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移动出版构建学术传播的新秩序…………李祖平

以移动出版构建学术传播的新秩序…………李祖平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的基本单位是“域”。

李祖平

(《今日科技》杂志主编,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所长)

面对6.56亿手机网民中的5.14亿网络视频用户、3.25亿网络直播用户、3.91亿网络游戏用户这些极具震撼力的受众数据,传统出版业正着力于国家层面的转型升级战略,与新兴出版业深度融合,在移动出版领域加速创新驱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刊发的《2014-2015年移动出版发展观察》提出,互联网+媒体产生了网络媒体,互联网+手机产生了智能手机,移动出版则是互联网+手机生产+出版物的结果,作为未来提升出版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效率的主要手段,政府和企业都为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政策层面获得利好消息、移动终端不断扩展、各方布局移动阅读、赢利模式成熟、微传播重构出版各环节等。

2016年8月,在第十一届中国传媒年会上获得“2014-2016推动媒体融合十佳传媒科技企业”荣誉的北京超星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观察、思考与调研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光盘与数据库)、网络化的现有出版传播模式,还存在创新后继乏力、融合突破困难、共享利益滑坡等发展难题。他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讲话精神为指针,加速推进“域出版”的研发创新,在以移动出版构建学术传播的新秩序方面,带来了新技术、新模式和全新的出版传播体验,迈出了值得业界研究关注、协同共进的步伐。

互联网是域出版之母。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获取工具,当6.56亿手机网民“手不离机”成为新常态,一场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移动出版浪潮,以一种无可阻挡的趋势向出版界走来。域出版作为一种全新传播模式,就是为顺应移动互联网下新媒体环境而生。

域出版解释为4个字——“以智带栏”;解释为7个字——“栏目化移动出版”;解释为一句话——以学术期刊社长主编、责任编辑等智力要素的聚合重构,通过专题化、主题化、品牌化的栏目移动出版,带动实施特色栏目数字化的“革命性整合和再造”;解释为一段话——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汇集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专题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以此打造智慧、生态的栏目化移动出版平台,既具备栏目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更能针对各种聚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术传播的范围、影响因子指标、成果转化成效等达到最大化。

那么,域出版担此重任究竟凭借了怎样的先天优势和“出身”?答案只有一个,互联网是域出版的“生身之母”。

互联网的基本单位是“域”。众所周知,当下最重要的载体是互联网,那么,互联网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域”。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目前公认的最简明扼要的表述:域英文叫DOMAIN——域是Windows网络中独立运行的单位,域之间相互访问需要建立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连接域与域之间的桥梁。当1个域与其他域建立信任关系后,2个域之间不但可以按需要相互进行管理,还可以跨网分配文件和打印机等设备资源,使不同的域之间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与管理(见图1)。

图1 互联网独立运行的单位——“域”示意图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域①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②泛指某种范围。特别解释的词语只有一个——域名:企业或机构等在互联网上注册的名称,是互联网上识别企业或机构的网络地址

综上所述,“域”其实就是边界,而互联网上,“域”就是具有特定边界的信息内容,也即内容聚类模块,如各大索引擎中的网页、新闻、图片、音乐、视频、学术等内容聚类模块,都是“域”。“域”在虚拟时空里的位置或地址,就是“域名”。

“域”可以有如下分类——根据模块层次可分为一级域、二级域、三级域;根据模块大小可分为小型域、中型域、大型域;根据模块格式可分为文字域、图片域、音频域、视频域;根据模块关系可分为主动域、被动域、互动域……根据模块技术特性可分为“形式域、功能域;静态域、动态域;常规域、热点域;普通域、品牌域;单一域、复合域”。

基于此,互联网出版,也就是“域出版”。互联网是域出版毋容置疑的“生身之母”。

正是基于这一独特技术理念的强大驱动力,北京超星集团以其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深耕23年、服务近万家机构后累积的资源,才大胆突破数据库、网络化的已有格局,深入聚焦移动互联网,自主研发了域出版传播技术,并着力实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3521提升工程——即立足三创新,锁定五要素,夯实二基石,打响一品牌。

其中的五要素指的是移动互联成为支撑、社长主编成为名家、责任编辑成为专家、栏目运行成为平台、内容聚类成为服务;三创新指的是三大创新点,即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

“互联网+”使我们周围使用的一切都不断智能化,并加速变成移动终端,这就为移动出版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域出版传播的三大创新点,推进了学术传播的颠覆性、深层次创新,也推进了需求性、重组型创新,更推进了聚合性、裂变式创新。

首要创新点——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一是推进“颠覆性创新”实现深度融合。世界科技和学术期刊350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特色栏目”往往是期刊品牌和知名度的支撑。但传统出版传播模式里的栏目编辑方式容量有限、调整周期长,难以满足学术发展快速变化的新需求。在国内外知名数据库网站的搜索栏里,包括全文、主题、篇名、作者、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10多个要素选项里,均没有“栏目”。 而域出版传播实施的是构建、运行“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的颠覆性创新,打破学术期刊传统互联网出版与传播的成型固化模式,而非细枝末节的技术小革新,是传统出版要素与新兴出版要素深度融合之后,对原有结构和流程的重构与再造。

二是推进“深层次创新”实现深度融合。传统互联网出版传播的成型固化模式里也没有“编辑”这一核心要素选项和数据(只有作者和作者单位)。域出版传播实施的是构建、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的深层次创新,这一以人为本的资源创新,可以实现编辑与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的完美结合,编辑不再是默默无闻“为人做嫁衣”的“幕后英雄”,编辑可以走到台前,以经纪人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以编剧的角色,以名家专家行家的角色,组织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从而大大激发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力,让编辑真正成为产品的主体人,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

关键创新点——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一是推进“需求性创新”实现动态均衡。需求性创新是具有生命力的市场化创新。在移动出版与传播领域,超星专注于给用户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其移动阅读终端已拥有1200万的高端用户群。通过对这些目标读者、用户的精确数据分析,域出版更加注重保持学术出版与传播的准确性、严谨性,兼顾年轻互联网用户的活力与热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移动终端不适合学术出版的难题。域出版既注重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里入选的学术期刊,又注重未入选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秀学术期刊;既注重用户基于技术革新驱动的巨大新需求,又注重推进核心期刊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的积极新变化。域出版的需求性创新,有利于加快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

图2 域出版传播裂变式创新示意图

二是推进“重组型创新”实现动态均衡。重组型创新即通过重新组合事物的结构或事物的操作程序,从而产生新的成果。有人对1990年以来国外的480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组合式成果占65%,突破性成果只占35%。域出版有颠覆,更有重组再造。构建、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都属于组合式成果,但又兼具了突破性成果的特质,就是优先吸纳符合总局指导意见“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要求的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优先吸纳能“推进内容、营销、支付、客服、物流等平台化发展,实现跨平台互通共享”的特色栏目。这样的重组才符合学术期刊“互联网+”全新布局的战略要求,才能够实现各项出版资源的持续优化和聚类,真正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和动态均衡。

图3 域出版传播五大特性、五大功能示意图

根本创新点——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一是推进“聚合性创新”实现优势迸发。域出版传播模式的聚合性创新,就是将学术期刊出版生产结构和流程的重构再造,与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搜索服务(特别是移动学术的聚类搜索服务软件“域搜索”)进行了顺势而为的衔接,实现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通过开放的域出版平台,无论是特色栏目,还是栏目下的专题、主题策划的组稿或单篇论文,编辑部完全不用等待同一期的全部论文齐全后排版、印刷、发行,可以审定一篇发布一篇,还可以实现预发布和优先出版。这样的动态出版传播的新秩序,就大大缩短了论文发布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与知识传播、阅读、使用的效率,真正实现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

二是推进“裂变式创新”实现优势迸发。总局指导意见里指出的力争用3-5年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确立一批、打造一批的工作目标,是指整个出版产业的全领域的裂变式创新。单就域出版传播的裂变式创新,我们可以从“域出版+学习通”的示意图里看明白(“学习通”是超星综合性的智能移动应用软件)。域出版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裂变式创新实现的优势迸发具体包括:栏目出版、内容管理、多媒体、在线社交分享、定制服务、移动办公、通讯录等(见图2)。

在融合中强化学术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新秩序的五大功能。通过“再造重构”,域出版传播既融合了移动互联网便携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应用超链接性、资源全动态性的五大特性,又强化了学术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新秩序的五大功能(见图3)。

①开放化、互动功能——拒绝完全闭环,只设置若干权限,或者半闭环半开放,能够大大促进包括栏目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在内的生态化、增值化、定向化互动。

②移动化、社交功能——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主要终端,PC为辅助,汇集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专题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实现移动互联的动态化社交,避免了静态化、僵尸化。

③栏目化、平台功能——入选的社长主编、责任编辑通过“以智带栏”模式,把特色栏目移动出版作为名下的主要运行内容,在兼具博客功能基础上,更可以发起论坛、组织研讨、聚焦热点、约稿组稿,并实现“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④自主化、后台功能——社长主编、责任编辑可以自主运行特色栏目移动出版子平台,针对各种聚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术传播的范围达到最大化,也可以委托域出版后台的“助理编辑”代为运行,并负责日常联络、维护。

⑤共享化、互通功能——名家专家智库、栏目移动出版子平台服务群实现入口互通、信息共享,既可以从名家专家智库入口进入栏目子平台服务群,又可以从栏目子平台服务群进入名家专家智库。

在社交中凸显学术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新秩序的六大成效。通过融合与强化,域出版传播还实现了学术期刊的社交化,实现了全终端覆盖与全时空、多媒体传播,精准匹配与即时推送,跨屏互动与移动智交,期刊内容实现与其它社交媒体无缝对接,凸显六方面成效。

①提高刊物专业影响力——实现优先、快速、即时出版,向潜在目标读者、用户群体大范围、精准推送知识信息等,同步提高期刊在平台库中的点击、浏览、下载和被引等指标值,实现大范围、高效率传播,进而提升刊物专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②提升数字经营能力——在积累足够强大的用户粘性后,通过广告、发行、流量、智力咨询、情报推送等收益与赢利模式,帮助期刊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数字经营能力。

③凸显刊物特色与品牌——通过对读者、用户阅读与使用轨迹的记录及数据化分析,获得实时评价的反馈,为期刊特色内容的深加工和品牌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加精准,更具权威性、公信力的聚合平台和传播通道。

④实现编辑作用与价值最大化——让期刊编辑成为专家资源最佳的组织者和调度者,通过创建专栏、聚合专家、组织出版等,使编辑成为真正的产品主体人,从幕后走向前台,将积累多年的经验、资源充分发挥出来。

⑤聚合专家作者与优质稿源——实现了学科特色聚类,实现了期刊与数据库的实时连接、趋势连接、量化连接,基于大数据分析结论、多媒体呈现界面等,也实现了跨学科、跨区域约稿的便捷性,为编辑聚合专家作者、吸引优质稿源、预测学科趋势、策划重大选题、设置特色栏目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⑥智能化交流、传播和服务——实现了读者、用户的群体构成、阅读方式、浏览时间、兴趣偏好等特征数据的收集,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实现读者、用户的移动端泛读、浅读,与PC端精读、深读的完美结合,最终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获取、文献下载、知识发现、创新转化等智能化需求。

“云舟专题”的域出版运行突破。为了确保域出版在学术期刊传播创新中的高起点、高质量、高聚合,超星经过调研与模拟,制定并实施了“百科域出版—期刊域出版—学术域出版”三阶段的“云舟专题”渐进计划。首期“百科域出版”已于2015年10月上线,在前3个月的公测期,就激发了大量读者、用户的自助式移动出版热情。

截至2016年7月,10个月的运行期里,累计开辟“百科域”500余个。如自然科学类的专域有天文学、微生物、化学趣谈等,人文社科类的专域有中国文学、历史读物、西方现代绘画欣赏等,品质生活类的专域有流行音乐、体育健身、时尚美妆等。专域下累积发布专题、主题2850余个,平均每月超过30万人在手机上收藏与订阅。其中语言学习、职场达人门类“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等专域下的专题、主题发布后收藏与订阅人数快速飙升,如“大学生英语四级复习指南”已达4.1万余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已达3.9万余人,“Photoshop CS(PS)基础知识教程” 已达3.7万余人,“PPT操作技巧大全” 已达3.4万余人,“Word 必备技巧大全”已达3.1万余人。

除了可喜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域出版传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五大特性——便携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应用超链接性、资源全动态性,和五大内生功能——开放化、互动功能,移动化、社交功能,栏目化、平台功能,自主化、后台功能,共享化、互通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学术期刊特色栏目“革命性整合和再造”的域出版范例。在第一阶段“百科域出版”上线的同时,主攻“特色栏目”的第二、三阶段“期刊域出版”“学术域出版”的试运行也已全面展开。在移动互联网的域出版平台上,通过在同一个标识、专域下的网络化集聚、传播,智能化交互、分享,特色栏目不但可以得到全部内容的系列化集聚、流媒体化再造,其“精彩”作用在量的集聚中,更会取得质的活化,实现“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并实现“品牌升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会刊,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南京大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业界举足轻重、影响深远,尤其是“数字出版”“质量建设”“编辑规范”“评价与分析”“能力建设”“管理与改革”等特色栏目,更加能够凸显权威指导性。

根据该刊2015年第10期,2016年第6、7期特色栏目“数字出版”的内容,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示范性域出版设计,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会显示如下的出版传播、浏览阅读、订阅收藏、推送分享、评论点赞、交互合作的功能界面(见图4)。

图4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特色栏目“数字出版”的
域出版示意图

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一目了然,域出版平台突破了期刊在纸刊、数据库、网络版里的固化边界,既解决了分散在各期里展示,无法实现多期一次性整合展示和数字化传播与分享的难题;又解决了转为数字化模式后,特色栏目的聚类标识、品牌形象、文化内核被全部弱化、隐形,甚至销声匿迹的难题。

在功能层面,不仅实现了该栏目的所有专题、主题内容都集聚在一起出版、传播、分享,还实现了栏目里的每一篇文章的独立推送、传播、分享;不仅可以像微信一样评论点赞、实时交互,还可以由编辑、作者、读者发起话题,互相邀请成为好友,并展开讨论,推动合作。

在技术层面,尤其是对PDF等传统数字化版式结构形态的放弃,让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在流媒体的结构形态里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融合展示,从而带来了出版传播、推送分享、交互合作的更多可能,让期刊真正意义上成为具备移动互联网所有优势功能的新兴媒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特色栏目“数字出版”可以独立出版传播,同样,其“评价与分析”“能力建设”“管理与改革”等特色栏目,和不定期推出的非栏目化的专题、主题聚类,也可以在域出版平台上独立出版传播。如此,特色栏目作为期刊内容、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主支撑”才名副其实。

加快“域出版”传播全面运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最初的概念火花,到技术的主动设计,从初级需求的解决,到高级功能的完善,域出版传播在边研发、边应用、边创新、边迭代的试运行进程中,愈来愈凸显融合共生、融会贯通的移动互联技术魅力。但市场快速更新和持续增加的需求,倒逼其必须加快推进全面运行,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加快推进“期刊域出版”——与已签约的所有学术期刊和非学术期刊,共建共享特色栏目子平台服务群,激励有主动设计思路和能力的期刊建设个性化的栏目子平台,支持尚不具备主动建设能力的期刊自助运行格式化的栏目子平台,实现栏目子平台的融合共生,并成为“云舟专题”的支撑性“内容库”。

②加快运行“学术域出版”——与期刊领域的协会、学会等共建共享“名家专家智库”,促进办刊人全动态、社交化、超链接的思想与学术交流,把线下的碎片化话语集聚成为移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的“思想库”。

③加快实现评价与订制——与各大学术期刊评审专家的信息库实现超链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现综合性学术评价,结合大数据分析,实施学术期刊移动版的个人订制。

④加快推动技术大融合——深化角色社交和场景社交技术,推进“域出版+微信”的社交互动、推送分享模式,加快实现域出版与自媒体、移动阅读、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等各大主流平台的技术大融合。

⑤加快建立利益新生态——明晰域出版的赢利模式,建立与期刊、作者、编辑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系统,让信息传播、知识服务、成果创造的生产关系形成高度生态化的新秩序。

互联网的本质完全顺应了人类社会的终极心愿——学习与创造、交互与共享。当数据库、网络化的出版传播龙头机构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后,超星的域出版无疑是学术期刊从PC端提升到智能手机移动端的一次“大跨栏”,不仅是新思维、新战略、新未来,更是国内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在国际上实现逆袭与反超的新机会。

英国出版行业杂志《书商》最新报道,斯普林格启动了试运行一年的内容分享(Content-Sharing)项目,让订阅者通过链接将内容免费分享给非订阅的朋友以及研究伙伴。从而使原来静止的PDF格式,转换为流畅的流媒体,读者、用户可以对它进行注释、评论,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笔记,以保持最佳的用户体验。

图5 “域出版+域搜索+学习通”的学术传播未来构想示意图

域出版不仅实现了斯普林格的内容分享技术,还通过超星“学习通”与“域搜索”的技术支撑与支持,通过学术社区的超链接、全动态、多媒体、全终端分享,致力于拓展新型技术业态引领新兴出版的“域空间”。不仅要提供更先进的传播技术,创造更高效的获取方式,构建更智能的交流平台,而且要培育更生态的生产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信息传播、知识服务、成果创造、资源共享的巨大前景。

在这个新秩序、新业态、新价值的“域空间”里,域出版学术传播的未来构想就是:编辑可轻松实现“采编通”,普通作者可轻松实现“发表通”,评审专家可轻松实现“评审通”,研究人员可轻松实现“学术通”,经营人员可轻松实现“经营通”,读者和用户可轻松实现“期刊通”。

①为编辑办公实现“采编通”——通过功能丰富的社交互动界面,设立编辑部讨论组,传达通知、交流信息的同时,实现移动端各类文件的存储分享,为编辑人员提供一个强大的移动采编、办公工具。

②为普通作者实现“发表通”——通过分类导航及搜索功能,可对指定刊物精确搜索,进入期刊主页即可一键投稿,为编辑与作者搭建一个便捷的组稿、发表平台。

③为专家评审实现“评审通”——通过“以智带栏”模式、多元化社交功能及内容优质的专题、主题遴选,集聚优秀专家资源,提供便捷的专家沟通渠道,使稿件在第一时间得到多方专家审阅及点评,大大提升评审质量与效率。

④为研究人员实现“学术通”——可以畅通实现文献类型、主题、学科、作者、读者、机构、区域等多维度的学术趋势分析,图书、期刊以及其他各类文献之间的全方位引证关系分析,并以表格、图形等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现,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术搜索、系统分析、形成成果的便捷渠道。

⑤为经营人员实现“经营通”——依托庞大忠实的用户基数,有效可靠的受众范围,坚实畅通的传播基础,有利于期刊社盘活经营存量,增加全新商机,创造持续的广告、发行、流量、智力咨询、情报推送等收益,进而促使期刊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壮大。

⑥为读者用户实现“期刊通”——海量内容全终端覆盖,优质内容精准匹配,即时推送给读者和用户,支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准确找到所需要的刊物、栏目,实现知识学习、成果创造、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各类需求(见图5)。

文献来源:《传媒》2016年第10期(上),P14-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