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一般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园林的生成时期是指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思想活跃对宗教传播的推动,使寺观园林这一新的园林类型此时也应运而生,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案例导入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园林的美名享誉中外,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至明清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大多是退休的官员所建,表现了明显的士大夫情趣,园林常以精致典雅的风格为主。拙政园是苏州最著名的园林,设计者以水为主题,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31个景点,造就了“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意境。留园则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设计,吸取四周景色,形成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经典园林。网狮园以建筑秀丽,精致见长,小中见大,堪称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情境思考

(1)上述文字材料中提到了江南园林,你了解江南园林吗?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有哪些不同之处?

(2)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造园特色上有何不同?

基础知识

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于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专家杰利克在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三大体系。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为园、囿、苑、园亭、庭园、山池、别业、山庄等。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后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我们一般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园林的生成时期

园林的生成时期是指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在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但却经历了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1200余年的漫长岁月,相当于商、周、秦、汉四个朝代。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最初的“囿”,就是把优美的自然景色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有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时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可以在那里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汉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以及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的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中,都有对上述囿苑比较详细的记载。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的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的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二)园林的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之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诸多名篇,都在这一时期问世。

同时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消极悲观情绪导致及时行乐思想的流行,儒家独尊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礼教束缚遭到反抗,崇尚玄学、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园林从单纯的模仿自然发展到艺术的加工,形成了我国园林注重自然美的挖掘和景观构成艺术的传统特色,奠定了今后园林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山水画艺术浸润于园林营建之中,所以这一时期也是以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的“华林园”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思想活跃对宗教传播的推动,使寺观园林这一新的园林类型此时也应运而生,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三)园林的全盛时期

公元6世纪到10世纪初的隋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大帝国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国富民强、功业彪炳的时代,文学艺术充满了风发爽朗的生机。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园林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隋洛阳的西苑以及唐长安的大明宫、华清官、兴庆宫都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皇室、贵戚的私园大都竞尚豪华,往往珠光宝气、美轮美奂。而文人、士大夫的则比较清心雅致。例如,西安南郊的杜曲、樊川一带的别业就很富于水池野居的情调。唐代已有文人参与造园的事例,著名的“辋川别业”就是由王维亲自规划的。唐长安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池。

(四)园林的成熟及精深发展时期

从宋代到清代,我国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这时期的园林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多,比较集中而具有一定风格特点的地区: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州、湖州、杭州、扬州为中心;岭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计成、戈裕良等造园高手和《园冶》、《长物志》、《一家言》等一批造园专著。

知识拓展

北京西北郊一带除了少数的寺庙园林外,几乎成为皇家经营园林的特区。仅大型的行宫御苑就有五座之多: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号称“三山五园”。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

由于受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民族发展历史以及社会经济特征等的影响,园林的风格、规模、结构、用途等也会有所不同。其类型如何划分,目前尚存在各种不同看法。一般按照营造的功能和目的,古典园林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名苑囿、宫苑,为皇家所有,是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享受的地方。皇家园林多建在北方,一般选择真山真水、风景优美的郊区建造,整体规模宏大,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结构上由宫殿区、娱乐区和生活区三部分组成;水景的构造上多采用“一池三山”的模式。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有北京的颐和园、北海、中南海、景山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

(二)私家园林

1.江南园林

“江南”是指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江南自东晋、南北朝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并且江南游乐之风盛于中原,所以有很多风雅之士以建园林或私宅为高雅,不出院门即可陶性于山水之野。江南园林集中分布在苏州、扬州、无锡、杭州、南京、湖州等地。由于江南城市人口密集,因而园林建筑规模普遍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别致,色彩朴素淡雅,充分展示了江南的轻盈秀丽、细腻柔媚,构景中仿效自然,造景以小见大。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等。

2.岭南园林

岭南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风光特点,造园条件十分优越。岭南园林多为景观欣赏与避暑纳凉结合,因而建筑都比较高大宽敞。其布局往往以大池为中心,绕以楼阁,高树深池,阴翳生凉。花木种植颇广,从青竹、幽兰到热带的榕树、木棉均有。它们与建筑小品相映衬,更显得园林色彩浓丽、绚烂精巧。广州市番禺县的余荫山房、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并称为“粤中四大名园”。

(三)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西藏、内蒙古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园林。少数民族的园林虽然数量极少,规模也很小,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气氛。寺观园林多建在环境静穆、景色优美的自然山林处,布局多为轴线对称式建筑配置,林木以松柏等多年生树种为主,以突出肃穆、庄严的气氛。典型的寺观园林有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峨眉山的伏虎寺、拉萨的罗布林卡、苏州的寒山寺等。

(四)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主要是指在自然风景区经长期开发形成的具有公园性质的园林。我国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是唐长安的曲江池,因水流曲折得名。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上巳最盛,中元、重阳和每月晦日也很热闹。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

现在的武汉东湖、杭州西湖、济南趵突泉、昆明大观楼、北京什刹海等都属于公共园林。

知识拓展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范畴的有四处,这四处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它们分别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

苏州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造园体系,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

(一)本与自然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美,通过再现自然山水来表现与大自然的协调;既没有明显的中轴对称,也没有任何清晰的规则可循;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而且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自然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多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同时还需用不同的手法,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向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少,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的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所有建筑,无论其形与神,都与其所处的园内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处景色自然相连,从而使园林总体上的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设置,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二)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的画家游遍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就。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已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就此而言,中国园林就是把对大自然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时注重“景”和“情”,但其衡量的标准是看能否借景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地把持这一特性,融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