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图书编辑工作

浅谈图书编辑工作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结合出版社工作实际,谈谈新时期的图书编辑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需要认真学习与图书出版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编辑业务知识。选题申报的好与坏对后续出版工作有一定影响,如选题申报后图书名变更需要到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如果改动过大,就需要重新申报选题了。这也是图书编辑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对于大多数书稿来说,也是最艰难的部分。
浅谈图书编辑工作_现代出版的探索与创新

李思莹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排版软件的升级、印刷技术的革新、图书销售流通方式的改变等图书编印发环节上,也体现在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本文结合出版社工作实际,谈谈新时期的图书编辑工作。

关键词:图书编辑;图书编辑工作

经常会有人问:“听说你在出版社做编辑,你主要做什么呢?”回顾日常所为,尽是些琐碎的事情,很难用一两句话来简单概括。前几年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新结婚时代》,里面的女主角从事的正是图书编辑工作,对图书编辑工作的描述也算贴切,比如一本纯学术类的书籍,如果没有“外力”支持,目前在国内是很难实现出版的。这也是近几年国产电视剧回归生活的表现。当然,这部电视剧不是以女主角的工作为讲述重点,自然也不能做到让观众对图书编辑工作有深入的认识。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眼中的图书编辑工作。

一、从头学起

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意思是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门道。不管在做图书编辑工作前你有多么丰富的工作经历,也不论你的学历有多高,在开始图书编辑工作时,你都必须做好学习的准备。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大到国家的政策,小到标点符号的用法。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东西,如果不能让这些东西深入“血液”,抱着“无错不成书”的态度,也许某天你就会“跌个大跟头”。但也不要急于求成,期望自己能从做图书编辑工作开始就不犯错误。这一点连老编辑都做不到,更何况是新编辑。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需要认真学习与图书出版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编辑业务知识。在政策法规方面,主要是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际公约和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世界版权公约》《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在标准规范方面,主要是要学习与图书出版有关的国家标准,如《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T14706—1993)等。在编辑业务方面,需要熟悉图书出版流程,掌握图书成本构成,最终做到能根据书稿内容、作者要求和目标读者提出合理的图书出版方案。

二、将行动落实到每一个图书出版环节

一个书稿要完成纸质图书出版,大致要经过选题策划、选题申报、选题论证、签订出版合同、作者交稿、照排排版、编辑书稿、申请书号、申请CIP、下厂印刷等环节。这一切工作在本质上与过去相同,但具体做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总体上是朝着时间更短、经费更省的方向发展。

选题策划就是在书稿完成前编辑需要做的工作。有些时候作者还没有具体的思路,编辑就需要把市场需求信息提供给作者,引导作者完成创作;有的作者已经完成了初稿,但还很不成熟,这时候编辑就需要根据初稿情况给作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完善书稿;有的时候书稿内容不适合出版,这时需要告知作者有关规定,并委婉地拒绝作者的出书请求。这项工作要考验编辑对书稿内容和图书市场的把控力。

当图书出版计划已制订好,并且图书名、作者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等信息能准确提供时,就可以开始申报选题了。选题申报的好与坏对后续出版工作有一定影响,如选题申报后图书名变更需要到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如果改动过大,就需要重新申报选题了。所以在填报选题时应尽量准确,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这项工作要考验编辑的沟通能力,编辑需要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及具体要求准确地传达给作者。

选题经社务会讨论通过后,总编室要按新闻出版总署选题申报系统进行填报,经领导审核签字后即可提交给省新闻出版局,待批复后便可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出版合同大多为格式条款,一般包括书名、作者名、交稿时间、出版时间、交稿要求、稿酬支付方式、合同有效期等内容,由双方共同签署后生效。合同中稿酬的支付等与金额有关的条款是建立在预算基础上的,所以编辑需要对图书开本、纸张、装帧设计、印刷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合同的签订应以互惠互利为原则,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健康长久。

有一些书稿有约定的出版时间,并且是不能推后的,比如教材的出版,这时候编辑就需要根据书稿的编辑难度和自己当时的工作进度确定作者的最迟交稿时间。最迟交稿时间越早告诉作者越好,因为作者的交稿时间将直接决定书稿是否能够按时出版。如果临近最迟交稿时间作者仍未交稿,编辑就需要催稿。写书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所以很少有作者觉得这是件轻松快乐的事,因此编辑在催稿时一定要讲究技巧。催得太紧,作者可能下回再不愿意接你的电话,或者对书稿敷衍了事;只是不痛不痒地跟作者聊上几句,作者可能不能及时交稿。该如何把握好催稿的尺度,就需要考验编辑的沟通能力了。

书稿交来后,需要确定是否为定稿。编辑不是定稿的书稿是编辑工作的大忌,因为这样做很容易造成漏改、错改情况的出现,如果改动过大,很有可能最后整个书稿已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确定为定稿后,将排版的要求告知照排人员,就可以排成编辑需要的书稿了。同时,图书的封面也需要进行设计。这两项工作虽然大多不是由编辑亲手操作,但需要编辑有一定的见识和判断能力。

书稿排出后,进入正式的编辑流程。这也是图书编辑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对于大多数书稿来说,也是最艰难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修改大量的语句、标点,对书稿中的很多问题提出质疑,与照排人员沟通修改,与同事沟通修改,与作者沟通修改,最终使书稿达到出版要求。在这一阶段,编辑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所以编辑是否对书稿投注了心力,作者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很多作者或者他们身边的朋友未来都会有出书的计划,这将成为他们下次选择编辑或者推荐编辑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编辑在此过程中需要拥有过硬的编辑技能和与作者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此外,编辑平时也应注意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书稿完成三审后,就可以开始申请书号和CIP了。申请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编辑需要计算好申报时间。在此过程中,可以完成书稿的校对和通读工作,进一步完善书稿内容。CIP数据制作完成后,即可制作版权页。责编仔细核对过封面、扉页、版权页信息、目录且书稿通过质检,经作者确认清样稿后,即可下厂印刷。很多编辑觉得书稿完成编校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很多书稿编辑在编校环节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但到最后因为核对不仔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有的书稿清样稿是正确的,但印刷后却出现了字体变化、补字缺失、图片错误、漏行甚至漏页的情况,这些都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损失,越临近图书下厂环节,编辑就应越仔细。

编辑拿到成书后,应立即进行成书自查工作。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检查图书的印刷情况,如纸张、色彩、装订等,尤其是精装书。其次,检查图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如书名和书号是否与CIP数据相符、书名拼音或英文翻译是否出现、勒口信息是否准确、版权页和封底定价是否一致等。再次,核对目录、书眉,如目录页信息是否与正文内容相对应、书眉是否正确等。最后,将全书从头到尾翻看一遍,检查书中是否有装订错误、明显的图文错误等。成书自查是图书面世前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此时发现问题损失已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让出版社尽量减少损失,也便于编辑找到自身问题,总结经验,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类似的错误。

最后,确保图书能按时送到作者手中,也是图书编辑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作者收到图书后,最好能对作者和读者的满意度做一个调查,虚心听取作者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三、不断提高

《一个编辑的工作日志》中说:“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者有关的工作。”这个观点虽然是很多年前提出的,但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要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编辑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十年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同时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排版软件的升级、印刷技术的革新、图书销售流通方式的改变等图书编印发环节上,也体现在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数字出版的出现对传统纸质图书出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很多人产生了“还需要编辑吗”的疑问。这些变化把传统出版业逼到了危机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编辑最可取的做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变化了的出版环境。

总之,图书编辑就是一个打杂总管,常常需要同时推进几项工作,这些事情都很琐碎,如何让这些工作顺畅地进行下去,能否从容应对所有局面,就要考验编辑的能力了。图书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不只是学规范、学他人的编辑技巧,更要学为人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