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图书责任编辑应具备的种素质

新时期,图书责任编辑应具备的种素质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编辑的存在,应当说,是与图书出版同步的,假如从隋唐书籍印刷出现算起,在我国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说,责任编辑所负责的初审、编辑加工工作是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必须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在引进过程中,责任编辑只顾经济效益,没有认真审稿,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内容,有违我国的民族政策。相关的社长、责任编辑分别受到处分,有的甚至被判了刑。

图书编辑的存在,应当说,是与图书出版同步的,假如从隋唐书籍印刷出现算起,在我国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后的20多年,中国的出版业飞速发展,中国的编辑行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中国编辑学会组织各类关于编辑学的探讨也有十几年了,许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编辑学的专业。

2011年,作者在中国美术馆主持“庆祝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周年系列展”

现在,我们的编辑任务通常是集策划选题和责任编辑为一身,既要做责任编辑,也要提出好选题。有的社领导要求编辑自己提出选题,卖得不好就斥责编辑,甚至有的社领导公开说,你某某编辑有什么可牛的,你提个选题出来,卖得好,才算你的本事。这就混淆了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两个职能的性质。我曾在拙文《策划编辑应具备的10种意识》(发表在《出版经济》2001年12期、2002年1期上),谈到策划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意识,这里不再复述策划编辑的问题。现在,许多出版社倾向于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或将责任编辑称为文案编辑。

据《出版参考》2001年第23期报道,美国Rodale公司的总裁斯蒂文·墨菲对这几年公司的图书评价不高,他认为“利润和巩固读者的状况在持续恶化”,今后,为直销而出版的图书选题将“百分之一百地取决于编辑质量”。这个编辑指的是文案编辑。国外的出版社对文案编辑如此重视,我们应当有所思考。

新闻出版总署2002年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凡在正式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专业人员,必须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否则,不能担任责任编辑。”这是说,责任编辑所负责的初审、编辑加工工作是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必须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出版业将逐渐与世界的出版业接轨。编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这样讲,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是在机制上、管理上、选题策划、营销策略上的竞争,那么,当出版社将这些问题解决后,出版社之间更深层的竞争内容将浮出水面,那就是“责任编辑”。当外在竞争环境处于同等水平时,出版物的内容、表现形式是成熟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我们图书责任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编辑的优势外,还要有新的特点。未来的责任编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这是本节探讨的问题。

一、敏锐的政治嗅觉

图书的功能是传播文化、积累文化。她所承载的是知识、信息。这些具有思想含量的图书对社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建立在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上。图书是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责任编辑有敏锐的眼光评价书稿。

编辑虽然不是文化的唯一传播者,但这个职业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者。编辑出版工作的结晶是出版物。出版物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传播媒介,他对人们摆脱愚昧、走向文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版物代表先进的文化还是落后的文化,取决于编辑的素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编辑都要有较高的政治嗅觉。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同志曾经说过:“新闻出版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最高准则,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统揽全局。”

我曾经参与编辑一套国家重点图书。文章和图片是全国各地单位提供的。当图书接近完成时,由于是重点书,我们交给一位经验丰富的校对专家。在送回的校对样上,我们看到了这位校对专家用红笔画出的错误。一段文字叙述某单位和台商合资办了一个工厂,文字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照片上:照片表现的是工厂门口,上面有金色的大字,某某工厂,中外合资。显然,中外合资是不对的,台湾不是外国,这是政治错误。在工作中,我们编辑没有看出来。

某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套少儿读物。少儿图书一般不会有政治问题。这是一套引进版,内容是恐龙。在某一册中,出现了中国地图。地图是20世纪初的外国人设计的中国地图,将我国的部分版图划了出去。责任编辑没有认真审稿,就将稿子签批发稿。这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给出版社带来极大的损失。

某音像公司与美国艺电公司合作,出版一款单机游戏,其中涉及中国的西沙群岛,这款游戏称“西沙是未确定归属领域”,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编辑看出来,避免了错误。

再有,有一款VCD,是表现鸟叫的,当谈到一种台湾特有的鸟时,称它来自台湾岛国,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台湾是个岛,是我国的一个省,而不是独立的国家。

现在图书中出现的政治错误,是由于编辑比较年轻,对中国的历史不熟悉,尤其是对现代史不熟悉。政治、历史,应当是编辑的必修功课。

四川美术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脑筋急转弯》,原为台湾版图书。在引进过程中,责任编辑只顾经济效益,没有认真审稿,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内容,有违我国的民族政策。图书出版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骚乱,造成了巨大损失和政治影响。相关的社长、责任编辑分别受到处分,有的甚至被判了刑。仅仅因为一个过失,或者说没有看出一幅画的问题,就被判刑,虽然是个个案,但同时说明责任编辑的风险和责任重大。

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及有关台湾问题的论述。责任编辑要守土有责,不能出现纰漏,否则,将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二、发现选题的能力

策划选题并不是策划编辑的专利,责任编辑也可以策划选题。

责任编辑在编书的同时,有许多有利的条件,获得信息,提出选题。这需要责任编辑经常训练自己的信息意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反应和社会上的信息。

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劳动的价值。

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一种是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稿子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

编辑与作者闲聊中,也可获得信息。比如问作者最近有什么打算等,在不断的碰撞中,编辑能够获知作者最新的动向,有经验的编辑会立刻抓住选题,通过一些沟通,把书稿拿到手。这类稿子通常是原创作品,对出版文化的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

合格的编辑,无论是逛街,还是游玩,当看到与职业相关的事物时,都会“触景生情”,与选题或正在编辑的图书联系起来。外界的事物对自己的触动,很可能由此发现一个选题,或促使一部成功作品的完善与提高。

三、目标准确的市场意识

这里讲的市场意识,不是在策划选题时,需要注意的市场信息、市场反馈,而是在做责任编辑的时候,要有市场意识。

虽然,责任编辑本身并没有策划的任务,但图书毕竟是需要投放市场的,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的时候,会告知责任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责任编辑按照策划文案执行就可以了,但,如果责任编辑有市场意识的话,在审稿的过程中,会使稿件更具市场的前景。

所谓市场意识,指的是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要有换位的意识,如果自己是读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图书,如果这本图书的定位是儿童,那么,应当注意儿童的阅读心理。编辑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编辑比作者应当更清楚市场上需要什么。

因为责任编辑直接编辑稿件,对稿件的将来面貌更清晰,他可以对前面的选题策划提出更深刻的见解:比如如何降低成本,比如用纸,比如宣传促销,都可以在原来策划文案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使得策划文案更接近完美。

直接按策划文案编辑是被动的工作,如果责任编辑创造性地完善其方案,这样编辑出来的图书才是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共同工作的完美结晶。

四、为人作嫁的敬业精神

图书编辑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是因为图书在社会上的影响。比如,我们对电视台的错别字有时能够原谅,但对图书上的错别字无法忍受。我们对报纸等媒体上的信息可能将信将疑,却经常拿图书作为参考的对象。反过来,图书的影响力,也与图书编辑的水平、素质有关。

我们说,如果评价一个编辑是否出色,至少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看他的能力,他是否具备一个优秀编辑的能力,这里指他的个人素质,如知识、技能、智商、情商、综合能力等。二是要看他是否肯干,也就是他的工作积极性,如刻苦、勤奋、有敬业精神等。如果评价一个人是否能做编辑,我想,第二点也许更为重要,不敬业,是无法做编辑工作的。

一部作品的成功原因很多,但编辑的劳动不可忽视。第一,责任编辑从大量的稿件中选择优秀的书稿作为选题,这本身就说明编辑在作品中起到的作用。编辑是首先赏识到优秀作品的人,欣赏其优秀的思想和观念,并想方设法将这部作品流通于世。第二,他将稿件中不健康的内容或不恰当的部分给予剔除,增强了稿件的可读性和准确性。第三,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要对原稿的字词标点等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和技术性的结构调整,删去原稿中的错误论据和一些不必要的段落和字句,使稿件更加通达、顺畅、缜密。

编辑不仅要有敬业精神,还要有牺牲精神。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家无法把作品送到读者手中,要靠编辑的介绍和推荐,没有这个助力,作家不一定能出来。”

编辑的工作是为人作嫁衣。作品出版了,轰动了,作者出名了,作品出版的印数很高,作者获得高额的版税,但编辑仍然默默无闻。从名、利两方面说,编辑都没有更多的获得,这就需要编辑具有牺牲精神。

五、仔细认真的责任意识

既然是责任编辑,编辑当然要有责任意识。现在,在每本图书上都注明了责任编辑的名字。荣誉有责任编辑的一份,问题也有责任编辑的一份。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这个特点决定了编辑加工等一系列独特的工艺流程。编辑加工强调加工程序,技术处理,稿子要齐、清、定,要有三审、三校等环节。

1998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中国编辑学会等单位编写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教程》,要求编辑通过对书稿的加工,使书稿达到“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和校对要求”。这是对书稿加工的要求,也是要求我们编辑有仔细认真的工作作风

中国目前的图书三大奖项,政府出版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图书奖。三个大奖基本上是奖励责任编辑的。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孙犁在《编辑手记》中曾强调:“编辑对于来稿的修改,应该非常细心,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删除一个字或是添改一个字,都要多番斟酌,照顾文情。编辑使作者伤心的地方,常常不在于删除,而在于他锄掉了一棵苗,却在行间留下了一根草。”编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精神劳动,但他要尊重作者的劳动,编辑是一项有限的劳动。

我曾经给一个刊物寄稿件,不久,那个刊物的编辑打来电话,向我询问几个地名和数据。我听后感到编辑非常认真,有的数据较难查找,就让她处理了,有些问题,我向她认真做了解释。这件事让我感觉到编辑对作者的尊重,同时,也让我对这位编辑产生了敬意。其实,在生活中,我也同样遇到过相反的事,一篇稿子寄给报社,编辑不问青红皂白,想当然地改动稿件,文章发表后,数据、地名令人啼笑皆非,让读者以为作者像个白痴。这种做法让作者感到很恼火,这样的文章也是对读者的误导。

我们编辑在工作中肯定有许多不懂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文化。不虚心、不负责地随意修改作者的文章,才是浅薄无知的表现。

比如元代有个画家叫方方壶,有的编辑以为写多了一个字,改为方壶,闹出了笑话。

编辑在工作中一定要细心,下笔改动时,多多斟酌。

编辑中大部分是文编,少数是美编,但不论是文编,还是美编,都应当有一些美术常识。例如,在工作中,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插图:文字描绘的是在炎热的夏季里,我们部队的活动。而插图里,我们的士兵还穿着厚厚的皮大衣,戴着皮帽子。炎热的夏季,我国不论什么地方都不会穿这样的衣服。仔细认真的编辑能够指出来,给予修正。

我还遇到过将党旗印反、将佛的标志印成法西斯的标志等情况,造成了严重的事故。

编辑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稿件的严谨性。我审过一个儿童读物,非常简单,是20以内加减法。一篇作业中,出了十余道题,而“4+6=?”同样的题竟出了三道,显然是编辑没有认真审稿,否则,至少应当一篇作业中,同样的题最好只有一道。

还有这样的图形题:9只兔子在外围,里面有7个萝卜,让你列式,出题人的意思是列减式9-7=?9只兔子能减7个萝卜吗?我向人们求证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愣了,以为是脑筋急转弯。还有6只狗-3只猫的题,等等,这都是编辑不细心的结果。

现在印刷前大多是电脑制作,即使是三校后出片,也可能出现错误,责任编辑在出片后,还应当对照阅读一遍。

版权页是责任编辑应当重视的一部分,尤其是版权内页和封底要一致,这都需要责任编辑仔细认真。工作中,这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六、“目无尊者”的编辑原则

从道德水准讲,我们必须尊重别人,不论他是学者还是普通人,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我在这里讲的是,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不应当迷信任何人,包括专家学者。著名的学者、教授,由于认识存在盲区,也可能出现错误,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另外,笔误或记忆有误也是稿件中出现错误的一类原因。

对事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有问题就提出来,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一些编辑害怕向一些成名的作者提意见,认为这样会引起作者的反感和不满,以致影响作者和编辑、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我们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和作者之间成为真正的朋友,恰恰是编辑帮助作者提升稿件的质量和水平。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崇拜,低人一等,对书稿是无益的。我们如果留心的话,许多作者都写过回忆当年编辑如何帮助他改稿子,感谢编辑无私帮助的文章。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龚贤画集》,作者是一位教授。他讲到龚贤话题时,将原来写的“丘壑”改为“邱壑”,他的观点是在清朝时期,因避孔子的丘而用“邱”。但关于改“丘”为“邱”,是清雍正三年的事(1725年),龚贤生卒为1618~1689年,时间显然不对,改用“邱”时,龚贤已经不在了。编辑指出来,作者非常感谢。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的《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编辑在编书的过程中,发现一件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过肩龙袍料”,年代表明为清初。编辑有疑问,清代朝服与明代朝服有类似的地方,但其中的图案不同,明代是两条龙,龙头前后各一个,龙身盘绕过肩;而清代为前后各一条正龙,左右各一条升龙,共四条龙。通过询问专家,后确定为明代的朝服。

我社有个编辑在编书的过程中,看到一个词,是“终隔一尘”,他联系下文,认为是终隔一层,一字之差,意思大不一样。

钱钟书是一代大家,他的稿件谁敢动。中华书局的周振甫接到钱钟书的《管锥篇》,非常欣赏,但他看到一些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向钱钟书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钱钟书先生非常感谢周振甫,两个人成了莫逆之交。以后,钱钟书先生要出版图书时,点名要中华书局派周振甫先生做编辑。他们的交往,成为出版界的一段佳话。后来,周振甫先生写出了《诗词例话》等图书,也成为一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1996年再版《管锥篇》的时候,许多出版社出高价,购买《管锥篇》的版权,都被钱钟书先生谢绝,仍将《管锥篇》交给中华书局出版。我想,钱钟书先生这样做,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信任中华书局,二是感谢编辑周振甫先生对他的帮助。

七、良好广泛的人际关系

做编辑要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编辑长期工作中建立和形成的。编辑与作者不同。作者只要创作出优秀的稿子就可以了。而编辑要组稿,要从众多的竞争者中慧眼识珠,拿到作者手中优秀的稿件。

有一个观点,一个好的编辑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就是看他掌握的作者队伍的质量。

我们以往总以为靠什么组稿,靠金钱,看谁出的钱多,作者就会把优秀的稿子给谁。其实,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对作者,日后,在关键时刻,作者都会念旧,将出色的稿子交给你。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编辑自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作者对你的认识。

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我深有体会的是,只要你对作者的作品负了责任,作者都不会忘了你,这不仅表现在过年过节时,你接到的贺卡和祝福。我曾在一个期刊工作过,也帮助过一些年轻的作者。在当时,没有想到那么多,不论是谁,你都要发稿子,你都要培养年轻的作者,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一些年轻的作者通过发表稿件,渐渐地知名了,成为著名的画家。但他们没有忘了你。有时,他们出差到北京,总要来看看我。他们已经把我当作了朋友。

我认识一位编辑,他到一位名人家约稿,这位名人年龄较大,对他虽然客气,但没有接受约稿的意思。闲聊时,这位编辑知道名人身体不好,总头晕,有时在床上不舒服,叫另一间房中的保姆都很困难。

听到这里,这位编辑出门买了一个门铃,将按铃装在名人的床头,喇叭装在保姆的房中,有事,名人按一下铃,问题就解决了。这位名人非常感激,不但接受了这位编辑的约稿,还与他结成了忘年交。

编辑不仅要和作者打交道,社内,要寻求上级领导、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社外,要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人打交道,要有公关和谈判的能力。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可能影响到编辑工作顺利进行。

八、尊重作者的版权意识

以往,我国的出版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出版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健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编辑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时常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

责任编辑在编书的过程中,可能侵犯作者的权利。比如,出版图书时,忘了作者名字的事,我知道的不止一次,也有为此赔偿人家损失的案例。

再比如,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有的编辑对原稿改得很多,甚至改变了原著的学术观点。这就是对作者的侵权行为。首先,责任编辑在有重大问题时,应先与作者商量;二是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即使有改动,也要保持原貌;三是要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切忌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四是对引文等资料性的文字,不可以随便改。修改后的文章最好给作者看,至少要通知作者。

再比如,当图书出版后,编辑常常忘了开稿费,等作者提出后,离出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甚至超过合同规定时间。如果作者认真打官司的话,出版社肯定败诉。这就要求,编辑要关注图书出版后的一系列事情,包括开稿费单,督促财务部门向作者付酬等。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的编辑在与作者签订合同中明确规定出版时间,作者如期交稿,但编辑由于自己的工作节奏慢,不按时出版图书。虽然,目前作者处于弱势,不来打官司,但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作者要求出版社赔偿,出版社同样会败诉,这是编辑的责任。

前些天,一位连环画的前辈在和我谈到一些问题时,说不能和某某出版社打交道,我觉得很奇怪,那个出版社也有近50年历史了,在我印象中,还是个积极进取的出版社。问了问原因,老同志说,那个出版社翻出一些老的连环画,重新出版,不和作者重新签订协议,连个招呼都不打,图书出版后,样书都不给。我想,这也许是责任编辑工作忙,但这个影响很坏,同时侵犯了作者的权益。重新出版老连环画,对于作者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稿酬也不多。编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作者提出起诉,出版社会得到什么呢?

九、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

责任编辑要善于学习。有人说,编辑应当成为通才,成为杂家。

2001年夏天,我参加了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在会下的一天傍晚,会议组织大家参观哈尔滨的索菲亚教堂,出版界老前辈戴文葆也在其中。在这个教堂中,大家跟着讲解员,听她讲解有关教堂的历史。戴文葆提出几个问题,讲解员回答不出,接着,戴文葆先生侃侃而谈,思路清晰地讲解了世界三大宗教,并讲出教堂的历史。讲解员敬佩之余,连忙问戴文葆是做什么工作的,当她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从事编辑工作时,不禁肃然起敬。她不再讲解,而是不断地向戴文葆先生提问题。戴文葆先生之所以这样有学问,正是他一辈子虚心好学的结果。

一个编辑一生要遇到许多稿件,即使是博士,在同一个专业中,由于图书范围宽,编辑还会有不懂的东西。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绝不能似懂非懂,还要装懂。

比如,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少儿注音名人故事。销售情况很好,但因为编辑缺乏常识,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反响。这套书里运用了卡通的形象,将人们熟知的刘胡兰等英雄形象画成了小眼睛的北欧女孩子的样子。雷锋也画成了普通的男孩子,根本就不是这两个人物。在雷锋生活的时代,有领章、还有肩章,帽徽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干部才有四个兜,普通战士只有两个下衣兜。这都是生活细节,画错了,会闹笑话,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编辑应当学习相关的知识。

有心的编辑在审稿的同时,也慢慢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编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在编辑这个行当,就需要学习一辈子,更不要说,还有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与编辑出版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需要学习一辈子。

十、追求完美的全能意识

编辑分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本文探讨的是责任编辑,但确实有全能型编辑,也是前面说过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编辑从信息搜集、分析开始,到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加工,从版面设计到书籍装帧,从制版、用纸、印刷、装订到宣传等营销运行的独立完成,编辑基本上在策划监控图书出版的全过程。

编辑是杂家,过去大家都是这样认识的。对于未来的编辑出版工作,也许不太适用,随着出版集团的市场化运营,随着社会分工、社会服务的进一步细化,细分市场的形成,杂家的概念将渐渐淡出,但今天,具有杂家称号的编辑可以说是出版界最后的精英,杂家是有用武之地的。全能的编辑并非不可能,在当今优秀的编辑中,有不少人属于这个类型。

有着全局观念,并有着丰富经验的编辑,图书的出版可以按照他的设想运行。这可以弥补平时编辑对经手的图书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缺憾。比如,对一本书下了很大的功夫,却由于用纸或装帧设计或发行等环节没有做好,影响了图书的美观或发行。

从目前的出版状况来讲,我们缺少复合型的编辑人才,所谓复合型,就是全能编辑。内可编辑加工,外可策划、宣传、发行,有条件的编辑应当追求这样的目标。

我们希望具有全能的编辑出现,他们的出现,可以加强对图书宏观的营销运行的控制,可以提高图书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图书的销售量。

2010年,105岁的老专家周有光为作者题词:国有进退,匹夫有责

随着新中国一代编辑的退休和淡出,“文化大革命”后一代编辑文化上的不足,新一代大学生闯入出版界而无人培养,如何培养责任编辑将日益成为新的问题和挑战。目前的状况是,责任编辑们首先面临的是出版需要赢利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编辑们在选题策划和发行营销上下了许多功夫。当然,分身乏术,编辑在责任编辑这个岗位上不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缺课许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提出责任编辑的重要性也许不合时宜,但从长远看,未雨绸缪,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出版业,我们应当重视责任编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为,只有它才是未来出版业竞争的法宝,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写于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