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质检员素养浅议

图书质检员素养浅议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检人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认真记录质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编辑在这方面受限较少,只要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图书编辑工作,但质检员要面对出版社的所有图书。我社每年七八月为图书出版的高峰期,要出版的教材、教辅图书较多,任务
图书质检员素养浅议_现代出版的探索与创新

朱兰双 杨丽贤

摘要:印前质检是图书印前的最后一个流程,质检人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编校能力,还要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方法并善于总结。

关键词:质检质量;素质;方法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灵魂,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保证图书质量,规范图书出版秩序,促进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1997年和2004年分别制定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并于2011年颁布了修订后的《出版管理条例》。在认真遵守国家各项出版法规,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和责任编辑负责制基础上,我社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措施,形成了“三审三校一通读+印前质检”的管理模式,并专门设立了质检室,为图书编校质量再加上了一把“锁”。

质检人员如何做好印前质检工作,管好印前质量这把“锁”,是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希望能为出版社多出书、出好书,构建学术著作的出版高地做出贡献。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有一些感悟,认为要把好印前最后一关,质检人员必须具备七个要素。

要素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图书质检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真学习并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出版方针、政策。在图书编校的差错种类中,政治性差错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此种影响一旦扩散,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把政治性差错作为图书编校差错中最严重的错误。例如,“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失败是其最突出的体现”一句,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就无法发现问题。中国的南海地区,越南将其称为“东海”、菲律宾称其为“西菲律宾海”,这些称呼绝对不能出现在我们的图书中。还有,很多书稿涉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港澳台地区问题,质检时需要高度重视。一本书稿中出现“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孩子的身上深深地烙下了印痕——教育深层次的人文缺失与失败,中国人的卑劣人性与陈腐”。类似语言,从表面看无语法错误,但作为编辑应注意,这类语言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甚至与我国舆论宣传相悖,需特别注意修改。

我们在质检图书时,首先要检查图书内容是否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第二十五、二十六条的规定,对出现泄露国家机密,损害国家荣誉,背离正确宣传导向,违背民族政策,传播谣言或“负”能量内容的书稿予以坚决否定,然后再检查其编校质量。

要素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质检人员,首先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要耐心细致,坚决杜绝粗制滥造、玩忽职守的行为。其次,在进行图书质量检查时要心平气和,不浮躁,要依据出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编校规范对封面、封底、扉页、书脊、目录及正文作认真细致的检查,绝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知识或学术术语,一定要多查、多问、慎改。例如,质检的书稿中出现过如下情况:

“吴兔牀日记”中,牀为“床”的异体字,觉得应改为简体字“床”。但古代的人名或地名有其特定的意义,“吴兔牀”为古人名,改为“床”字则失去原意,所以不能改为“床”字。“《直摘书录解题》”应该为“《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陈振孙撰写的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目,如果不了解此书仅从字面上看就发现不了问题。

又如,一本少儿读物中有“陈宦以参谋次长身份会办四川军务”一句,此处的“陈宦”应该为“陈宧”,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书稿中多次出现,如果不了解四川历史,不查不问就会误人子弟。

质检人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认真记录质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质检工作要以提高出版社的图书质量为最终目的,不能讲关系、讲人情,对书中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坚持原则,确保图书编校质量合格。

要素三:要有较强的编辑和校对能力

如果说编辑是复合型人才,因为一本图书的策划、加工、发行和印前制作都需要编辑的协调与参与,那么图书质检人员更应是掌握“编校合一”能力的“杂家”。所谓“编校合一”,指质检人员在质检过程中既要从编辑的角度出发,检查封面、封底、扉页、书脊、目录、序言、后记等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错别字、繁体字,图文之间是否叙述一致,全书体例是否统一等;又要从图书质检的要求出发,确保图书不存在重大差错,使图书的差错率不超过图书合格质量要求的万分之一,为书稿的正式出版把好最后一道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所学专业不尽相同,不可能精通各个专业。编辑在这方面受限较少,只要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图书编辑工作,但质检员要面对出版社的所有图书。我社是一家综合类的出版社,图书出版范围较广,文理农医等皆有涉及,所以质检员必须了解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广泛涉猎,才能掌握各种专业图书的编辑规范,了解不同类型图书的出错规律,从而确保图书的编校质量合格。例如,地名错误。参考文献中出现“武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显然把出版社的地址写错了。而“乌江、篡江”错写为“乌江、綦江”则是形近字错误。而有一道选择题“拉丁美洲居民主要使用下列哪种语言:A英语B汉语C阿拉伯语D葡萄牙语”,没有正确答案。因为拉丁美洲除巴西使用葡萄牙语外,其他国家主要使用西班牙语。而在“河水流量298立方米”“此纪念碑占地25米”中,显然都是计量单位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为“河水流量298立方米/秒”“此纪念碑占地25平方米”。还有计量单位没按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使用,使用已废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情况,如使用“华丽”“英寸”“平米”等。类似的错误只要细心并具有编校综合能力就可以避免。

要素四:要有协调编辑和出版部门关系的能力

质检同“三审三校”一样,都是图书印制前环节中的一环,是为保证图书质量而设的,所以质检人员必须学习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编审校的目的一致,确保图书质量,保证出版周期。每本图书的编辑都有一个预定的出版周期,作为质检人员,应与编辑协调沟通,充分考虑每本图书的出版周期,合理安排每一本图书的编辑和出版的时间,在确保编校质量的前提下,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待质检书稿的顺序,以保证图书出版的时间。我社每年七八月为图书出版的高峰期,要出版的教材、教辅图书较多,任务重,而这类书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为了保证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出版时间,我们聘请社外相关专业人员协助质检工作,最繁忙时,所有社领导全部担任临时质检人员,以加快工作进度。同时,采取教材、教辅优先看,一般图书为教材、教辅让路的原则。

要素五: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作为质检人员,接触的几乎是全社所有门类的图书,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前沿的文化知识、科学信息和时政信息。这种广泛的知识能力可以通过阅读图书、期刊,上网冲浪等方式获得。我们每年都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把握出版业的发展态势和目标走向,与业内优秀人士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订阅了《咬文嚼字》《编辑之友》等与编辑业务相关的书刊学习,并认真学习每期《四川版协通讯》相关文章。

要素六:要定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

古人云“学无止境”,温故而知新。作为质检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定期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同类问题或特殊问题,与编辑进行交流,将差错出现的概率降至最低,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类似的问题重复出现,才能不断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

质检员还应该根据图书质量检查情况,充分利用质量检查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定时期或某些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倾向,总结经验教训,讨论制定改进措施,以充分发挥质量检查的作用。我们每季度定期总结质检中发现的问题,以质检简报形式发在出版社内部网上,和编辑一起讨论学习。还针对《四川版协通讯》总结的典型问题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加强对语句重复啰嗦、近义词使用不当,以及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等方面的质检。

要素七:质检方法要合理、有效

质检人员对待质检的图书要合理安排、有所侧重。对于发行量大、涉及面广的图书,如教辅、教材、科普读物等在质检时增加抽查量,更要严格要求;对于涉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敏感类图书或敏感部分要字斟句酌;对于涉及中国地图类书稿,更要严格比对。对于书稿质检,总的原则是“多疑慎改”,不能断章取义,要考虑全书的风格及结构,多疑、多查、多问、慎改。

结语

总之,在图书出版流程中设定印前质检是必要的,这一环节对图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质检人员要做好质检工作,避免印后发现错误,对出版社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编校能力、较高的自身素养、良好的协调能力,善于总结交流、方法有效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图书的印前质量,为出版社构建学术出版高地把好图书印制前的最后一关。

参考文献

[1]米戎.对做好图书质检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10(21).

[2]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等.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3]李毓兴.简明著编译校审指南[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