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发展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供应链的协调和品牌运营的生产者服务业。三是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且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融合趋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是中国家用纺织业的现状。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发展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供应链的协调和品牌运营的生产者服务业。本节将分析生产者服务与纺织服装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深入分析带动纺织产业升级的时尚产业组织的特点,国内时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文献述评

国外学者对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三种:一是认为制造业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Goe,2002;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Corbett和Michael,2009)。二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Pappas和Shee-han,1998;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Eswaran和Kotwal, 2001;Eswaran和Kotwal,2001,2008;Christian和Kowalkowski, 2011)。三是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且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融合趋势。(Daniels,1986;Coffey,1991;Shugan, 1994;Berger,1997;Lundvall,1998;Howells,2000;植草益,2001;Bathla,2003;Martin和Andersson,2007)。

国内学者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研究自2004年以来逐渐增多,得出的结论与国外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从而最终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江静、刘志彪和于明超,2007;顾乃华、毕斗斗和任旺兵,2006;冯泰文,2009;赵君丽,2009;孔婷、孙林岩和冯泰文,2010等)。

第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江小娟,李辉(2004)认为中国服务业在长达20 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即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由于制造业获得了高速增长,这暗含服务业不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第三,制造业发展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一种认为制造业发展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产业支撑(梁晶晶和黄繁华,2007;刘培林和宋湛,2007);另一种结论是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具有挤出效应(张三峰和杨德才,2009)。

第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机制(陈宪和黄建锋,2004;吕政、刘勇和王钦,2006;刘浩和原毅军,2010)。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魏作磊和邝彬,2009;刘浩和原毅军,2010)。

总之,国外的研究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我国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数认为生产者服务业会促进制造业发展,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可能与研究方法、选取的样本和数据存在差异有关。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与发展服务业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缺乏。尤其是如何发展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此类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中国纺织产业生产者服务业环节对制造业环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说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与纺织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

Y=a+b X+e  (8.5)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Y1表示制造业增加值,Y2表示纺织业增加值;X为解释变量,表示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加值;a、b为估计的参数;e为随机误差项。

数据及有关指标说明如下:考虑数据资料的可比性等因素,我们选取了中国1992~2008年16年的数据;根据获得的数据,关于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文中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四大类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表示。

利用Eviews5.0计量经济学软件,根据方程(1),对制造业增加值和纺织业增加值分别和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5所示。

表8.5 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产业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为t统计量,******分别表示置信水平1%、5%与10%下显著。

根据表8.5,以生产者服务业为解释变量,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99.1%,这表明制造业增加值与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间具有很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回归结果,若我国的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则制造业增加值将平均增加3.16%,这一数值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数据获取原因,与纺织业密切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数据如时尚创意产业、设计、纺织材料研发、物流等很难找到,因此,使用一般意义的生产者服务业数据,结果表明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以纺织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两者相关系数为0.756,统计学检验良好,根据回归结果,若我国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值比重提高1%,则纺织业增加值将增加0.064%,说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纺织服装产业有促进作用。

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区域分工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布局上已开始体现,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在上海的总部已无制造业,总部主要从事新材料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2007年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与东华大学合作开发了珍珠纤维,得到了上海市政府高科技转化服务中心的资助。中国最优秀的服装企业雅戈尔,设计中心放在上海,由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副院长领衔设计。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地价上升,长三角区域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正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建立国内价值链。

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代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心脏”和“脑袋”的生动案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是中国家用纺织业的现状。我国家用纺织企业虽有近4 000家,产销量世界第一,但至今没有一个被世界家纺市场认知的品牌,产品多为模仿跟风,处在市场中低端,廉价低档几乎成为中国家纺产品的代名词。实现中国家纺业的腾飞,必须建立面对国际需求的生产服务体系。位于杨浦区平凉路、宁国路口的家用纺织产业园,目前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2005年将再翻一番。它能够能给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行业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创新服务、检验检测、咨询培训、低息融资等共12项。园区还组织国际贸易洽谈和国际产业研讨会,该公共服务平台如同给家纺企业安装了一对“腾飞的翅膀”和一个“聪明的脑子”,带领家纺产业群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中低端走向高端。该园区组织上海纺织科研院所,会合纺织专业院校东华大学,并引进了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园区里有设计大师工作室、产品展示区、纺织品检测中心,企业定期可以得到权威的国际产业信息,科研院所和专业院校也组成智囊团为园区企业创新产品提供服务。园区的创新活力已充分显现。在园区“全国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现场,家纺企业开始摆脱接单生产的传统模式,推出了几百种参赛作品,功能化、时尚化、个性化、装饰化、系列化成为家纺新品的追求目标,从工艺到图案都融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

三、纺织制造业升级的方向——时尚产业分析[1]

(一)发展时尚产业对于产业升级的意义

时尚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但是时尚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后,消费多样化、创意化、个性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国家兴起的时尚产业,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帮助西方工业国摆脱增长停滞,而更深的原因则在于,传统的工业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事实表明,通过发展时尚产业满足消费者的更新需求,发达国家增强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是国家竞争优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居民消费层次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内容。而发展时尚产业则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时尚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表明,时尚产业的兴起,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同时有助于满足公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就为韩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重新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时尚产业的分析,学术上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服装设计工程和美学。社会学家长期以来把时尚看作是体现社会阶层和社会变革的窗户,他们对于时尚领导者、时尚流行特点和时尚周期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Veblen,T.,1992;Simmel,G.,1957;Blumer,Her-bert,1969;Blumberg,Paul,1974;Pamela Church Gibson,2006)。经济学家把时尚理解为对稀缺的追求,对时尚产品的需求特点、时尚周期和产业特点等进行了分析(Gregory M. Paul,1948; Dwigtht E. Robinson,1961; Berg,Stanford,1973; Hemphill Scott和Suk Jean-nie,2009) 。文学家把焦点放在时尚的符号含义和社会理想上(King, 1963)。

这些成果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时尚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客观上讲,中国国内对时尚产业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特别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缺乏;并且时尚产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变化的实践也对我们的理论探讨不断提出新课题。本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运用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时尚产业的特点,二是通过托因模型和柯道夫模式分析了时尚中心形成的理论基础,三是对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时尚产业组织特点

时尚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的风气和行为习惯,可以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也可以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时尚产业组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产业通常由大量小规模企业组成,每个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别,由此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特殊消费群体,而在运行上,以时尚创意为核心的产品在生产上依赖于知识、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度,在管理中依赖于创意人员的精神愉悦度,而流通中则依赖于产品需求的个性化程度和产权制度的维护。所以时尚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而是对各类传统产业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组合后,满足不断滋生的时尚消费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向商业化、社会化的进一步延伸,兼具二、三产业融合的属性,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范畴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时尚产业与个性表现

时尚最根本的特征是既希望与流行群体一致,又希望与众不同,是这种矛盾的混合体。时尚与自我密切相关,时尚背后是自我主义的冲动(Fromkin,Howard,1973)。时尚产业是满足时尚消费而形成的产业,因为服装和装饰品与身体紧密相连,是表现自我的最直接方式,所以狭义上时尚产业以时装与服饰产业为核心,包括饰品、化妆品、皮具、皮鞋和家用纺织品等。还有其他表现自我的标志,如家纺用品、家饰装潢、家居用具、娱乐用品、手机、MP3/MP4、数码相机、动漫、电玩,这些标志也是时尚精神规律的主题(见表8.6)。所以,时尚产业广义上还包括家饰家具、美容美发、礼品工艺品、电子消费品,以及零售、会展咨询、传媒、出版、流行色、教育等相关支持性行业。

表8.6 时尚产业的表现形式

续表

资料来源:《2008上海时尚产业发展报告》及作者整理。

2.时尚产品的需求特征

时尚需求短期具有缺乏弹性的特点(弹性小于或等于1)。时尚产品的重要特点是其罕见或稀缺,因此具有较高的价格。从成本角度,对于购买者而言,时尚的昂贵表现在,新奇总是不会持续得很长;而对于生产者而言(尤其是成品生产者),时尚的昂贵表现在,他们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实施再调整,即从某个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个产品的生产。时尚的成本以及时尚的稀缺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时尚具有独特的经济特点。

3.时尚产品的价值创造特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的市场价值由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基本需要而愿意给商品物理属性支付的价格部分,是商品的物质基础。观念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是因文化创意渗透而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企业用同样皮料做的同样式样的两个皮包,一个钉上LV的品牌,另一个是普通的牌子,市场价格会相差几十倍。从消费者看来,时尚产业创造了观念价值。即主要通过新的创意去改善产品的观念价值,从而占领市场和获得利润。于是,生产者将大量的故事内容、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也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观念价值。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为企业提供开启蓝海战略的钥匙,企业将从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从产品开发转向价值开发。

4.时尚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

时尚变化是避免价格竞争的手段,时尚具有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特点(Gregory,1948)。与传统的垄断竞争不同,传统的垄断竞争只讨论了同一时期的产品差别,时尚的改变不仅表现在同一时期的产品差别,也表现在不同时期的产品差别(如同一品牌的产品在不同时期的差别),因此,与传统产业边际收益递减特征相异的是,时尚产业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特点。生产和销售时尚产品的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创新利润或风险回报。

5.时尚市场基础设施的作用

时尚市场基础设施(market infrastructure)包括时尚设计者、零售者和时尚传媒(Christopher Miller等,1993) ,这些企业通常控制着时尚产业链。时尚的设计者往往强调自己的理念,而消费者和受众的主观评价和认识又是很不一致的,对其价值内涵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因此,时尚产品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展示、推介、宣传,其价值才被逐步挖掘出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市场上,精心设计、策划的时尚创意产品很有可能被淹没在泛滥的信息之中,而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媒体的运作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时尚产品的价值,发现沙堆里的金子。所以,时尚产品的价值实现,更需要时尚传媒的推介和帮助。

6.时尚中心形成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Brain Toyne把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分为六个时期:萌芽期、初级服装出口期、高级服装生产期、黄金时期、全盛时期和衰退期。美国经济学家柯道夫(Kilduff,2003)通过研究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把其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维生阶段,起飞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与整合阶段,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高灵活性、非一体化阶段,创意与虚拟整合阶段和产业发展新形态。只有在纺织业发展到黄金阶段和多样化与整合阶段,高级服装和深加工产品提高了附加值,时尚中心形成才具备了产业基础。从中国不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所处发展阶段看,中西部地区处于出口期和生产期。沿海地区、上海、北京等城市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可以考虑发展时尚中心。

四、国内时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提出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产业的创新。时尚产业易与各种产业相融合。它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不仅可以深深融入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的价值创新;而且还可能衍生出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在发展时尚产业过程中,目前国内企业和城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企业风格和城市风格定位不明确

时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最大差别是观念价值大,即产品体现了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而国内的时尚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定位雷同,未把企业文化融合到产品价值表现中。作为重要的城市品牌,时尚无疑是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意:巴黎的繁华与浪漫、米兰的古典与平和、纽约的休闲与自然、伦敦的前卫与创新、东京的多变与活力,都是这几个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风格,甚至成为了城市之魂。与时尚产业各具特色的时尚企业和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相比,中国的时尚企业和欲发展时尚产业的城市尚未找到特色鲜明的、不可替代的风格定位。

(二)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弱

虽然国内创意设计人才不断涌现,但是尚缺乏本土的时尚创造者、引领者和著名时尚品牌。目前,国内时尚界相互模仿多,创意设计少;普通设计师多,名设计师少,世界知名设计师更少;在国内有影响的名牌很少,在世界上被人们接受的国际性品牌几乎没有。在科技创新、研发力量、高级工艺制造能力和营销渠道上,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缓慢。

(三)缺乏产业链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国内时尚产业的现状是:创意、设计、制造、营销、推广、培训等诸多环节割裂,各类资源要素分属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各主体均在寻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导致文化与时尚、时尚与创意、设计与市场、产业与活动之间的联动不够,亟待整合,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由于专业信息、资本的支撑不足,时尚文化艺术氛围缺失,从而导致国内时尚产业整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引领性、艺术性、国际知名度都与国际时尚之都城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时尚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外在表现,是追求一致性与差异化的矛盾的混合体。时尚产业是一个“设计决胜”的新型产业领域,为创新活动和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形的经济价值,有助于资源(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土地产出,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逐步走出一条由财富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时尚产业属于生产者服务业,是以服装和装饰品为核心产业,包括家饰家具、电子消费品等相关产品,以及零售、传媒等相关支持性行业,通过整合、提升、组合后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时尚产业链呈现消费者驱动型特点,时尚产品具有很大的观念价值。生产者将大量的故事内容、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也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观念价值,也创造了产品差异,使时尚产业具有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特点。对于创造时尚的生产者来说,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创新利润或风险回报。但是要让时尚被消费者承认和接受,需要相关扶助产业特别是时尚传媒的推广。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需要此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到黄金时期,时尚中心形成才具备产业基础。

(二)启示

大力发展时尚产业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国内发展时尚产业在风格、设计、品牌营销能力和产业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鉴于此,对于我国发展时尚产业有如下启示:

1.差异化战略

由于时尚产业具有垄断竞争的产业组织特点,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不断地创造产品差别是获得长期垄断利润的关键。时尚企业和欲建立时尚中心的城市需要根据其企业特点、文化底蕴、城市精神界定适合自己的产品风格和城市风格。时尚是吸收传统融入创新后创造的一种新的流行,需要传统文化的滋润。建议围绕东方特色,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特有的神秘和经典,并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现代时尚特色。也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交流,吸引国外的设计人才,开阔本土的创意思路,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强化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良性互动

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是时尚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从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创意设计又必须基于市场需求才可持续。由于时尚产业是消费者驱动型,对市场相关信息的快速掌握有助于设计的成功。通过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行为增强对国际市场渠道的控制能力,缩短与市场的距离,消除国际市场的“隔层”效应,从而获取国际市场势力。具体可以通过国际战略联盟(即以国内的“本土渠道”与对方的“国际渠道”作交换)、自建海外营销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的华商资源网络,以股权合作形式建立合作销售网点等)以及海外并购(收购拥有良好销售网络的国外企业是快速实现海外渠道控制的重要途径)等方式来实现。

一旦本土行业具有了国际市场势力,控制了相关渠道,随之而来的就是畅通的市场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从而帮助本土行业实现更好的盈利;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设计投入的增加和研发的成功率,带动本土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设计能力提升所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又能够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增强本土产业的渠道控制和市场势力。如此,本土产业的发展就步入了良性循环。

3.培育、鼓励专业时尚媒体的发展

时尚媒体是创造产品差别的重要支持。时尚媒体加强了对本土时尚品牌、时尚企业、时尚认识的宣传。例如,通过电视片、专栏、示范基地、海外推广、品牌榜、品牌宣言等手段宣传企业家创业风采和国内时尚产业的文化底蕴,引导全社会增强时尚品牌意识,营造自主品牌的市场氛围。因此,建议选择一批时尚传媒进行重点扶持,提高时尚流行信息发布的专业性,建成专业化的时尚信息发布平台;积极邀请国际著名品牌来中国召开新产品发布会,邀请国际著名时装设计师来中国召开时尚产品论坛以及新锐设计师来国内举行设计作品展,等等。另外,建议参照国际时尚产品宣传的做法,推动时尚电视频道与本土企业的合作,采用企业购买频道资源,专业团队制作,宣传部门审批的方式,利用媒体宣传把本土时尚产品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4.健全时尚产业链发展的协调机制

建议成立“城市时尚产业链协调办公室”,整合相关资源,从战略规划到政策措施、从营造环境到服务体系等,构筑和完善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时尚产业和时尚行业联合会经常性联系制度,例如国际国内时尚城市开展互访,时尚产业对口单位加强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制度,深化时尚产业各层次、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

[1]部分内容选自赵君丽.时尚产业的经济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