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预期结果和意义

预期结果和意义

时间:2022-10-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1〕,业已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令中外游客称羡。其结果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了很多的园林,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不少抄袭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是为了便于对中西园林艺术作一正确的比较研究,具体地说是出于以下考虑。因为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和英国园林是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7〕。

0 绪 论

0.1 研究目的与范围

0.1.1 研究目的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1〕,业已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令中外游客称羡。然而,纵观园林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园林艺术理论大大落后于园林艺术实践的要求〔2〕〔3〕。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在国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中,时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不少人从表面上来“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使我国的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在传统中兜圈子,止步不前的状况,致使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盛行。同时,我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出国考察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在赞美西方文化艺术新奇之际,弃“我”媚“他”,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刮起“草坪雕塑热”,在景观建设中也刮起了“欧陆风”(图0.1);更糟糕的是竟有人自以为新潮地全盘抄袭西方的模式,重复当年不可挽回的错误,诸如17世纪的英国在不规则土地上所进行的几何形态的花园设计,前苏联的“理想环境”规划,日本战后的城市现代化和香港的殖民色彩等〔4〕。其结果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了很多的园林,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不少抄袭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在园林的学科建设上,甚至连学科的归属、专业的名称、教学内容等都未确定或得到规范化!

面对这一现状,在我国已经“入世”、迎接全球经济和文化挑战的关键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园林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复古”,只有古建和假山?“崇洋”,就是草坪和雕塑?中国素有“园林之母”的美称,这“园林之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在新的时代重现“园林之母”的辉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日益增长,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特征;这就意味着各国付诸实践的政策、不断碰上的问题及其答案的探求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界线。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正在愈来愈甚地作为一个整体而运转,其中各个不同部分被无法解脱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解释社会现象,探讨有关问题和寻求满意的答案,比较的方法就有其必要。”〔5〕有鉴于此,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课题。

图0.1 无锡的欧洲城

本研究拟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别是中国明清江南园林与西欧16—18世纪古典园林进行研究,目的是促使园林工作者以全球的眼光来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我国的造园艺术,了解双方的优良传统和存在问题,借鉴西方园林的长处,克服上述那些不切实际的偏向,使我国的园林建设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更加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的园林建设事业寻找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进行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探求园林艺术的普遍规律,以改变我国目前园林艺术理论远远跟不上园林实践的现状,同时,为探索中国现代园林风格提供借鉴意义,用以指导我国的园林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并力求由此对世界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0.1.2 研究范围

为什么将这个比较选定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空间之内呢?这是为了便于对中西园林艺术作一正确的比较研究,具体地说是出于以下考虑。

1)关于“中西”

“中”,自然指中国;“西”,指西方,即英语中的“West”。本项研究所说的西方主要是指广义的西欧〔6〕,而重点是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因为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和英国园林是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7〕。其他西欧国家的园林只是在说明问题时加以考察、研究、引证,包括属于西方传统的美国。

不论西方的范围怎样,均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即:西欧由不同的国家组成,而中国只是一个国家,两者有可比性吗?

习惯上,人们确实是根据国别来研究历史的。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则不然,他将人类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而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世界文明)划分为大于国界的不同文明单位。在他看来,“这种大范围的单位与小单位相比,易使人少产生一些曲解。”〔8〕

“基于中国的现象,我把整个中国史,从商代到1911年清王朝的覆亡为止,解释为连绵不断的同一个文明的历史,我已经给它贴上了‘中国文明’的标签。”〔9〕

西方虽然由多个国家组成,却具有大体相同的文化传统,属于同一种文明。

因此,本研究所涉及的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正是汤氏所谓“大范围的单位”,与汤氏书中的“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相呼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对等关系,可以在同一基础上进行比较。

2)关于“古典”

贡布里希认为:“所谓的古典或古典艺术(classic art;也可译为古典美术)一般是指希腊和罗马的艺术。”〔10〕本书所说的西方古典园林不仅仅是指古代希腊、罗马的园林,而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

在《辞海》中,“古典”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二是“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对西方国家而言,这里的“古代”或“过去时代”特指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期。《美国传统英语词典》对“古典的”(classical)一词的解释是:“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尤其是他们的艺术、建筑和文学的,或与其有关的”,也可解释为“符合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和文学模式的”。另外也可译为:在风格上正规的、精练(优雅)的、谨严的,或简朴、和谐、雅致。在这些意义上,它与英语中的另一个词“classic”(“古典的”或“经典的”)相通。

根据以上对“古典”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西方古典园林”界定为:古代希腊、罗马的园林,以及受其影响的、遵循其审美态度和原则,以强调匀称或正规、简朴、比例和谨严为特征的后期园林;在时代上,它不一定十分古老。

西方园林史具有一个连续不断的传统的历史,虽然不适宜根据政治事件将其分成各个独立的章节,却存在着一种受到园林师的经验与公众的期望调整修改的连续发展的风格。在欲彻底推翻古典传统的现代园林诞生以前,西方园林史上出现了不少风格和思潮,如希腊园林、罗马园林、中世纪(罗马式、哥特式)园林、文艺复兴园林、巴洛克园林、洛可可园林、古典主义园林、新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以及浪漫主义园林等。这些风格总是在强调形式、秩序、和谐与强调感情、想象、神秘感、超自然的力量之间摆动。虽然中世纪的园林继承了一些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园林传统,但是由于封建神学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人们想表达他们对上帝的深深的虔诚信仰,因而激烈地改变原来的形式,所以中世纪(罗马式、哥特式)园林的形态绝非古典的。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古典园林真正而又广泛的一次再生。

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可能出自意大利语barocco,是中世纪哲学家形容逻辑障碍的术语。另一可能是源出葡萄牙语baroco(西班牙语barrueco)一词,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用于艺术批评,泛指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因而也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到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是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罗卡耶(rocaille)。最初作为反对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以及官方的巴洛克艺术的繁冗的新风格出现。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它是从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又不自觉地脱离了巴洛克,也不同于文艺复兴,并无一种理论支撑。18世纪50年代,在法国,洛可可风格因其浅薄浮华受到批评,日趋式微;到该世纪60年代更严肃的新古典主义运动在法国取代了洛可可艺术风格。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的运动。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其本身同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的一种立场或思想状态,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其主要特征是强调表现自我,表现个性,表现主观情感,反对严酷的理性主义,要求个性解放。在历史上,浪漫主义立场是对欧洲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自觉反抗。

由此可见,本书即使对西方古典园林作广义的理解,其主要风格也只限于希腊园林、罗马园林、文艺复兴园林、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园林。但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古典园林的成就、特点及其演变过程,本研究还是对现代园林以前的所有主要园林风格和(或)思潮作了简要的分析。

3)对比时期确定的依据

本研究对现代以前,重点是对16—18世纪的欧洲和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艺术进行比较。为什么将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的重点呢?

在欧洲,16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造园艺术;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扩展,造园艺术也传播到法兰西、英吉利等国。17世纪后半叶,法国君主专制加强,宫廷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宫廷园林的新建设,首先改革了原来由意大利引进的造园技术,从而形成了一种唯理主义的、强调几何美的园林格式,即被称作“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成为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11〕。童寯先生也认为:“直到公元16世纪中叶,西方造园艺术才再放光芒。”〔12〕

一到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渗透到一切领域,造园艺术也成了商品。造园家不再有自己的审美理想,他们像囤货一样,搜集历史上各种园林风格,随买主挑选,要什么样的,就给造什么样的。因此,造园艺术本身并没有发生重要的变化。〔13〕

由此可见,16—18世纪的欧洲和明清之际的中国分别是各自造园艺术辉煌的时代,也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最为频繁〔14〕和迄今还能找到园林实物遗存的时期。因此,将这一时期的中西园林艺术进行比较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当然,或许有人会问,16—18世纪的欧洲和明清之际的中国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即前者已进入近代,后者还停留在古代,两者之间有可比性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就社会形态来说,此期的中西社会均属封建社会的商业资本阶段,即是广义的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段落〔15〕,属于同一社会形态。

4)对“园林”的界定

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就是对英语中与“园林”一词近义的gardens〔16〕、landscape architecture〔17〕和landscape gardening〔18〕的中译名也意见不一。

确实,在汉语中,园林及与其相近的词汇很多,含义混乱,外延不一。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园林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尤其在我国,园林一词所含内容最为丰富。有帝王宫苑,以及一些属官署或私人的园、圃、园池、宅园、别业等,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泛园林化”的倾向〔19〕,后来又把风景区城市绿化和各种公园都包括进去,这种广义的“园林”,就其内涵来说,英语中所说的gardens and designed landscapes(花园和经过设计的景观)比较恰当。欧洲现代的城市绿地,有的依旧采用古典园林的规整式风格(图0.2,图0.3)。

图0.2 布鲁塞尔某城市绿地

本书所说的园林是狭义的概念,即历史上出现的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三者为主体而构成的古典园林类型,不包括现代意义上的风景区和城市公园,相当于英语中的“gardens”〔20〕。当然,在西方园林史上,园林(gardens)也有许多名称〔21〕林园(grove)和乐园(paradise)、公园(park)、景观(landscape)、自然境地(wilderness)和果园(orchard)。在西方园林史上,广义的园林(gardens)也包含公园(park)(图0.4)。可见,gardens在西方的含义也很广,如16世纪意大利的园林(gardens),就是由花园(garden)和林园(grove)组成的(图0.5);然而,“欧洲造园艺术的变化,主要是花园风格的变化。中国的影响,也是在花园上。”〔22〕因此,本书讨论西方园林时,也是用狭义的概念,主要是花园部分。

图0.3 卢森堡市中心某绿地

图0.4 布鲁塞尔公园

图0.5 住宅、花园和林园的关系

0.2 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

0.2.1 前人研究成果

关于中西比较研究,近现代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主要集中在比较文学和文化比较方面。在绘画和园林等领域相对较少。〔23〕

关于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影响研究方面,基本理清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交流史实。如早在1685年,威廉·坦帕尔(William Temple)所著的《关于伊壁鸠鲁的园林》(Uponthe Garden of Epicurus)一书不仅将中国造园艺术正式介绍与英国造园界,还对欧洲整形式园林与中国自然式园林作了比较和评论。1772年,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著《东方园林论》(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着重介绍了中国造园艺术,并极力提倡在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吸取中国趣味的创作。书中对比中国园林而给予布朗一派的田园风景之类的作品以尖锐的批评。埃利诺尔·封·埃耳得贝尔格(Eleanor Von Erdbrg)所著《欧洲造园中的中国影响》(Chinese Influence on European Garden Structures),1774年出版的勒·路治(Le Rouge)所著《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 Chinois),1809年出版的亚历山大·拉·保尔得(Alexander La borde)著《关于法国新园林及古城堡》(Description des Nouveaux Jardins de La France er de ses Anciens Chateaux),1876年出版的约翰·卡尔·库拉夫特(Johann Carl Krafft)著《康帕尼府邸》(Maisons de Compagne),1910年亨利·考尔第(Henri Cordier)著《18世纪的中国与法国》(La Chines en France au XⅧ Siecle)等等,都对欧洲造园中的中国影响有所涉及。

图0.6 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山公园苏州园林平面图

在国内,早在1931年,陈受颐就撰文论述了中国园林对18世纪欧洲园林的影响〔24〕。近代较早着手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童寯先生为了对东方(包括日本)和西方的园林艺术作比较研究,历经多年广泛阅读和积累世界范围园林资料,其中包括他自己旅欧期间的亲身见闻和体验。遗憾的是,这一复杂的课题未能发展到应有的规模,而只是以素材的形式发表了其中的一部分〔25〕。在被我国园林界视为经典著作的《造园史纲》一书中,童寯先生除了“略述东西方造园沿革史例,从神话天国乐园到今天抽象的园艺”,还“指出17、18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的造园成就及其相互影响”〔26〕;童寯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撰写的《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以及陈志华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等文章,从中国对日本和西方园林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论证。自1980年以来,中国古典园林以实物出口西方〔27〕(图0.6,图0.7),在中西园林发生更广泛的实际影响的同时,有更多的人从事中西园林艺术的影响研究,但仍然是对相互影响的史实叙述较多,且大多是根据史料的译介。

图0.7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

1980年4月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竣工的明轩是中国第一座以实物形式出口西方的庭园。

第二,不少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见之于报道的较多。如:杨筱平先生在《中西差别何在?——中西文化与建筑比较略述》一文中指出:“中西园林差别主要表现在‘形’和‘意’。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抒发情趣,其布局自由流畅,乱中有法,动中有静,虚实相生,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人工斧凿痕迹明显。西方园林是建筑的延续和陪衬,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中国园林是渗透到建筑中去,缘物寄情,层次深远。”

张承安、何依先生的《论中西风景艺术的差异》〔28〕一文,对以自然式园林闻名于世的东方,与崇尚规则式园林的西方的两种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他们阐述了在不否认社会精神活动影响方面的传统见解的前提下,探索东西方两者的审美尺度不同和提出了环境审美重要的物质方面的新见解。思效先生在《真景实境与人间幻境——中西园林的比较》一文中对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园林艺术作了比较后指出:“西方园林基本上是写实的、理性的、重人工、讲规律,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但失之为机械刻板;中国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讲想象,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充满着空灵剔透和辩证法。”王绍增〔29〕认为中西园林艺术的主要差别是:中国的一贯性(即变化缓慢性)和西方的多变性(即变革强烈性)之对比。夏宏〔30〕在私人来信中认为: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在于“含蓄与直观”,“封闭与开放”。朱亚新〔31〕还就中国和欧洲园林艺术的差异和历史渊源(historical affiliation)进行了比较。郑春苗在《中西方的园林艺术》一文中,就历史创造的不同趋向、中西造园艺术的基本差异、中西园林形成不同意趣的原因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32〕。吴宇江〔33〕从文化哲学、思维模式及文化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产生中西古典园林不同特点的内在因素。他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内聚性和西方古典园林的外拓性是中西不同文化心理个性在其造园艺术形态上的不同表现,它们质的区别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思维机制和不同文化历史背景。

从美学的角度对中西园林艺术的研究早已存在于黑格尔的著作之中。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在谈到中西园林的不同时指出,中国的园林艺术“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这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的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中国的园林艺术早就这样把整片自然风景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等都纳入到园子里。”“而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34〕

王世仁先生的《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之一》一文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所谓法国园林艺术的“建筑原则”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都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标图和宏阔的气派为原则。其“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而“中国园林则不然,它源远流长,它的审美主体,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客体本身又是经过多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长期交融渗透后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备的艺术部类。唯‘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而诗中的画意和画中的诗情,又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所以黑格尔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它不是‘纯粹’的建筑,但都是融合了一切建筑手法在内的高级建筑艺术”。陈明松的《试谈比较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一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风景园林艺术和风景园林美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成果,阐述了比较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发展方向〔35〕。刘天华对中西不同的园林审美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艺术在整体形象、风景内涵,以及风格情调上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中国园林艺术主要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协调亲和的思想观念,它强调的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风景意境美。而西方园林艺术主要以人为主体,它创造的风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人的力量,比较偏重于符合数和比例观念的形式美〔36〕。吴家骅则选择英国学派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设计作为研究的中心内容,借此将西方的景观分析方法介绍到东方,将东方最为基本的景观美学观念,比如“道”的思想带到西方,以比较东西方的景观思想,从而达到对景观艺术、设计和教育的不同审美方式的理解〔37〕。陈尔鹤、张丽萍在《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的比较》一文中认为,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从本质到手法都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原因是受其文脉、地理和生活习惯的影响〔38〕

不少学者的研究还涉及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方法和本质。例如:童寯先生1983年临终前亲手校订完稿的英文版《东南园墅》一书,除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以外,还专设“东西方比较”一节,运用比较学的方法,阐述了东西方园林在审美、布局以至给人感受上的异同,即“西方园林悦目,东方园林悦心”〔39〕。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对中外园林史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使我们清晰看出园林的发展过程和趋势〔40〕。张家骥曾论及东西方的自然观念与中国的造园艺术,他认为:传统的造园艺术精神,不同于西方的是任何有限的空间之间是相对的、流动的、变化的,而且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相贯通,追求的是达于宇宙天地的“道”。这是中国园林与西方“庭园”(Garden)在本质上的区别〔41〕

0.2.2 存在问题

所有这些研究,虽然涉及面比较广,有的还论及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方法和本质,但是绝大部分局限于对中西园林史的一般性叙述、对比,研究方法偏于感性,研究内容偏于个体审美感受;视野多集中于宏观的泛泛而谈,没有从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等微观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作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即使是研究得较多的清代皇家园林,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迄今尚未能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展开更深入系统的跨文化研究。例如,清代皇家园林创作中所移植欧洲建筑和园林的原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清代皇家园林影响欧洲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内容,甚至包括黑格尔等关于中国园林的评价依据从何而来;等等,都是十分薄弱或根本就是空白的〔42〕。在清代皇家园林对欧洲园林的影响方面,虽有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43〕的专题论文,但终属凤毛麟角,尚远不足据以更系统全面地比较并提示两大园林文化的异同、价值和意义等。至于造园要素的影响力大小、影响的途径、机理等尚未作深层次的分析。个别作者甚至在未对西方园林史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就来搞中西园林比较,导致出现片面、相左的观点和结论。此外,对中西园林艺术同一性的关注非常少。而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正是要在中国和西方园林这两种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在表面上极为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在本质上的差异点。这样比较才能深入,才能有所发现。

如此说来,中西园林的比较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问题尚未解决。比如说,进行园林比较的目的是什么?中西园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是“形”和“意”、“含蓄”与“直观”、“封闭”与“开放”、“自然”与“规则”,还是“内聚性”与“外拓性”、“一贯性”与“多变性”的差异,抑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中西园林艺术有无本质上的差异?若有,这种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与中国的自然写意山水园关系究竟怎样?中西园林艺术存在着多大的统一性和相似性?两者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又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均是中西园林艺术比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文化界,没有意识的植物更未受到比较史学家们的重视。但由于植物是目前国内外提倡的造园的主要材料,发挥植物美是当今世界园林美的发展趋势〔44〕,因此,研究时就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0.3 研究设想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设想

早在1986年,笔者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45〕。在研究实践中,深感这一课题的庞大深奥。该研究中遗留的上述问题,每一个子项的研究成果均足以形成厚厚的一本书。因此,只能是择其一二,展开研究工作。

我们知道,进入一座园林,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可视的物质景象。不同的造园思想,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物质要素左右着不同的园林风格或式样,表现为不同的园林景象(外观形态)。因此,本研究设想先从中西园林艺术的风格演变(园林的历史形态)和景观特征(造园的物质要素)着手,比较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对形成不同造园风格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背景分析,找出不同造园思想和不同园林风格赖以存在的深层原因,探索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园林艺术演变的客观影响(图0.8)。

图0.8 中西园林比较研究设想

然而,从前人的研究中可知,如果不对研究的对象即中国和西方的园林艺术及其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得到的只能是片面、甚至荒谬的结论。因此,要对中西园林艺术进行比较研究,首先需要对比较的对象进行认真的考察和充分的分析。艺术史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事实的。园林艺术也是如此。我们考察中西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史也将遵循这一法则,研究某一历史时期园林艺术取得的成果和主要特征,影响该时期造园家的艺术思想,当然要分析产生这些艺术和思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只有认真深入地研究了中西园林的不同特征,认识两者各自具有的优点和缺点、特长和局限,才能作出恰当的分析,才能抓住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本书把研究的重点首先放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对西方园林的历史考察上——因为在我国,有关西方园林的史料太少了。

当然,这项工作的难点和面临的障碍将会很大,主要是语言、时间、空间,以及文献的可靠性,有无园林考古成果等。但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交流客观存在的“文化屏障”(culture barrier)〔46〕。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在语言上,如英语garden、法语parterre de broderie(英语embroidered parterres)(图0.9)、意大利语piano nobile等术语在译成汉语时可能存在的“不可译性”给翻译和理解带来的语言障碍;在文化上,笔者作为中国人,长期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在研究西方园林和文化时难免出现隔阂和偏见,尽管笔者研读过西方园林史书,也去欧洲考察过园林。第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中西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已经毁圮,仅存的一些也因几经整修而不一定是历史原貌,因此,我们的研究依据将主要是古籍和考古发现。正如田中淡所说“关于宋代以前的庭园,目前不能立刻期待遗迹的发掘(眼下华清池只是孤例),所以当务之急应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隋唐之前的庭园……如果径从清代营造的奇石、山洞等来推断古代、中古的庭园,势必会招致大的错误。”古籍的缺乏和考古学证据的不足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图0.9 花坛(beds)与“花圃”(parterre)的关系

意大利Pienza的波普宫(The Palace of Pope Pius Ⅱ)俯瞰悬空园,现按文艺复兴式样修复,可远眺阿米尔塔(Amiata)山。4个修复的中央花坛布局成一个几何形“花圃”,围以双层黄杨绿篱。

尽管如此,鉴于客观分析并掌握西方园林的历史形态是本研究的关键,作者还是将尽可能依据掌握的史料,实事求是地对西方园林作出分析。

本研究特别注重前人工作中不被重视的中西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通过中西古典园林对植物种类、文化寓意、造景技艺的分析,为探讨现代园林建设中对植物选择和利用的机制提供参考。同时,对西方园林研究者忽视的三种园林自然设计要素(植物、水和石头)之一的石头,也将作较多的关注。

0.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园林考古学的成果和大量文献,用比较研究方法来完成预定的研究工作。

比较研究的方法有不少种类〔47〕〔48〕〔49〕。由于园林文化的特殊性及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而且本研究的对象涉及古今中西的园林艺术,所以很难用任何单一的比较研究方法来完成。根据前述设想,本研究将采用以平行研究法为主、并与历史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比较研究法。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园林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正是通过它的历史隧道而体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足于历史考察中西园林艺术,在准确评价中西园林艺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如实地揭示园林艺术的本质和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理论〔50〕。可以说,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是正确发现和深刻阐明园林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所研究的园林。

除了时间上的比较,还应运用空间上的比较研究法;中西方园林艺术交流的比较研究就属于空间上的同期横向比较研究(影响研究)。这不仅可以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更可以找出两者的异同。在研究过程中,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和在既定形态上的比较,这两个方面的比较往往结合使用。

对处于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立足点或坐标系,即对象必须是可比的。所谓可比原则,是指确立中西园林可比关系,包括用来比较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时间等等方面的对等条件。其次,要有相对稳定的比较标准,即比较研究的视点。

比较视点指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项目或内容,研究特定时空的园林是以寻找园林的个性化为目的,而园林比较是追求研究成果的一般化和理论化。通过景象特征和形成过程的比较研究,可以使园林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化。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视点很多,随研究对象与目的而异。首先要碰到对“园林”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一个可比的园林范围的设定问题。这一点已如前述。而本项目的比较研究视点见图0.10。

能否用基本相同的尺度与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且能否充分利用拟比较对象间共同的已有研究成果,而且能否不仅仅停留在中西园林形态和景象的比较分析上,而是找出更加本质性的东西进行比较,将是比较研究成功的关键。

进行中西园林比较研究,从内容来说,还必须注意园林结构自身的复杂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反映在文化关系上则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在进行园林与文化比较时,就必须抛开那些支流末节,抛开一切“偶然性”的“枝节之论”,使比较的视线始终“聚焦”于那些最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关系问题上,以揭示其“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对园林来说,这种带“根本性、普遍性的关系”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主要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思想体系。因此,在进行园林比较时,必须采取多视角的和动态的研究方法,努力从整体上和事物内在的联系中把握其本质,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图0.10 中西园林比较研究框架

0.4 预期结果和意义

中西园林各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中西园林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各自的风格与特色,探求园林学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同时这也有助于异文化的相互理解。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如何将从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园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较之有效地应用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园林学研究之中,并且与中国独特的园林学研究相得益彰。对中西园林艺术进行比较研究除了前述的实践意义,还将有助于揭示中西园林学各自的理论特色和价值取向,有助于揭示人类艺术活动的奥秘和规律,有助于现代形态园林学体系的建立。具体地说,中西园林艺术比较有如下理论意义。

0.4.1 有助于把握中西园林艺术的真面貌

本研究通过对分属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中西园林艺术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比较研究,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揭示中西园林艺术的总体特征。比较园林学排除了对某个文化系统园林学的偏见和偏爱,放弃了死守一个园林模式的固执,客观而公正地寻根探源,从中西园林各自的文化立场本身去看问题,然后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双方的特点和规律,而它的宗旨却不是判定谁高谁低。这就是说,比较园林学对把握中西园林学的真面貌会起到很大作用。

认清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真面貌,就会重视中国园林的积极成果或精华,将其发扬光大,进而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避免因盲目推崇西方园林艺术而把中国园林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同时,也有利于增进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艺术的了解〔51〕

认清了西方园林艺术的真面貌,就会站在21世纪的高度,以开放的现代眼光正确对待西方园林艺术,进而系统地研究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审视中西园林艺术各自的处境,探寻人类造园活动的共同规律,这将极大地有助于实现建立现代形态的园林学体系这个总的目标。

0.4.2 有助于扩大园林学研究的领域

西方园林艺术虽然早就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但长期以来我们主要的精力一直放在对我国古典园林的整理和研究上。近几年来,由于建筑和房地产业刮起了“欧风美雨”,对西方园林的研究也空前活跃,很多论著展示了这方面的成就。但由于西方园林艺术及其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是纷繁复杂的,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再加上其他因素,使得西方园林学研究有着明显薄弱的一面。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以新的方法和视点,扩大了园林学研究的领域,给园林学研究带来新突破。

同时,在比较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西方园林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园林”一词不同内容和适用范围的了解,也有助于对“园林”这一概念的全面和准确地把握。

中西园林的比较和撞击,带来园林学自身的反思,有助于促进中西园林学的融合及现代园林学体系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很可能是一种成熟的园林学诞生的序幕。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中西园林学国际化的趋势并在研究实践中努力寻求中西园林学相互交流的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当然,要使园林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必须具有多种文化的视野,必须注重研究西方园林学的独特范畴和体系,必须消除“文化屏障”,才能使西方园林学和中国园林学得以真正的交流。

0.4.3 寻求中西园林的共同的发展规律

分属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大量工作,是对中西园林进行差异比较,力求多方法多角度地把握其特殊性。中西园林当然也有共同性和相通之处,考察这些共同性和相通之处,也是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重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寻求园林艺术共同的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建设,促使中西园林艺术互相取长补短,更加健康地发展。

0.4.4 为创造新的造园艺术风格提供历史借鉴

诚如前述,19世纪以后,造园艺术本身并没有发生重要的变化。美国的威金逊和亨特逊于1985年所写《园林要素集成》一书中说:“对于西方世界20世纪园林设计的特点作一概述是非常困难的。除了折中主义之外,看不到任何单一的风格与倾向。”“园林发展方向的广泛选择性在美国最明显不过的了。我们从没有看到过,在美国有哪种园林设计主流。在这里,早先的娱乐性园林是基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传统的,取决于移民的祖国。地形与气候的多变,使这些继承下来的园林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其结果是,相对于英国园、法国园、西班牙园和日本园,却从未产生过有美国自己风格的花园。”〔52〕不仅美国如此,中国如此,世界各国均无例外。与过去相比,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文化基础,都要比以前强得多,却为什么没有一种成熟的风格形成?本研究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史上主要园林风格成因的研究分析,无疑会对创造新的造园艺术风格提供历史借鉴。

【注释】

〔1〕即欧洲系统、中国系统和西亚系统。参见童寯.造园史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

〔2〕张十庆.《作庭记》译注与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2

〔3〕周武忠.园林、园林艺术、园林美和园林美学.中国园林,1989,5(3):16-19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6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6,3(1):6

〔6〕关于“西欧”:在当代,欧洲是“资本主义心脏”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欧洲共有43个国家,多属经济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分治欧洲的雅尔塔体制,在政治上把欧洲分成了东西两大部分:“东欧”与“西欧”。形成了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局面。东欧: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仅指原苏联欧洲部分。但通常也把波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作为东欧国家。西欧是指欧洲西部地区。在自然地理上仅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广义的通指欧洲除“东欧”以外的所有国家。包括欧洲几个较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西德、意大利等在内,统称为“西欧”。

〔7〕朱建宁.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27

〔8〕[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

〔9〕[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

〔10〕[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28

〔11〕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10

〔12〕童寯.造园史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49

〔13〕陈志华.北窗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36

〔14〕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67

〔15〕按一般说法,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段落:即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包括这三个段落经济发展的社会。但狭义地讲起来,真正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欧洲社会和其经济状态而言;18世纪以前的商业资本,则是它的初步和前提,是广义的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段落。这种广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可以从13世纪的但丁时代起,在中国,也可以从13世纪的元代始。参见:李何林.中西市民社会的文学的共同点.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3-95

〔16〕主要是指充当草木、果树、花卉或蔬菜栽培之用的一块土地;一般邻近寓所,并围起;与我国的私家花园或庭园相当。

〔17〕意为:通过布置和修饰给定地域内的自然景观的外表,使其产生最美的效果。国内有些学者将其译为“造园”、“园林建筑”、“景观建筑”、“景园建筑”、“景观设计学”、“园林”等。作者认为将其译为“(风景)园林学”较适合我国国情,它应当是一个学科或行业名称;与园艺学(Horticulture)并列。

〔18〕在美国,意为:用装饰种植的手段来设计或改进花园、土地等。

〔19〕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

〔20〕注意:这里用的是复数。在西方园林中,一个在我国只能算是花坛的区域,若里面种满了多种多样的花卉,就可用garden一词;像我国的颐和园、瘦西湖“公园”等大型园林,则可用gardens来名之。

〔21〕Christopher Thacker.The History of Garden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9

〔22〕窦武.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见: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教研组编.建筑史论文集(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9:105

〔23〕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4-465

〔24〕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岭南学报,1931,2(1)

〔25〕郭湖生.《东南园墅》序.见:童寯著.东南园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6〕童寯.造园史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48-49

〔27〕刘鲁燕.古老的艺术 新兴的事业——方兴未艾的园林艺术出口业.中国园林,1986,(2):61-62

〔28〕湖北省美学学会.中西美学艺术比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13-325

〔29〕王绍增.与周武忠同志商榷.中国园林,1989,(1):11

〔30〕浙江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的学生夏宏于1990年3月24日给作者的来信。

〔31〕Frances Ya-sing Tsu.Landscape Design in Chinese Gardens.New York:McGraw-Hill,1988:23-30

〔32〕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11

〔33〕吴宇江.中国古典园林的内聚性与西方古典园林的外拓性.中国园林,1989,(2):16-19

〔3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3-105

〔35〕陈明松.试谈比较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见:李嘉乐主编.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74-185

〔36〕刘天华.园林美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5-31

〔37〕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38〕陈尔鹤,张丽萍.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的比较——兼论中国新园林的展望.见:李嘉乐主编.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86-197

〔39〕童寯.东南园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4-46

〔40〕陈明松.试谈比较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见:李嘉乐主编.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81

〔4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51

〔42〕王其亨,杨昌鸣,覃力.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若干问题.建筑师,1995,64(6):47-50

〔43〕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教研组编.建筑史论文集(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9

〔44〕黄晓鸾.发挥植物美是当今世界园林美的发展趋势.见:李嘉乐主编.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397-403

〔45〕Zhou Wuzhong.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ing Arts.ⅩⅩⅢ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Firenze(Italy),August 27-September 1,1990.中文稿载《江苏农学院学报》1990年第11卷第1期

〔46〕[英]诺曼·丹尼尔著;王奋宇,冯钢等译.文化屏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9

〔47〕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98-318

〔48〕刘纲纪.中西美学比较方法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评论,1987,(5)

〔49〕陈云彬.比较方法研究述评.文艺研究,1985,(1)

〔50〕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7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6

〔51〕从欧美的一些园林书籍来看,日本园林比中国园林更受西方园林界的重视。美国甚至有位园林作家提出,日本园林设计师可以作为在建造传统园林、新的伊甸园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园林式样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榜样。可见,西方学者缺少对中国园林,以及对中日园林源流关系的了解。加强中国园林的对外宣传,让西方园林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园林,才能让中国园林真正走向世界。

〔52〕转引自[日]针之谷钟吉著;章敬三编译.西洋著名园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4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