面镶嵌着几百个银钉。这些东西都已被劫走,现在的门是铜制的。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印度的奇珍(见图4.16)。

img94

图4.16 泰姬陵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使这座建筑形式简单的建筑物更显丰富多彩。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别具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四个小穹顶与大穹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把陵墓映照得分外宏大。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都有相同的穹顶,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的矩形比例是相似的。除了对比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次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