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入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特点及前景分析

加入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特点及前景分析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入WTO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特点及前景分析[1]于 蕾[2]内容摘要: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十年间,中印两国的贸易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但是贸易规模仍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

加入WTO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特点及前景分析[1]

于 蕾[2]

内容摘要: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十年间,中印两国的贸易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但是贸易规模仍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本文通过贸易竞争力、贸易依赖度和贸易自由度几个指标解析中印贸易关系的现状,并在竞合理论指导下提出中印发展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竞合理论 中印贸易

Abstract:The Sino-Indian trade rel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fter China enter into WTO since 2001,but the scale of trade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still with a gap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tatus of Sino-Indian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indicators such as trade competitiveness quo,trade dependence quo and trade freedom quo,and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great room for the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optition theory.

Keywords:Co-OptitionTheory;Sino-Indian Trade Relation

中印两国之间贸易关系随着政治关系的起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互助互惠,60年代与70年代的14年中断,80年代的恢复,到90年代以来的增长四个阶段[3]。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但是这样的贸易规模与中印两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偏差。中印两国的发展都得益于参与全球经济和跨国公司产业链,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中印两国产业发展优势有叠加,因此在贸易领域的竞争也较为激烈。本文将从贸易竞争力、贸易依赖度和贸易自由度几个指标解析中印贸易关系的现状,并在竞合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印贸易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从总体上看中印双边贸易[4]增长迅速,并呈现发展不平衡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印度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印贸易开始进入发展新阶段。随着2001年中国成为WTO成员后,双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18亿美元,是2001年36亿美元的17倍(见图1)。

img34

图1 中国对印度贸易发展情况(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整理。

中印贸易开始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从总体上看,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贸易规模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以及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重要国家,中印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贸易地位并不相称,2010年中印贸易总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8%,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11.5%[5]。二是双边进出口规模的不平衡。2006年前中国与印度贸易处在较低水平上的较为平衡状态,但2006年后随着双边贸易总量的增加,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已经达到进口的2倍。三是双边贸易重要度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仅列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二、从贸易竞争力角度分析,中印制造业优势领域重叠导致贸易摩擦加大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在传统的制造业如服装领域,中印两国都保持了很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指数接近1;在纺织品领域,印度的贸易竞争力具有传统优势,不过这种优势随着中国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逐渐下降;在钢铁制品和化学品领域,两国的贸易竞争力都表现出弱竞争力;只有在机械与运输产品领域,两国的竞争力有互补作用,中国相对于印度具有领先的竞争力。正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叠加因素,以及中国对印度贸易顺差的快速增加,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愈加频繁,从1994年印度对中国发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以来,印度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1995—2010年6月,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137起(同期中国对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仅有4起),占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7.5%以及同期印度对外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2.3%,使得中国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WTO成员、印度成为发起反倾销最多的WTO成员。从采用反补贴措施看,尽管印度本身反补贴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其国内自身不符合SCM协议允许补贴也经常使用,是WTO成员中主要的被反补贴大国,但2008年印度跟随美国等成员也对原产于中国的亚硝酸钠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这是印度对华第一起反补贴调查,同时也是印度发起的唯一一起反补贴调查案件。

表1 2001—2009年中国、印度制造业贸易竞争力(TC[6])比较

img35

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s 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2 涉及中国、印度的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及实施(1995.1.1—2010.6.30)

img36

(续表)

img37

资料来源:根据WTO官方统计资料整理。

三、从市场依赖度[7]和贸易自由化角度分析,中印两国贸易度相对较低

根据HS编码分类产品分析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对印度出口市场的依赖度较低,中国对印度市场依赖最多的前5类产品分别是化工产品、未分类商品、贱金属制品、陶瓷玻璃制品和矿产品,但是与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相比,中国出口这五类商品对印度市场的依赖度远远小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见表3),同时这五类商品与中国对印度出口比例最高的商品类别并没有保持一致关系,如机械电气设备是中国对印度出口中比例最高、增长最快的商品,但是这类商品对印度的市场依赖度并不高(见表3、4)。

从贸易自由化角度,我们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假设当中国、印度取消与贸易伙伴的双边关税时,主要大国和亚洲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中(见表5),影响中国实际GDP增长最多的5个国家(地区)分别是:欧盟(2.12%)、美国(1.56%)、日本(1.4%)、韩国(0.9%)、中国台湾(0.8%);影响印度实际GDP增长最多的5个国家(地区)分别是:欧盟(2.58%)、美国(0.9%)、澳大利亚(0.78%)、中国(0.7)、印度尼西亚(0.59)。对于中印两个国家而言,与欧盟和美国的贸易对中印两国都非常重要,与中国的贸易对印度来说相对重要,但是与印度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甚至远不及与马来西亚、泰国贸易的重要性。

img38

img39

表5 双边自由贸易化的实际GDP效果(%)

img40

注释:数值为当中国、印度取消与各伙伴国之间的双边关税时,实际GDP的增长程度(%)。

资料来源:【日】川崎研一,“EPA的优先次序:经济效果最大的贸易伙伴是谁?”,日本经济产业所2011年工作论文,见http://www.rieti.go.jp/cn/columns/a01_0318.html。

四、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将从竞争走向竞合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和国家间的竞争,已经摆脱绝对的利益相斥的排他性竞争,而是竞争和合作彼此交融的利益往来。正是基于此,竞合理论应运而生。竞合理论是由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亚当·布兰登勃格(Adam M.Brandenburger)和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拜瑞·内勒巴夫(Barry J.Nalebuff)最早于1996年在他们的著作《co-optition》中提出的,将英文单词竞争(competition)与合作(co-opraion)的拼写结合而成co-optition,并把它形象地定义为:“当创造一块蛋糕时,是协作,当要切割蛋糕时,就是竞争。”[8]他们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进行竞争,但竞争和合作并不矛盾,竞争中也有合作。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竞合理论是对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思想。从博弈论的观点出发,竞合理论利用博弈理论和方法来制定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强调了战略制定的互动性和系统性。竞合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共赢性,经济活动的参与各方应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而不是排他性的对立竞争。

中印两国过去受到两国政治发展关系、安全因素障碍、印度的大国发展意识等等影响,其贸易关系曾经长期落后于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地位和经济实力。尽管从两国政府层面曾大力推动中印两国贸易的合作,如1989年成立中印经贸科技联合工作小组,2003年两国建立联合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为两国经贸合作制定计划等等,但是中印贸易关系的发展速度始终落后于两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一个明显变化是,双边贸易在两国间的重要度相比金融危机前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印度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这反映了竞合理论在中印两国贸易间的客观存在。作为两个经济发展程度相似、劳动力结构类同的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合作空间和潜力非常巨大。

从中国角度看,目前对与印度的贸易往来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美国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进口能力的锐减,来自中国传统贸易伙伴国如欧盟和美国的进口需求不断下降,而贸易摩擦频繁出现,中国需要重新组合出口目的地,而印度作为一个有实力的经济大国有潜力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从进口方而言,印度与中国也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印度资源较为丰富,在化学制药和服务贸易领域有很强的国际优势,矿产品、棉花、化学品、药品、钢铁、塑料及塑料制品、铜及其制品、珠宝及贵金属和服务贸易等等都可以成为今后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重要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乃至可能的终结,区域自由贸易和双边贸易制度安排已经成为主要贸易大国重要的选择,在目前已有的区域贸易制度中,中印两国在东盟10+3中的合作程度还有很大发展潜力[9],中印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制度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安排。

参考文献

1.叶德利:“中国和印度贸易发展潜力和贸易政策修正探析”,《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5期,第32—35页。

2.张宇燕等:“新时期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当代亚太》2006年第8期,第12—20页。

3.蔡春林:“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3期,第49—53页。

4.杨荣珍:“印度贸易保护新动向及其应对”,《国际贸易》2011年第1期,第44—46页。

5.万广华,M.S.Qureshi,伏润民:“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第66—77页。

6.【日】川崎研一:“EPA的优先次序:经济效果最大的贸易伙伴是谁?”,日本经济产业所2011年工作论文,见http://www.rieti.go.jp/cn/columns/a01_0318.html。

【注释】

[1]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8JZD0040)资助。

[2]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3]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4]本文中提到的中印贸易指中印货物贸易,涉及服务贸易部分会另作特别说明。

[5]当然从贸易规模的占比看,中印贸易近几年已经得到超常规模发展,如2005年这两个比例分别是0.8%和5%。

[6]本文使用TC指数即贸易竞争指数来比较中印两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TC指数=某类商品(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当TC≥0.8,表示该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0.5≤TC<0.8,表示该产业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当0<TC≤0.5,表示该产业有弱竞争力;当-0.5<TC<0,表示该产业具有弱的贸易竞争劣势;当-0.8<TC≤-0.5,表示该产业具有较大的贸易竞争劣势;当-1<TC≤-0.8,表示该产业具有很大的贸易竞争劣势。

[7]此处依赖度用产品对一国出口占中国该类产品总出口的比重来衡量。

[8]Brandenburger A.M.,Nalebuff B.J.(1996).co-optition.Currency Doubleda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Jul/Aug):57—71.

[9]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川崎研一的研究表明,东盟10+3中的贸易合作对于中印两国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高的影响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