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韩国纺织产业升级

韩国纺织产业升级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此种情况,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不断诉求政府给予多方援助,通过产业和企业的策略调整追求产业升级。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转移,韩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通过把产业转移,韩国形成了在本国生产高品质的纺织服装产品、中低档产品转移出去的生产方式。韩国大邱市是纤维纺织业比较集中的轻工城市,有“纤维纺织城”之称。而韩国化纤出口的面料占全部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0%以上。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韩国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韩国赚取外汇的重要产业之一。1962~1968年间,韩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获得576亿美元的外汇,占全国外汇总收入的41.2%;韩国以纺织服装业者所赚得的资金,再投资发展重工业,奠定韩国重化工业的基础,而几乎所有大企业均是由纺织业起家(施与立,1998)。但是在这一期间纺织服装出口主要采取的是追求数量规模的按订单加工的OEM方式,时装的出口几乎空白,自主OBM更是罕见。

1980~1989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进口设限的加深,韩元升值、原料成本及工资快速上升,亚洲邻近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服装加工贸易兴起,而面对更多的市场竞争,纺织技术与产品迟迟未能创新开发,致使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减弱。针对此种情况,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不断诉求政府给予多方援助,通过产业和企业的策略调整追求产业升级。

一、韩国纺织产业的升级调整策略

(一)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成为20世纪80年代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最重要因素。韩国纺织业主管官署——商工部于1979年12月28日公布实施《纤维工业现代化促进法》,以促进纤维工业现代化,提高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1980年4月8日又公布“化纤工业现代化促进法施行令”,就有关纤维工业现代化的施行要项,加以规定(简锦川,1997)。1983年政府又成立了“纺织技术中心”,在政策的引导下,业界更加努力,促进纺织服装工业走向“品质改进”导向及由“外围”地区迈向“次中心”地区的“先进国型”产业,将技术、信息及时装设计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刘详熹,1995)。

通过引入高科技如自动化与计算机化,韩国纺织工业能生产特定技术或新样式制品,而诱发更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使纺织服装产业从OEM生产到ODM乃至OBM拥有新的“比较利益”与“竞争优势”。

(二)产业转移

面对本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本币升值,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为降低成本,便于出口,纷纷在国外投资设厂,在1981~1986 年间,韩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公司每年在海外的平均投资约110万美元,1992~1997年却攀升到2.049亿美元,2001年急剧增长到2.788亿美元(梁勇, 2003)。海外投资部分80%集中于亚洲,亚洲地区以中国为多,中国又以山东、辽宁、吉林3省为主。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转移,韩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韩国服装和纺织工业的员工人数从60.5万人下滑到39.5万人;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及优惠投资政策,越南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的新兴热门地区。到2004年底,韩国国内的2万多家纺织公司,在海外投资企业共有3 500多家,仅在中国就占了约62.8%(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2005),投资已经达到8亿美元。通过把产业转移,韩国形成了在本国生产高品质的纺织服装产品、中低档产品转移出去的生产方式

(三)调整国内产业布局

韩国按地区重点发展各种纤维产品,在首都地区将建立毛衣技术中心和染色技术支援中心,忠清南道重点生产提花织物,全罗北道重点生产针织品,大邱和庆尚北道地区重点生产化纤织物,釜山重点生产毛织品,全州重点生产丝织品。对于纺织服装行业生产所需要的水、电、气,韩国的供应有保证。

(四)对纺织服装行业施行贸易保护政策

为了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韩国对国内的纺织品市场采用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除下列情况外,国外纺织品一律不允许进口。这些“情况”指:进口是为了再出口,是为了满足当地生产的调整,在国内生产能力饱和时满足市场的暂时需求,维持其他纺织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保护国内的服装行业,韩国政府还修改了服装的原产地规则,将服装生产的原产地由裁剪地改为缝制地。韩国实施调节关税制度,此外也有优惠关税税率,它是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协议而建立的。2002年韩国征收进口调节关税的产品有23种,其中涉及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就有22种,涉及纺织品的有丝纱线、丝机织物、棉机织物等。从2003年1月起,韩国已取消263种纺织产品的出口限定,其中62种产品出口不再要求出口许可证,其他201种产品可在欧盟各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实行自由贸易。

(五)通过项目带动时尚产业发展

在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共同推动下,韩国纤维纺织行业推出了“米兰项目”规划。从1999年起至2003年止,投入经费为6 800亿韩元(5.23亿美元)。其目标为:(1)高级化及高附加值化;(2)时装设计产业的活性化;(3)建构纺织工业的基础建设;(4)对于技术开发及生产力提升的支援。韩国大邱市是纤维纺织业比较集中的轻工城市,有“纤维纺织城”之称。“米兰项目”中韩国增加投资将大邱市建设成为韩国的纤维纺织中心,成为与意大利米兰市齐名的世界著名纺织服装城市。大邱市与米兰市加强了在纤维纺织服装生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举办展览会进行技术和经验交流,引导米兰的纺织和服装名牌进入韩国市场,同时大邱市纺织和服装企业也在米兰名牌效应的帮助下,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从而更多地了解欧洲消费者的爱好和市场变化特点,这又反过来帮助韩国企业研究开发适合欧洲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韩国“米兰项目”的推行,使韩国纺织服装行业大致形成了两大层次:以大邱市为中心,在韩国国内开发生产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小企业把基地转到国外,生产中低档产品,所需原材料从韩国采购,这又促进了韩国国内原料、材料、面料的生产和出口不断扩大,使韩国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运转状态。

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阶段可以简单归纳为:早期阶段,首先是以服装出口为主的初级阶段,再次是以化纤及其面料出口为主的中级阶段,最后是以技术、高附加值纺织品出口为主的高级阶段。从目前全球纺织强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及其演变来看,化纤产业的竞争力和化纤纺织品的出口规模是衡量纺织强国的一个基本标志。而韩国化纤出口的面料占全部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0%以上。因此可以说韩国的纺织服装业正处于整合期,即由以化纤及其面料为主的中级阶段向以技术、高附加值纺织品出口为主的高级阶段的过渡期。

二、韩国纺织产业升级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成功经验

韩国服装加工贸易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主要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接外国进口商订单进行生产。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服装加工贸易进入“重要关口”,服装产品每况愈下,国际市场份额减少,企业纷纷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低迷消沉的服装产业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韩国服装加工贸易以产品结构为中心,及时、果断地进行产品结构大调整,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实施“差别化”战略,在质量、技术和价格上与部分对手拉开距离,最终使服装加工贸易上了一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探索由OEM向ODM转变,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注重自主品牌OBM出口。2000年以来,为适应市场变化,生产方式又开始逐步向“市场适应型”转换。韩国纺织产业良好的基础为服装加工贸易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韩国的纺织产业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及不断扩大出口市场,成为韩国主力出口产业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韩国服装加工贸易一向所依赖的“海外买主负责设计、下单,韩国业者负责少样多量生产”的OEM加工结构型态,无法有效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如商品企划能力不足,无法迅速对应消费者需求;生产项目无法专业化、特色化,削价竞争的情形仍然十分严重。

未能确保核心技术、缺乏创新技术是韩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韩国整体服装技术水准仅达到先进国家的80%。新素材,如高感性、高机能、工业用等领域无法有效提升;加工技术,如交织物、新合纤等染整加工技术能力也不足;能领导纺织素材产业的时装设计及流行趋势之把握等基础能力不足。流行相关领域,如色彩、商品企划、流行趋势、流行信息等以及设计仅能模仿欧美地区。

三、中韩纺织产业升级的比较

(一)相同特性

国内方面,由于工资大幅上涨、劳动力逐渐短缺、本币相对升值,以及政府政策转变将产业政策转向机械电子高科技等新兴工业等因素,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在制造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国外方面,由于国际贸易保护盛行、新兴纺织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兴起,使得以中、低级纺织品服装为主力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严重威胁,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不得不在此阶段思考转型及海外分工与产业外移等问题。

(二)相异特性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内地也认为纺织服装工业属于“夕阳产业”,因此无需特别的辅导措施。相反,韩国政府由于业者的大力诉求,进行了一连串计划与政策,使得服装加工贸易在结构上调整优化、在技术上勇于创新,继续刺激出口。这关键是由于韩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尤其是在R&D上所做的努力令人侧目。韩国民间纺织企业R&D费用占营业额的比例为3.48%(邬关荣,2006),而中国内地最低,这隐含着未来服装加工贸易上的竞争力韩国要强于中国内地。

(三)产业政策比较

中国内地、韩国政府都认为加工贸易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韩国为“政策导向”,由政府作计划性推动,属于积极产业政策;中国内地则为“被动的产业政策”,出口形势属于“政策市”。在产业政策的执行和推动方面,中国内地由于政策多变缺乏连贯性,在结果上比韩国差。目前韩国政府鉴于服装产业已经到了成熟发展阶段,企业已有足够能力应变国际情势的变化,政府从积极和主动的产业引导转向短暂性资金支持或税务的优惠上,着重推动服装加工贸易向高科技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及特殊用途产品转变。而我国政府对服装加工贸易所处的发展周期、企业有无足够能力应变国际变化尚不明确,政策措施缺乏有的放矢(参见表2.6)。

表2.6 中国内地、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邬关荣(2006)整理。

四、中、韩纺织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这里通过SWOT(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分析,比较中、韩纺织产业和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韩国(参见表2.7)纺织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化学纤维生产技术水平领先;韩国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化纤和长丝面料。与中国相比,韩国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料,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但是,韩国的国内市场有限,劳动力成本高,面料产品成本较高,另外,生产设备严重过剩,没有专门的纺织教育培训机构。

表2.7 中、韩纺织业的比较

资料来源:赵君丽,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 2010,(01);陈蓉芳.韩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分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9-73。

中国纺织产业(见表2.7)长期以来以设备更新、扩充产能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少有致力技术研发者,中国中下游业者常苦于欠缺新纤维来源,导致需以进口新纤维进行纺纱、织布。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以美元计价的上游产业化纤原料进口有正面效应,但对下游服装加工贸易则面临较大的压力。居于中国纺织产业关键地位的染整业,面对政府环保排放标准的严格要求,大多染整业者都无法取得合适环保技术以符合排放标准,而且投入的环保资金极为宠大,所增加的成本又无法回收,面临生存问题。加之国内缺乏完整且具有经济效益的环保技术来源,此一问题不解决,我国整体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如同海市蜃楼,因此在印染、后整理及纤维等发展上,迫切需要政府加速落实相关政策的拟订、立法与辅导产业技术开发。

表2.8 中、韩服装业的比较

资料来源:赵君丽.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 2010,(1);陈蓉芳.韩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分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69-73。

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纺织服装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生产,到70年代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批量销售的格局。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逐渐向以国内市场为中心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出口主要是中档水平的服装。2000年以后,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很多产品呈现过剩的状态。由于国内生产成本高,人工费用也高,服装生产开始转移到海外生产成本低的国家,这时国外一些低价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市场。韩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强化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差异化策略,强化面料和化纤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以质量、技术及价格取胜,使得纺织业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服装产业上看中国服装产业与韩国相比(参见表2.8),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设计、营销与分销上处于劣势。面对共同的机会是全球化;而中国处于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加工制造的服装加工中心的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上与韩国企业有互补也有竞争关系,如果向设计、自主品牌营销升级就会与韩国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威胁其协调者地位。中国国内服装标准与国际标准严重不对接。国际标准是重基础标准、轻产品标准,具体质量要求往往由企业、买家自行掌握;国外先进纺织品服装标准用途制定,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而中国现行服装标准尚未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传统的检测手段多依据国家标准执行,注重的是国内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