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分析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分析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分析宏观趋势分析显示,当前中国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跨区域转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部地区是最主要的转入地,从产业环节看,越是下游环节,跨区域转移的活跃程度越高。根据无锡的调研结果,近年当地劳动力价格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长,对产业中游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

三、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分析

宏观趋势分析显示,当前中国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跨区域转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部地区是最主要的转入地,从产业环节看,越是下游环节,跨区域转移的活跃程度越高。上述宏观现象可以从微观视角得到解释。

(一)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是影响纺织企业迁移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外单的减少,一大批纺织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出口转内销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中西部地区是热点,不仅因为该地区有8亿多人口,同时也因为中西部地区的人均纤维消费量远低于东部地区。以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为例(见表13-3),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515.57元、1314.16元、1373.93元和1589.95元。可以看到,中西部地区在衣着消费支出方面的潜力巨大,是未来纺织下游企业迁移的一个重要方向。总体看,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和可观的增长空间让中西部地区成为纺织业未来需求增长的核心地区。

表13-3 2010年中国居民衣着类消费支出  单位:元

img169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除了上述“量”的需求,居民对服装、家纺的需求还有“质”的需求,纺织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设计理念,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也有动机将企业迁移到大都市。根据课题组在无锡的调研结果,部分成衣企业家表示,未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将考虑将企业总部、设计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到上海,因为上海有着国内最优秀的设计和营销人才。事实上,很多知名的纺织企业已经将总部迁移到了上海,包括彬彬集团、雅戈尔集团、美特斯邦威集团等,这些企业原来的总部都在浙江,并且以产业下游的成衣生产为主业,为了获得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企业最终将总部迁移到上海。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该企业原本是一家以生产销售休闲服饰为主的温州企业,1995年由温州本地人创立。其目标消费者是16~25岁活力和时尚的年轻人群,企业致力于打造“一个年轻活力的领导品牌,流行时尚的产品,大众化的价格”,倡导青春活力和个性时尚的品牌形象,带给广大消费者富有活力、个性时尚的休闲服饰品牌。这种市场定位决定了美特斯邦威在运营过程中极为注重品牌形象,从产品设计与生产采购、物流、市场拓展、销售服务等都要围绕年轻人敏锐且易变的市场需求展开。根据美特斯邦威的说法,之所以要将总部迁移至上海,是为了“借助上海这个时尚之都和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和有利平台,充分整合配置资源,从业务模式创新转向管理模式创新,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服装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加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9]美特斯邦威于1998年开始逐步把经营管理中心、研发中心移到上海,2005年美特斯邦威集团上海总部正式启用。

(二)要素成本上升是影响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间接因素

传统观念认为,以劳动力成本为首的要素价格上涨是导致纺织等传统产业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但是,不管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要素成本上升只是影响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间接要素,而非直接因素。首先,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是普遍性的,并不只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其次,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只有形成区位要素条件差异才会构成企业迁移的动因。

根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纺织业不同产业环节的要素投入需求有所不同,产业上游对资本、资源能源的投入需求较大,产业中、下游对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需求较大。理论上,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产业中、下游的影响最大。但是,考虑到当前的纺织业市场结构,产业中游的产品差异化较小,同质化竞争较激烈,大部分企业在该环节的市场定价权较小;产业下游的产品差异化相对较大,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因此,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产业下游可以通过提高市场价格消化成本,而产业中游只能通过稀释利润的方法消化成本。根据无锡的调研结果,近年当地劳动力价格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长,对产业中游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当劳动力价格上涨完全挤出利润的时候,企业就会选择从当地迁出。所以,如果从产业环节看,现实中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纺织产业中游的影响相对更大。

(三)产业配套设施对纺织企业迁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纺织业的产业链条长度以及产业技术特征决定了产业配套设施对企业迁移决策的重要性。从纺织业的产业链条看,产业上、中、下游对要素条件的要求非常不一致。对纺织产业上游来说,天然纤维生产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条件,但是由于棉花的播种范围较广,更主要的是化学纤维已经大面积替代天然纤维,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对上游产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不大。虽然如此,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化学纤维生产仍然依赖一些重要条件,其中,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就是极重要的两项。对行业中游来说,纺织业对劳动力、水资源等的配套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印染环节,对水资源的要求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高的。对产业下游来说,虽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对要素条件有特殊要求。因此,综合看,接近需求端的产业下游对要素条件的要求较宽松,而产业中上游仍将更大的受制于资源要素条件。

所以在现实中,近年来产业上游仍然在向东部地区集中,产业中游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产业技术特性和产业配套问题。根据调研结果,纺织工业中的印染等环节都需要大规模的用水,对水资源条件的这种苛刻要求在中西部地区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直接决定了很多企业仍然决定留在本地。根据调研,当前从东部地区迁出的纺织企业要么属于对产业配套要求较差的企业,要么承接地能够快速形成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对中西部纺织业承接地的考察发现,大部分承接地在历史上都形成过一定规模的纺织业产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快地形成相应的产业配套。

另外,如果将政府服务能力作为产业配套实施的一种特殊类型,当前,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服务意识不够,“吃、拿、卡、要”现象严重也是企业不愿迁入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江苏这样的发达省份,在苏北地区承接苏南地区相关产业时,上述问题也非常严重。根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即使只有少数几家纺织企业从苏南转移至了苏北,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企业经营并不理想,虽然在转入的时候,地方政府承诺了不少优惠条件,但是相关部门隔三差五的“上门拜访”给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

总体看,纺织产业配套设施的区域完善程度差异决定了当前不太可能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是当前吸引企业留在本地的最大动力。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80个纺织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与此同时,上述配套要求也决定了纺织业转移必然是一种集群式转移。

(四)转出地政策调控和转入地政策优惠是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东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政策,包括土地、信贷政策等。特别是在用地指标紧缺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即使用地价格一再上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3-4),但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将土地闸门作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广东、江苏为例,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包括“腾笼换鸟”、异地共建园区等多项政策措施,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普遍被视为需要换出去的“鸟”。据江苏昆山的纺织企业家介绍,虽然工业用地实行竞价用地原则,但是,相对于众多的候选项目而言,供地指标非常稀缺,在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一是过高的用地价格将利润相对有限的传统产业挤出门外;二是即使纺织企业有心也有实力拿到土地,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土地资源配置具有主导权,在“与产业调整方向不符”等理由下,纺织企业也很难拿到土地。因此,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对纺织企业用地关上了闸门”。

表13-4 2011年底不同区域的城市地价水平  单位:元/平方米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市也看准了纺织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纺织企业落地。以江西为例,在省市政府密集出台促进产业承接鼓励政策的大环境下,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南昌、九江、抚州、赣州、新余和宜春6个设区市将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重要支柱产业,南昌、赣州两市专门编制了纺织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纺织行业招商重点,九江共青城、奉新县政府也多次在北京、香港等地召开纺织产业专题招商会,此外,各地还纷纷采取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推进招商工作。

在操作方面,江西省内41个纺织服装特色园区纷纷出台了“地方税收减免”、“优惠电价”、“规费减免”等相关政策,制定了“领导挂点服务”、“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等服务制度。省内奉新县政府专门成立纺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纺织服装产业专门出台了用电、用工、技能培训、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制定了企业落户收费“明白卡”,对入园企业实行“零规费”,并出台了用电、用水、品牌推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亲商、安商措施,着力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和一流服务环境,吸引了大批广东、浙江、福建企业落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