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历史视角看,有一个从萌芽起步到全面实施的过程。根据相关学者的分析概括,可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分为如下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一是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基础。环保部门的设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历史视角看,有一个从萌芽起步到全面实施的过程。在其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主导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相关学者的分析概括,可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分为如下三个时期。[12]

1.1978年以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调控资源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只不过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萌芽和起步状态,环境保护得到逐步重视。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2年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的主要部门也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使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走入正轨。

2.1978年到2003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战略,我国经济建设获得较快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这一时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深化认识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必然。

1994年4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日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根据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制定的,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推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它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环境保护目标,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这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一是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基础。1978年通过的《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979年,国家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保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这一时期,国家陆续颁布了许多重要的生态保护法规。如《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中国环保法律体系。

二是健全了各级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巩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改为直属国务院领导。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环境资源委员会。1998年,政府将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200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环保部门的设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1991年,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在我国召开,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同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此外,我国还加入了修订后的《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环保公约。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2003年后倡导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2005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遏制生态退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200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年6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

由于党和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作为执政理念和国家战略,这一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质的飞跃。

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建设,完善环保组织体系。2008年环境保护部的成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组织保障。2008年7月,国务院对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作出规定,强化了环保组织部门的职能配置,提高了环保组织部门的行政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2005年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预防和处理体制;2006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国家颁布了八百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三是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这一时期,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8.21%。[14]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38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894.3万公顷;全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共有179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约占总面积的49%。[15]

四是中国环境宏观战略基本形成。环保部于2008年提出了环境保护宏观战略:包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系统管理,综合整治;民生为本,分级推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战略方针。环境宏观战略的形成为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理清“十二五”环保工作思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