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海外利益拓展的国际效应

中国海外利益拓展的国际效应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中国海外利益迅猛拓展的势头,国际社会心态复杂、评价不一,其中既有正面的国际效应,也有负面的国际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中国威胁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目前,中国30%的原油进口来自非洲,而石油在非洲向中国的出口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认为中国海外利益增长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周边国家,也包括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面对中国海外利益迅猛拓展的势头,国际社会心态复杂、评价不一,其中既有正面的国际效应,也有负面的国际效应。正面的国际效应在经济方面最为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13]此外,中国为外国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税收。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2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88.8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14]负面的国际效应主要表现在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和增多上。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中国威胁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随着中国海外利益领域的扩大,“中国威胁论”的版本增多了

除“军事威胁”“政治威胁”“经济威胁”外,又多了“资源威胁”“环境威胁”“软实力威胁”“文化威胁”等。例如,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开发导致了“破坏非洲环境论”。这些指责主要针对中国在非洲的能源开采、伐木和修建水坝。对中非关系素有研究的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伊安·泰勒(Ian Taylor)为此“忧心忡忡”:“中国对国内环境的关注驱使北京到境外寻求资源,但它必须认真对待伐木和石油开采给非洲带来的环境冲击。”[15]还有“掠夺非洲资源论”。欧盟在《中国政策及其对非洲的影响》报告的显要位置提出,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进入非洲,资源需求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石油,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25年的消费量可能达到现在的两倍。目前,中国30%的原油进口来自非洲,而石油在非洲向中国的出口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6]

“中国软实力威胁论”是美国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论调。2006年5月18日,被美国人视为“重大国际事务权威观点发源地”的《外交》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软诱惑”的文章,文中列举出许多中国软实力崛起的例子。“今天,你的孩子穿中国服装,玩中国玩具。不难想象,他们在不远的将来会听中国的流行音乐,喜欢上中国的电影。”在经济方面,这篇文章称,中国的民间储蓄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总和。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迅猛,已取代美国成为韩日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分享了本应属于美国的经济利益”。该文表示,在外交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影响许多国家的命运”。文章这样评说:“伴随着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角落,无论在东南亚、拉丁美洲,还是在非洲,你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影响。”《外交》杂志的主办机构——外交关系协会在其网站上也开辟专门网页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中国的软实力,并在其中的三个问题中专门介绍了中国软实力在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渗入”情况。美国学者汤普森表示,中国在非洲和拉美的能源领域大量投资,合作项目在增加,这足以说明中国软实力在这些国家的增长。更令美国人接受不了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似乎在许多地区有了越来越大的魅力。美国学者肯尼思·利伯索尔认为,以中国发展模式为基础的“北京共识”正在威胁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共识”。他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将中国模式视为榜样,特别是一些“专制政府”从中国学到了“真经”,那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通过实现社会稳定来维系“独裁统治”。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接受中国倡导的“消除贫困和保障生存权就是对人权最大的尊重”的理念,而美国主导的“没有民主自由,经济难以发展”“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正丧失市场。由此,美国学者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上对美形成“咄咄逼人之势”,而且“中国软实力的上升是以美国软实力的下降为代价的”。《中国的软诱惑》的作者埃斯特·潘甚至危言耸听地说:“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丧失,中国正在试图予以取代”[17]

(二)随着中国海外利益范围的拓展,认为中国海外利益增长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比以往增加了

在认为中国海外利益增长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周边国家,也包括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在美国,2012年初奥巴马总统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5次提到中国,炫耀他的政府“提出的针对中国的贸易案几乎是上届政府的两倍”,“阻止了蜂拥而来的中国轮胎,使数以千计的美国人今天得以有工作”,他还宣布建立一个新的“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专门负责调查所谓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以便采取强硬制裁行动。[18]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首要关注经济领域,涉华经济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中国“抢走”美国就业岗位、“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中美争夺海外市场”等。

在俄罗斯,部分俄罗斯人也越来越警惕所谓中国对西伯利亚的“渗透”。一般认为,普京2011年10月发表的“欧亚联盟”构想,反映出其对华怀有戒心。2012年2月,普京称“将持续关注中国移民的流入状况”。负责制定俄罗斯2020年前社会经济战略的专家小组在3月发布的一个报告中也指出,中国日益强大、不断挤占俄传统商品市场将是俄罗斯的主要外部经济风险。[19]

印度质疑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目的,怀疑中国构筑围堵印度的“珍珠链”。印度媒体对印度洋具有特殊的“使命感”,认为“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由于中印战略互信的缺乏,印度将中国视为印度洋海上力量的最大对手。许多印度战略家都认为“中印海上对抗不可避免”,炒作中国正在构筑连接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珍珠链”,呼吁“印度海军政策规划的重要目标是阻止中国进入印度洋”。不满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炒作“中国商品威胁论”。随着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贸易结构不断失衡,印度对华反倾销数量水涨船高,对“中国制造”的担忧亦日益增强。印度主要的商业组织时常出台研究报告,呼吁印政府加强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限制,增加对华商品的反倾销,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应对“中国商品威胁”。[20]

有些非洲国家担心中国的产品对当地市场会造成冲击,及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环境影响等问题,加上西方某些舆论过分地渲染中国企业在非洲“不遵守当地劳动法规”“恶意倾销”“歧视当地工人”等恶意言论,由此导致了部分非洲人对中国印象的恶化。如赞比亚反对党“爱国阵线”领袖萨塔曾在2006年赞比亚大选时指责中国商人抢占了本属于赞比亚人的商业机会和店铺,以获得更多的选票,他甚至威胁说在他当选总统后要驱逐中国商人,并公然声称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南非服装和纺织工人联盟曾经说,中国进口激增导致62000名服装和纺织工人失业,为此南非政府迫于工会压力,于2007年初开始对中国部分纺织品进入南非市场实行配额制。[21]

(三)讲“中国威胁论”已不再是某个或某些国家上层人士如政府高官或学者的“专利”了,各种自身切实利益受到冲击的普通民众也纷纷加入进这一“大合唱”中

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曾先后于2006年、2007年、2009年三年就“中国的强大是否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利益”这一问题进行民意调查。3年间,认为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俄罗斯利益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1%、39%、44%。对比而言,将中国看作威胁的民众数量略多于持相反观点的民众,可见,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崛起是怀着一种防范的心理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俄罗斯民众认为中国会威胁到本国的利益?基金会也曾专门对此进行过调查,针对认为存在“中国威胁”的人群,基金会提出:“您为什么认为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利益”?结果如下:认为中国人向俄罗斯非法移民和抢夺俄罗斯领土的威胁(22%);他们人口太多了(8%);中国是高速发展的国家,它对世界领导地位的追求对俄罗斯不利(4%);俄罗斯市场上充斥着中国的廉价低品质商品,它们损害了俄罗斯商品的利益(4%);中国是核大国,俄罗斯存在着来自中国方面的军事威胁(3%);中国人占有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企图,如偷猎(2%);中国是侵略性的国家(1%);我们拥有共同的边界,我们是邻居(1%);对中国国家特点的判断(1%);其他的(1%);难以回答(5%)。[22]

总之,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中国海外利益扩大与正面形象的建立不成正比。部分西方国家对华好感度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起,中国开始被列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每年进行的全球形象调查。几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对中国的好感度相对较高且波动较小,都保持在40%以上,巴基斯坦对华好感度甚至高于70%。而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西班牙、法国、德国对华好感度较低且波动很大。2008年法国只有28%的受访者对中国有“好感”,而2007年曾一度达到过47%。西班牙、德国、波兰对中国持赞成观点的人都少于1/3。盖洛普公司2008年4月公布的关于中国“领导力”的调查显示,欧洲和美洲认可中国“领导力”的比例分别只有21%和24%,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比例则为57%。但同时应看到,撒哈拉以南地区民众对美、英、德、法、日等其他为其提供援助和投资的国家的认可比例也都较高,对美认可度甚至达到62%。在BBC对中国印象的民意调查中,2005年,认为中国发挥积极作用的比例为49%,2006年为39%,2009年下降到34%,2010年小幅回升,为41%。美民众对中国崛起心态复杂。2007年“世界公众舆论”网站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合办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涉及的18个国家中,认为中国崛起“将有负面意义”的人约有1/3,在大多数国家里,多数人认为中国崛起的结局将是复杂或积极的,60%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避免,半数人认为这一前景“既非正面也非负面”[23]。国家形象是国家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形象越正面,软实力就越强;反之,则会损害国家的软实力,不利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也当然不利于海外利益的拓展与维护。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我国海外利益拓展带来的负面国际评价,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来修复、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