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玄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科玄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玄论战”,作为知识界的一场大规模论战,最终以科学派占上风为结局。这是“科玄论战”带来的一大影响。“科玄论战”历时两年,众多学者都纷纷投入到论战中。这可以算是“科玄论战”的第三大影响。“科玄论战”的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将科学推上了无限尊严的地位,将科学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包含一切普遍真理和信仰的对象。

第三节 “科玄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科玄论战”,作为知识界的一场大规模论战,最终以科学派占上风为结局。这使得科学教育观念一时之间更加深入人心,“科学虽然受到一度的反对,但现在已深深地走入中国所有的青年的脑海中”。玄学派的失败,一方面反映了他们追随者队伍的规模;但另一方面更说明了当时科学思潮在我国的流传情况,正如胡适所说的:“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这个名词就是‘科学’。”当中国还谈不上有什么科学时,我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首先从社会危机和文化心态出发,直接获得了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人生价值的概念意义。然而,正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这种特殊境遇,为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落户,以及扫清传统的文化羁绊,铺平了道路,并为以后我国的科学体制化创造了有力的社会影响。(26)这是“科玄论战”带来的一大影响。

“科玄论战”历时两年,众多学者都纷纷投入到论战中。作为“科学派”的代表,吴稚晖和胡适,他们最后按照自己的意图建立起了一个被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并且界定了“科学的玄学”的基本内容。

胡适就曾这样赞誉吴稚晖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所表白的观点,在文中,吴稚晖根据其“万物有生论”的机械唯物论宇宙观,将人生描述为一种“用手用脑的动物”在宇宙剧场的演戏,而理智、情感、意志统统被归为与物质之“质力”无异的神经反应。但灵界中的“上帝”、“神”、“灵魂”和“精神元素”等,在自然主义人生观中毫无地位。(27)胡适也建立了其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其基本的前提是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新的物理化学以及一切科学知识体系之上。这种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则是,以科学法则统辖的、包括社会人生在内的宇宙大法。这种新人生观的轮廓如下。(28)

(1)根据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空间的无穷之大。

(2)根据于地质学及古生物学的知识,叫人知道时间的无穷之长。

(3)根据于一切科学,叫人知道宇宙及其中万物的运行变迁皆是自然的——自己如此的——也用不着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造物者。

(4)根据于生物的科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生物界的生存竞争的浪费与惨酷——因此,叫人更可以明白那“有好生之德”的主宰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5)根据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他和别种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无种类的区别。

(6)根据于生物的科学及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生物及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和演进的原因。

(7)根据于生物的及心理的科学,叫人知道一切心理的现象都是有因的。

(8)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道德礼教是变迁的,而变迁的原因都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寻求出来的。

(9)根据于新的物理化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物质不是死的,是活的;不是静的,是动的。

(10)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个人——“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个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以上这种新的人生观的轮廓,胡适先生称之为“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后来他还对人生观作了简单的概括。(29)

(1)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

(2)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3)形成了哲学对科学的初步反思。

所以我们说,“科学派”在探讨用科学解决人生观的过程中,就已经蕴涵了一种处理科学与哲学的思路。王平陵在《“科哲之争”的尾声》一文中就将“科玄之争”称为“科哲之争”。在文中,王平陵对“科学”和“哲学”在辨明同异的基础上,还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哲学由科学而得材料,以充实其内容,可免踏于空虚的流弊;科学则由哲学而巩固其目的与基础,以获得论理的确实性。是以两者的进步,为相互关联的,科学进步,则哲学亦必进步;哲学发达,则科学亦必有同样的发达,两者各尽其职能,于是人生便得完全的进步了。”这种对科学和哲学的恳切评价,对建立“科学的人生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科学在我国更好传播提供了研究的路径。

近代西方科学在我国被认同并予以接纳,是一个充满曲折的选择过程,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近代新学,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赛先生”被推上至高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科学文化的理解,也从最开始的由器物形态、制度形态演进到思想交锋,使得近代科学开始在中国土壤上慢慢渗透,也使我国从最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扩大到从制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吸收西方科学文化。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一开始为了将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将其目的定于维护“中体”,这对后来国人正确认识科学产生了严重误导的作用,导致了科学精神培养的先天不足。但“科玄论战”的发生,对科学文化与中国人文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逐渐排除了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障碍,为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准备,加速了科学文化在我国的扩散。这可以算是“科玄论战”的第三大影响。

当然,在丁文江的论述中,将西方哲学理解为是玄学是不正确的,哲学并不是专门研究“形而上的”、“超感觉的”、“超经验的”学问,因为它所讲的“本体”完全可以是“形而下”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最高“本体”——即所谓的“第一本体”——恰恰是“形而下”的、可感觉的、不出经验范围的。“形而上学”一词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第一哲学”,所谓“第一哲学”就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原理,也就是一切“科学”的最高原理。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写了本著名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他所用的“第一哲学”就是借用亚里士多德,其用意显然是强调“形而上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因此,他把metaphysics作为“根”,物理学当做“干”。而科玄论战中,却将“科学”与“玄学”对立起来,这是多大的误会啊!(30)

而且,从严复,到陈独秀、胡适,他们所谈论的科学更多的是指实证科学,“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欤”。所以说,在这些先哲们的眼中,科学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无所不能的,对于人生观的建立、德行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对教育本身科学化的追求,表现了明显的“泛科学主义”倾向。虽然他们对教育本身的科学化追求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因为一味强调测量、定量,强调模式化,从而使科学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科玄论战”的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将科学推上了无限尊严的地位,将科学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包含一切普遍真理和信仰的对象。将科学推向绝对,这对科学和科学教育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科学的绝对真理性淹没了科学赖以存在的自由批判精神,至此,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天平倾斜了,以致使原来与科学并重的人的个性不再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纲领,原来竭力宣传和提倡的人的解放、个性自由也因此而走到了它的尽头。在这一中国式的唯科学主义的生成过程中,“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走向了对自己的否定。”(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