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纺织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纺织产业链中的地位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判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是研究下一步产业升级的基础。产业转移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到目前为止共发生了四次大的产业转移。

正确判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是研究下一步产业升级的基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通过承接港台的产业转移加入纺织服装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那么到目前为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如何? 一般来说,每个产业都有其发展规律,本节将从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入手,在此基础上判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以期从一个长期的角度看待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演变规律,利用其自身的规律促进产业升级。

一、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

纺织产业是中国古老的产业,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国纺织品在世界上就具有比较优势,纺织产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经济发达国家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放弃纺织产业的发展,每一次转移都使这些转出国的纺织产业在价值链上得到了提升。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纺织制造中心

产业转移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到目前为止共发生了四次大的产业转移。18世纪英国诞生了现代纺织业,19世纪英国是世界纺织工业中心,20世纪纺织工业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是第一次产业转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纺织中心转移到日本为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纺织服装产业从日本向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转移为第三次产业转移(见表5.2),20世纪90年代向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转移为第四次产业转移, 90年代后期部分向巴基斯坦、越南转移。

通过这几次产业转移,各国(地区)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专业于价值链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形成了以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合作生产、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模式。欧美和日本企业牢牢控制着纺织服装业GVC的高端,它们或者拥有品牌、或者控制庞大的批发和零售网络,从事着附加值最高的新面料开发、品牌营销和服装设计等环节。绝大部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韩国的企业自身主要从事一些设计开发、品牌营销及生产协调的工作。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承接这一产业转移,专门从事附加值最低的缝合制作环节。由于各个环节进入壁垒和竞争程度不同,附加值不同,形成了从设计研发、纺织加工、缝合制作、生产协调、品牌营销的“高—低—高”的U形微笑曲线。

欧美近代纺织服装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与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实行鼓励海外组装加工政策可能有显著联系。受到这类政策支持,发达国家企业把服装等行业最终加工或组装环节转移到邻近国家;墨西哥、拉美和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配合和呼应政策,承接发达国家服装等行业的组装加工的外包生产活动。早期美国厂商把服装缝纫制衣工序转移到加勒比海湾国家和墨西哥。另外,东亚较早寻求开放发展道路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也成为发达国家纺织业工序外包合作基地的选择对象(Morawetz,1981,p.56)。日本国内20世纪50年代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日本厂商也开始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转移纺织、服装和鞋类产品生产。早期合作模式中,日本厂商提供机器、中间产品和流动资本等物流和金融方面支持,帮助上述东亚经济企业进行加工出口生产(Gereffi,1999,p.60)。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雏形在60年代后半期开始显现,7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

在纺织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拉美国家与美国这个最大的外包国具有地理邻近的便利条件,美国厂商最初较多选择这一地区作为服装等行业海外加工的生产基地,但是后来情况表明,东亚三地(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在竞争中明显胜出。这些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初制成品出口很少,如韩国1961年所有商品出口4 100万美元,只有600万美元为制成品,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鸭绒和海带;到70年代后期,美国商店出售的成衣大约80%从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口。三地人口只有拉美的1/4,但是仅衣服一项出口就相当于整个拉美国家衣服出口的12倍(Morawetz,1981,p.71)。

表5 2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纺织制造中心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陈蓉芳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纺织制造业中心的变迁[J ].华东经济管理,2005 , (12 ):56-60 ,及作者的整理.

世界银行20世纪80年代初一份专题报告,对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与哥伦比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点因素对东亚与拉美在服装加工出口方面绩效差异具有重要解释作用。一是质量控制能力因素。报告通过案例说明,一次通过媒体广泛宣传的重大质量事故,可能在国际市场对该国(地区)其他厂商质量控制能力形成负面预期,从而对该国(地区)扩大参与全球价值链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对纤维原料的配套性贸易政策因素。服装业纤维投入密度甚至高过劳动投入密集度,哥伦比亚对纺织纤维进口实行高关税,东亚对纤维原料进口一般没有限制,上游投入品高成本使哥伦比亚企业在参与服装业产品内分工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因素。四是文化差异因素。该研究认为东亚人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因素作用,对追求货币财富有更大冲动和激励;该研究还援引物理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证据,认为东亚人手型小巧,加上日常用筷子、打算盘、文字书写需要较高精确度训练的文化传统积淀效果,劳动者在手工操作灵活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Morawetz,1981,p.71)。

中国纺织企业加入GVC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承接了国际纺织服装产业的第四次产业转移,即通过承接港台的产业转移而实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升值及配额不足,使得港台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内地。由于广东省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内迁的港台纺织服装企业最初主要集中于珠三角,而后随着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产业转移开始向以温州、宁波为代表的长三角蔓延。产业转移过程也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专业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没能有效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纺织服装业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因此纺织服装业在中国范围内存在着较大的产业级差现象。

总之,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看,当前纺织业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由中国向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转移。今后,中低档纺织品将无法阻挡地转移到国外,中国只能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那样,力争占领和保持高端纺织品市场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

(二)雁行发展模式

国际上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的当数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约的雁行发展模式,他在研究日本棉纱工业史时,发现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增加,棉线、棉织物的进口也随之扩大。不久,国内产量猛增,逐步取代进口产量。随着国内产量的不断增加,出口便开始扩大。赤松约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为“雁行形态”。把这一过程用曲线绘成图形,在图表上呈倒V形,就像三只大雁结成雁群在空中飞翔。“雁行形态”论模式最早被用来描述后起国棉纱工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也被日本学者用于研究产业在各国间的动态梯次转移和传递及由此产生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连锁变化,以及后起国由于接受产业转移,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扩大,并实现赶超的过程。

图5.1 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雁行发展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用雁行发展模式表现纺织产业转移过程(参见图5.1),欧美和日本是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领头雁和中心,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是次中心,中国内地、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处于末尾,承接的是第三代或第四代产业技术。从而形成从欧美和日本企业到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企业,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企业收入依次递减的梯形分配格局。

但到了90年代,亚太地区的雁行理论已经开始转变。原处于外围的中国开始积极往上攀升。进入21世纪尤其是纺织品服装进入后配额时代后,中国抢入次中心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家奥德特在报告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二、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

美国经济学家Brain Toyne把一个国家(地区)的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所谓的“托因(Toyne)模式”:萌芽期、初级服装出口期、高级面料和服装生产期、黄金时期、全盛时期和衰退期,详见表5.3。中国沿海地区处于黄金时期,向高档产品生产和资金密集型阶段攀升。

表5.3 托因模式:纺织服装产业生命周期

资料来源:宁俊.服装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5-16。

三、柯道夫模式的视角

美国北卡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柯道夫((Peter Kilduff,2001)提出了世界纺织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维生阶段、起飞与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与整合阶段、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创意与虚拟整合阶段。具体特征如表5.4所示。

表5 4柯道夫模式:纺织经济产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续表

资料来源:孙瑞哲纺织行业产品升级与品牌战略[R ].第十三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2006 12:13-15 ,及作者整理。

柯道夫(Peter Kilduff,2003)继续把其模型发展为八个阶段:维生阶段,起飞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与整合阶段,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高灵活性、非一体化阶段,创意与虚拟整合阶段和产业发展新形态。

表5.5 柯道夫模式:纺织服装产业的八个阶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Peter Kilduff 2003年在东华大学的讲义“The Dynamics of National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ies and Their Markets”整理。

柯道夫的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是根据美国纺织产业发展的规律总结出来的,且仍在不断完善,他从产品特点、产业成长、进出口、产业策略、生产能力、产业组织、国内经济、国内市场和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等多个方面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概况,虽然有“由过去推测未来的”疑问,但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其发展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梯形分布,中国内地大体处于多样化与整合阶段,其发展特点与中国目前的产业现状很接近,生产能力为代工生产中档纺织品,正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处于向高附值环节升级的前期。

由于中国各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不同,本书根据托因模式和柯道夫八阶段模式对中国不同发展区域进行进一步细分(参见表5.6)。从产品生命周期看,我国沿海地区已进入产品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期,中西部地区正处于成长或成熟期,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产业升级的压力是迫切的。

表5.6 中国不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所处的阶段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四、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

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看,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从事的是面料加工和成衣制造(参见第七章的问卷调查),从纺织服装产业附加值高低看,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纺织服装业2009年的单位劳动增加值,低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日本、法国,略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1997年的马来西亚、1997年的菲律宾和1998年的印度尼西亚水平(见表5.7),相比美国、日本和法国,从事的是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表5.7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单位:美元/人)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汇率使用人民币中间汇率折算,其他国家数据来自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 (1):30-34。

因此,如果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从改革开放初参与全球加工贸易到现在OEM出口,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