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文化研究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围绕以下四个问题探讨全球化时代东亚的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文化新概念,东亚中心时代的到来,东亚世界的变迁,东亚三国文化研究的前景。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为“全球化时代”或者“文化时代”。而如此形成的文化新概念,与全球化的来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当今的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也是“文化时代”。

崔 官

本文将围绕以下四个问题探讨全球化时代东亚的文化:(1)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文化新概念,(2)东亚中心时代的到来,(3)东亚世界的变迁,(4)东亚三国文化研究的前景。

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文化新概念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为“全球化时代”或者“文化时代”。30年前并不十分普及的“世界化”、“地球村”、“全球性”、“全球化时代”等词语现在已普遍被使用。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文化内涵、文化时代等掺杂着新兴概念的文化用语也时常响在我们的耳畔。那么,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文化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为了明确至今我们一直使用的“文化”这个概念,来看一下辞典中所下的定义。韩国的辞典中将文化解释为:“通过人类智慧的提升及改造世界,使生活逐步便利起来。在哲学意义上,亦指人类追求真理、不断要求进步的精神活动或者是由此产生的精神及物质成果,如学问、艺术、宗教、道德等,并以文德教化民众。”(《东亚新国语大辞典》)而在日本和中国辞典中也有类似的定义。[1]关于“文明”的定义,在辞典中被解释为“人类智慧的提升,使生活处于富裕、便利的状态。与精神文化相对,‘文明’主要指与人类外在的生活条件和秩序相关的物质文化,其概念与‘文化’相近,与‘野蛮’相反”[2]

也就是说,从脱离自然状态并取得进步和发展这层意思上来说,文化和文明是相近的,但是正如“文化人”、“文化生活”、“文化民族”等用语所体现出的一样,“文化”更注重精神上的艺术侧面;而“文明”就像在“文明开化”、“文明的利器”等词汇中所体现的一样,更注重物质上的机械侧面。此外,“文化”在“酒文化”、“性文化”、“援助文化”、“汉字文化”、“南开大学文化”、“岛文化”、“贵族文化”、“庶民文化”、“高丽时代文化”、“元禄文化”、“唐长安文化”、“韩国文化”、“日本文化”等概念中也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捕捉到文化的几点特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主体和时间空间的范围是限定在特定的阶层、时期、地域和领域内的,即使被广泛使用也仅限于民族这个范畴内。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仅在特定范围中通用的,封闭且超合理的。正因为如此,文化不应以善恶、美丑、高低、强弱、左右来作判断。

另一方面,说起文明,就像谈论东方文明和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一样,须从它是由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并建立起来的这个角度来把握。文明是泛地域性的、泛城市性的,与文化相比,其更加合理、更加普遍,超民族特性也很强。所以,我们可以说“朝鲜时代文化”、“清朝文化”、“江户时代文化”、“韩国文化”或“日本文化”,但却不能使用“文明”[3]这个词。在欧洲,追溯这两个词的根源的话,“文化(culture)来源于有耕作、栽培、培养等意思的‘cultura’,而文明(civilization)则来源于有市民意思的‘civis’。由此可看出,文明比文化更具有合理的、普遍的特性”。

但是,与古代文化概念,即具有民族性质的超合理性的特定文化不同,当今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化、人类文化、文化时代等用语正悄然流行起来。而如此形成的文化新概念,与全球化的来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世界的变化。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了一种与以往以国家和民族为中心的世界观不同的新范式。在经历了以超越国家和种族的阶级间的斗争来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交通通迅的飞速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间联合和结盟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冲击、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宇宙开发等过程后,以往被以国家、人种来区分的地球上的人,被看做一个整体即“人类”的意识急速扩展起来。实际上,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由苏联解体而引发的冷战体系的瓦解及意识形态对立时代的结束,全球化的进程急速推进。作为背景可举出全球变暖、拉尼娜及厄尔尼诺现象等地球环境问题的凸显以及由因特网实现的全球信息的大通畅等,但带来直接影响的还是超越思想和国界的经济快速全球化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在所有的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并且正在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世界观已从过去以国家和民族为中心中解放出来,正转化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这种新的观点。

在这样的潮流中,正如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可知文化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既有的民族的、封闭的、超合理性的古代文化概念中走出,去接受超越限定范围的、追求人类普遍性的人类文化、世界文化、全球文化、文化时代等这样的文化的新概念。也就是说,文化正在实现向文明的大转变。

由此,各国逐渐接受人类文化志向这一概念,寻找本国文化中与世界相通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努力实现全球化的目标。本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与其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从这一点看来,21世纪各国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其文化的发展,这么说毫不夸张。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从广义上对全球化时代的一国文化下定义的话,可以说是“以特定的国家和民族为主体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即从日常生活到以价值体系、想象体系为基础的精神活动,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和其产出,是一条追求人类文化的道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当今的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也是“文化时代”。

二、东亚中心时代的到来

在此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我们虽认同这种巨大的变化,但现实世界仍是按国家和民族单位来活动,地域圈和文化圈的框架也依然存在。我们固然承认全球化,可是国家现实利益的根基还在,有时国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造成地域圈内部的对立。如果正视我们还不得不生活在这一严酷的世界中这一现实的话,就不能仅仅关注人类文化而无视和否定其他的地域文化圈、或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世界是在各地域圈的国家间的联合或者地域共同体的形成的潮流中快速发展的。欧盟(EU、1994)、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1994)、东南亚诸国联盟+3(ASEAN+3)、非洲联盟(AU、2002)、南美诸国联盟(NFFTA、2008)等,这些组织是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对我们富有启发。另外,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联合协定(EPA)的讨论和缔结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观察当今这个时代,应将国家、地域圈、世界这三个层次全部都考虑进来。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骤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站在这个立场上,美国企图建立以本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由此世界各地摩擦不断产生。美国摆出在不得已的时候会付诸武力的姿态,而世界各国必须重新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关系。以美国为中心的结构影响了所有的领域,例如东亚兴起的英语学习热等都助长了美国中心的气焰。可是,就在此刻,作为美国经济中心的华尔街发生了巨大的问题,即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其后,金融危机迅速席卷整个世界。面对这样的大危机,美国为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疲于奔命,仅仅依靠美国的力量克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局限已经显现。在那之前,引领世界潮流的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G8对于这次经济危机也没能提出解决方案,可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崭露头角。中国不是驻足于世界工厂,而是展现了世界市场的作用。以这次经济危机为契机,正式揭开了中国与美国并肩前进的G2(美中)时代的序幕。另外,在世界经济中,由于主要新兴国所占的比例加重,所以作为替代G8的对策,G20(Group of20)的世界首脑峰会崭露头角,而这正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占世界生产量约90%的G20诸国中,亚洲诸国的跨越式发展是非常明显的。其中,东亚国家,包括亚洲七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再加上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加盟国,这就占了半数。

而且,与地域联合性不强的BRICs(Brazil、Russia、India、China)不同,韩国、中国、日本和ASEAN所处的东亚地域圈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不断往上升。在这个地域,生活着相当于EU和NAFTA4倍以上的人口,GDP总量已经超过欧洲地带,从产量、贸易量、发展潜能来看,预计具有较为乐观的可持续发展性。以东亚各国这样的经济增长,近200年来,约占世界人口12%的欧洲和4%的美国控制约占60%人口的亚洲的命运的时代即将宣告终结。在这样的大潮中,奥巴马总统在访日期间一直强调“美国是亚洲太平洋国家的一员”(2009年11月4日),这是有深刻意味的。

韩中日三国,首先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韩国在“二战”之后取得独立,并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成为唯一一个可以很快进军到发达国家的国家。2010年韩国将作为G20的主办国,其作用值得期待。另外,日本虽然近年来停滞不振的经济略显微弱,但是作为非西洋圈的唯一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最近,日本致力解决55年体制崩溃、政权交替的问题,正处在时刻保持危机感的情况下不断摸索新发展的阶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中国上升、韩国发展、日本摸索”。这三个邻国所形成的发展力量的总和是无可比拟的,三国所占的世界份额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得到极大的扩大。世界经济危机中,东亚韩中日三国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中心来运转的。重视东亚的动向在地域圈内也得到了体现。先撇开政治方面的因素,前首相鸠山关于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提议,从以往日本的态度来看,是出乎想象的。这是一直追随欧美的日本转变的最明显的例子。虽然其意图和真意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明治时期日本内在的脱亚入欧论,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之后,是不是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呢?

如此看来,考虑到围绕东亚韩中日三国内外的趋势,已经可以说“东亚中心时代”到来了。但是,它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何出此言呢?虽然三国的发展,即三国间的国力差别在缩小,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人力、物力交流也急速扩大,但是与经济全球化或者是东亚中心化相适应的三国的定位还没有完全确定。相对于构建未来的意识的转化,三国现在仅仅着眼于经济和政治中心的讨论,当然,以往的问题和纠葛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同其他地域圈不同,ASEAN、ASEAN+3、ASEAN+6、APEC等地域合作体制的构建方案杂乱无章,处于没有得到规整的状态。这其中,韩中日三国与美国、朝鲜的关系,另外,在FTA缔结问题上,关于领土、历史问题的解决还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起面向东亚中心时代的共同前景和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的创造上,站在本国立场上的政治经济主张却在不断高涨。

近代,在作为这个地域代名词的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概念的争论过程中,各国走上了自我的发展道路。当今,它虽然被分类为一个地域文化圈,但实际上已经向持有不同文化性格的社会转变着。[4]与前近代相比,文化圈的解体不也处在一个比较快的状态吗?

根据以上的现实认识,东亚世界特别应把焦点凝聚在其中的韩国、中国、日本三国上,大略地对这三国的关系形态进行研究,并思考未来的前景。

三、东亚世界的变迁

那么,应给从世界的边缘渐渐变为世界中心的“东亚”下一个怎样的定义呢?[5]关于某一地域,可以从地理、语言、政治、历史、文化等多种角度来把握,因此关于东亚的概念和范围也就不可能只有一个。

韩、中、日三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三国作为邻国,友好交流史源远流长。如将三国的关系形态按照“中心”、“周边”和“外围”这三分论考虑的话,可以清楚区别以往用“中心与周边”二分论无法解释的韩国和日本的不同点,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三国间的关系构造。上面只是简短地谈了结论[6],在此基础上,如进行前近代、近代、脱近代的划分,可以发现更重要的特点。按照前述三分论的观点,在近代之前的漫长时间里,东亚呈现以中国为中心、朝鲜为周边、日本为外围的形态,各国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采取的是憧憬或轻蔑的态度。这个地域圈是以强势文化圈的形态维系的,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在所有方面都起到了“标准”的作用,即“中国标准”(Chinese-Standard)的时代。19世纪以后,积极接受西洋文明,在近代化过程中首先取得成功的日本变为这个文化圈的中心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富国强兵被提到绝对地位的近代,因各国都站在本国中心主义的立场上,作为一个文化圈而存在的意识不断弱化,不得不承认西洋文化或者是日本介绍来的西洋文化为“标准”,即进入了“西洋标准”(Westerrn-Standard)时代。那么,在脱近代的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变化相继发生,东亚世界的存在方式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占据了世界中心的位置,并且深深涉足东亚世界。世界中心轴向东亚世界不断移动的今日,东亚三国是追随扩散中的“美国标准”(American-Standard),还是努力创造新的“亚洲标准”(Asian-Standard),或者是摸索第三条路线,现在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了。

总结以上内容,如下表所示:

现在的问题是,全球化时代中,虽然东亚中心时代正在走来,但韩、中、日三国对于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关系建立的关心度不高,至今还没有从近代的本国中心主义中脱身出来,仍然热衷于以本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层面的主张,并未就本区域的目标、共同的未来进行商讨和开展合作。即使从这个意义上说,站在文化的视点上,对东亚世界进行重新定位和制订新的区域目标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东亚三国文化的前景

我们再从文化的角度对东亚三国世界进行一下概括。毋庸置疑,在前近代,这个世界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或者说是受到中国文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地域。中国文化除汉字以外,还在精神的(道教、儒教、佛教等)、制度的(律令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封建制度等)、物质的(汉字、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瓷器等)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建立起了广泛的区域基础。

进入近代,中国衰落,除日本之外的许多地区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卷入意识形态对立的漩涡中。其间,日本虽然施展了不受西洋列强摆布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却又给东亚邻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呈现出正反两面。

但是,现在东亚国家正努力克服、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深刻的变化中,向着世界发展的中心地域跨步前进。这其中的原动力,既包括各国在近代国家成立以前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又不能忽视经过近代的历练所萌生的智慧,不用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谈韩中日三国的文化特性,首先应该提及经历了数千年的悠久的文化交流史。经过长期岁月的积淀,其共有的文化已经内化于本国文化中,同时,各国也不断继承和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这是一个既有地域圈文化的同质性,又有各国文化异质性的具有不同文化特性的地域。所以,对于全球化时代东亚三国文化的解读,也应该从以往以一国中心、两国比较为视点,发展到以地域文化圈乃至人类文化为视点。同时,应该从平面理解向立体理解,从单线理解到多角度、多层面、总体性理解转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韩、中、日三国的文化就会发现:第一,近代以来,韩中日三国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二,尽管如此,在各自发展的同时,随着国家间差距的缩小,三国不断加强双向的交流。第三,韩流、日流、华流的共存局面显现,三国水平分工或合作体制正在建立之中。也就是说,东亚正在迈入以韩中日三国为中心,展开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时期。

东亚三国如果能灵活运用这种文化特性,就能够创造出对个人、国家、地域圈乃至整个人类都有所贡献的文化,而这种持久的文化创造,才意味着真正的东亚中心时代的到来。

(作者:高丽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华译)

【注释】

[1]在日本,文化的定义是:(1)以文德教化民众;(2)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生活的便捷、文明开化;(3)“culture”,人类施力于自然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成果。包括衣食住行、技术、学问、道德、宗教、政治等形成生活的形态和内容。同“文明”同义使用的情况居多,但是在西方,与人类精神生活相关的才称为“文化”,以此与具有更浓技术发展意味的“文明”相区别(见《广辞苑》)。

[2]在中国,文化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见《现代汉语大词典》)。

[3]基督教文化还是基督教文明呢?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明呢?欧洲文化还是欧洲文明呢?这得依据以怎样的观点看,才能将它们区分开。例如,如果将基督教看做是一个特定的宗教,重视其封闭的一面,叫做基督教文化;如果重视基督教人类普遍性的一面的话,就可以叫做基督教文明。

[4]我们来简单谈一下汉字文化圈。前近代那种通过汉字来进行朝鲜人和日本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时代已经结束。当今,中国的简体字、日本的略体字、韩国的正体字都是作为本国的正式汉字进行使用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中国的“图”、日本的“囡”、韩国的“圈”,几个字虽然意义相同,可是形态各异。这些都是与各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不能判断孰对孰错。只是,在此想进行说明的一点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不通畅了,到了下个世纪,虽然仍然使用汉字,却可能变为不能沟通的汉字了。这种状态也可以说是东亚近代发展的产物了。尤其是韩国确立了韩语,最近又排斥汉字教育的重要性,造成能够看懂汉字的人不断减少。日本采用和汉混合的方式进行书写,也出现了部分脱离汉字的现象。所以,虽然不能说汉字文化圈已经消失,但是至少前近代那种通过笔谈交流的汉字文化圈的功能已经渐渐弱化了。既然认识到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讨论怎样应对东亚中心时代的到来是十分必要的。

[5]首先应该区分一下与东亚类似的几个词,如极东、远东、东北亚、东洋等。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极东和远东是以欧洲为中心所出现的词汇;东亚是政治和地理上的概念;东洋与西洋相对,是二元论时代的产物。波恩大学Reinhard Erich Zoellner教授的《东亚历史》(明石书店2009版)中这样写道:“所谓东亚,就是使用筷子的地域。”东亚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范围,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个文化世界。另外,在空间和地理上很难画一条界限,这是一个以处在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和历史上带有中华文明为特征,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一贯交流的地域。持有这种主张,总结一下地理和空间上的地域范围的话,狭义上以中国为轴的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国台湾和越南归入进来,广义上说可以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ASEAN10国和俄国、中亚的一部分。

[6]三国的关联状况在拙作《我们不了解的日本人——崔官教授的文化论》(高丽大学出版社2007版)和拙稿《全球化时代的东亚结构》(《21世纪东北亚日本人研究论集》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2009.2)中有详细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