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研究结果的意义
(1)梳理了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理论体系,发现了合作模式演化模型,为产学合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及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合作创新理论及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的文献研究,梳理出了合作项目创新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影响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绩效的战略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关系因素、资源和软能力因素以及创新政策因素六个方面影响模块,为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书通过对聚光科技、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烟台万华、方正集团等四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了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不同阶段存在着合作模式演化的规律。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借鉴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探索性地用“创新主体和合作治理关系”两个维度对不同阶段的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合作模式,最后提炼成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模式演化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当前阶段合作模式是影响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项目绩效的关键因素。合作模式演化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产学合作双方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力影响下,在不同发展阶段,随着合作双方资源和能力的变化,为了实现投入和产出、利益和风险的博弈平衡,出现的不断调整合作模式以适应发展需求的现象;合作模式演化模型也为合作创新指明了归宿,在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将不断提高,合作创新的最后结果一定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合作创新最后演变成企业自主的开放式创新。产学合作模式的演化模型为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指导。
(2)构建了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研究框架,得出了“当前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是要素驱动”的结论,丰富了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理论。通过案例调研和对技术创新经典模型——U-A模型的深入研究后发现: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成功集中体现在主导设计能力的提升上,而主导设计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产学合作过程中市场合作创新能力、技术合作创新能力和协同把握创新机会能力三个方面实现。所以本研究提出了用“市场合作创新能力、技术合作创新能力和协同把握创新机会能力”这三个指标来诠释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能力的设想。结合文献研究发现了影响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绩效的战略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关系因素、资源和软能力因素和创新政策因素六个方面主要因素,提出了本书的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机理的研究框架。
全书以案例实地调研与大样本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数理统计与结构方程建模为分析工具,发现了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主要是合作双方资源因子、双方能力因子、合作模式因子,通过合作创新能力的变化对创新结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得出了本书最重要的结论——目前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这一结论为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优化目标。
(3)设计了促进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为优化产学合作政策体系作出了贡献。基于当前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这一结论,本书在分析浙江省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政策的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现阶段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设计了促进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政策工具,最后,针对浙江产业和民间资本充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建产学合作风险引导基金这一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优化产学合作政策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