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印高铁合作前景探析

中印高铁合作前景探析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这与外界预期中国最终承建高铁的具体协定相去甚远,但中印高铁互补性合作的巨大前景仍然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眼球,中印国内对此影响广泛的合作项目的关注和讨论也尤为热烈。中印高铁合作影响巨大。经济上,高铁合作巨大的投资规模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能够将目前远未开发的中印经济合作潜力得以激发并释放。中印开展高铁合作对两国显然利大于弊。

2014年11月26日,印度宣布将与中国签署一项协议,按照协议,中国将就在印度修建德里至钦奈1750公里的高铁线路提供可行性报告。尽管这与外界预期中国最终承建高铁的具体协定相去甚远,但中印高铁互补性合作的巨大前景仍然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眼球,中印国内对此影响广泛的合作项目的关注和讨论也尤为热烈。本书试图对中印高铁合作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做初步分析,并对未来如何深入加强合作给出一些看法。

一、战略意义

中印高铁合作影响巨大。不仅在于双方巨大的互补性,更在于未来发展的恢宏潜力。虽然主要在经贸领域合作,但其影响确是战略性的。若能顺势并积极有所作为,将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其各方面的影响更不可估量。

经济上,高铁合作巨大的投资规模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能够将目前远未开发的中印经济合作潜力得以激发并释放。相对于中印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目前双方的经贸量显然是不相称的。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仅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仅为800亿美元,是韩国的四分之一。高铁合作牵涉甚广,能够拉动各相关产业和地区优势产品的贸易,对促进中印经贸合作和优势产品及企业开拓市场极为有利。

政治上,从微观上看,印度各邦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与中央并不一致。各邦都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树立良好政治形象的激励,通过高铁合作、带动就业和发展对增加政治声望和资本帮助极大。这样就形成各邦竞相合作的局面,并由此带动中印整体和全局关系的有质量的提升。这种状况有利于高铁路线经过的各邦对华友好。而且中印高层对此也非常重视,也都希望通过高铁合作增进双方战略关系,这从双方的言论中均有体现。高层政治领导更有借与中国达成重大工程项目合作以坐实政绩好捞取政治资本的考虑,尽管印度国内目前部分人对华仍有一定的敌意。

战略上,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宏观上看,政治和经济层面合作增强后,必定能够传导到两国各战略领域的合作。经济互利合作有自我加强的趋势,政治上的互利性合作更能够传递友好互信的信息。这样双方在做出战略决策时就能够顾虑到彼此的利益,不会做出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的决定和行为,因为这会传递出某种信息和“名誉”,以决定后续合作是否能够展开。这或许可促成某种意义上的相互依赖。对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文化上,文化亲和性和文明友好是可以培育的。印度对华的态度经历了多次转变[1],而地缘文明的观念或可迎来再次复兴。2006年谭中曾提出过“中印大同”即chindia这一概念,即我们应当跳出西方盛行许久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思维模式,采用地缘文明模式来思考未来国家和文明体系的相处模式。[2]中印关系两千多年来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友好的,只是在近代尤其是边界冲突后才陷入低谷。未来的文明文化关系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在目前看来最好是通过经贸合作上的思维文化交流与碰撞。从这个意义上讲,高铁及其基础上的经贸合作有重塑中印关系的潜力。

二、有利因素

中印开展高铁合作对两国显然利大于弊。尽管有各种制约甚至远期顾虑,但考虑到两国长远战略关系,中印还是艰难而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而在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的情况下,高铁合作更有了不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的考虑

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一出口大国。然而这种境况也使中国成为中低端产业的集中地,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巨大规模的过剩产业必须得以释放,否则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规模就会反噬消耗国力。高铁合作项目能够促进钢铁、水泥、建材、装备制造、通信等过剩产业加速向国外转移,使其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状态,而不至于因国内和国际需求下降而迅速萎缩,造成产业衰败并激发社会经济矛盾。

开拓市场。中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而且已基本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现在正谋求全球出口高铁技术和设备。高铁巨大的投资规模和庞大的相关产业带动效应正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印度高铁市场潜力显然巨大,开拓平坦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众多的邦使得印度高铁市场极具开发价值。而且与印度的高铁合作能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给其他国家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带动更大范围的合作,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对外投资。如能合作,高铁工程本身巨大的投资规模就足以促进印度经济增长和提升中国对外投资,这是战略双赢,有助于达成习近平和莫迪达成的“促进中印战略合作全方位发展”。中国现在大力倡导经济外交,就是要加快资本走出去,对外投资是重要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资本博弈和获得超额利润,也是中国本土跨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式。

货币金融合作。巨大的投资规模也能促进中印金融和货币合作,这对于规避全球货币体系动荡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都有极大利好。美元霸权产生的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危机对印度卢比贬值的灾难性波动影响使印度也深受其害。[3]庞大的资本量和相应各关联产业的金融创新合作项目都会使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高铁合作若能采取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或其他融资渠道而摆脱美元体系的话,这对双边都是极大战略利好。

(二)印度的机遇

改善交通及民生。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媒体经常报道的印度铁路系统拥挤、落后的状况令人震惊,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协调和经济滞后使得印度需求缺口很大。这些方面的落后必然会影响印度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影响外资投资的热情,也会影响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威望。高铁建成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产品流通,改善民众生活条件。这是最基本的考虑和诉求,印度国内自身不能满足,借助中国低成本的高技术就成为最佳路径选择。

促进自身技术和实力提升。众所周知,印度发展走的是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服务业和软件发展较快,而制造业等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造成印度庞大的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巨大的经济潜力不能得以完全释放。相应的技术和投资就跟不上,就希望通过合作间接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况且印度自身在钢铁、装备制造、控制软件等领域也不无先进之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引进的科技和管理结合。

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扩大内需。高铁项目能够显著拉动就业,提升印度低产阶层的生活水平。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囿于制造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服务业和软件开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高铁建设项目,不仅周期长,而且带动的产业链也长,参与的地方邦也多。从德里到钦奈的高铁全长1750公里,经过8个邦,沿途涉及劳动人口4.5亿。能够带动的劳动力必然非常巨大。随着高铁建设项目的展开,沿途各种服务业诸如餐饮、住宿等都会获得极大发展,而建成后对内需的拉动促进作用将会更大。

促进中印战略关系。众所周知,高铁建设项目牵连甚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都有莫大影响。如此大的项目若能顺利展开并得以实施,那自然将会显著提升中印战略互信。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印度对华并非均如报道显示的那么充满敌意[4],而是有很大的韧性和自主性,还是希望与中国保持稳定良好的战略关系的。大工程大项目的进行本身就在向国内外传递一种信息,即中印关系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三、现状及问题

中印铁路合作现状并不理想,需求潜力与现实规模极不匹配。中国铁路系统领先全球,且产能过剩;印度同样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但技术落后。两国巨大的潜力却没有很好地结合,这本身就有极大的合作空间。建国前,印度铁路里程曾走在中国前面,但现在中国铁路无论在总里程还是技术水平及覆盖面上都领先印度。长远来看,印度对高铁的需求是肯定的,区别仅在于何时及何种程度上会开始建设。

面临政治阻碍和心理距离。众所周知,1962年边界战争后,中印关系一直难以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印度的言行多少都有提防中国的意味。[5]政治上,国内党派的斗争和中央地方的博弈都拿中印经贸说事,而媒体的报道和印度民众固有的对华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印正常合作项目的展开。印度通常会拿国家安全或经济发展自主性等理由最终否决合作项目,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高层协议和执行困难。印度实行的联邦制,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掌控并不强,地方邦对本地事务有很大的自主性。高层达成的铁路协议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地方政府的掣肘。其次,各邦在利益上都有不同,这源于各邦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条件,那么在做出具体决策和政策执行时就会有很大的矛盾。轻则拖延工期,增加成本,重则就会取消已经达成的高铁建设项目。

劳工标准和用工数量限制。印度国内劳动力数量巨大,因此希望在项目建设上多提振本国就业,对中国企业多用华工持反对态度。但中国企业出于管理方便和工人技术纯熟而往往倾向于雇佣本国劳动力。这就形成了矛盾,若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建设项目的展开。印度在用工标准与中国也略有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印度用工标准多么高,而是因此而设置的针对中国工人的人为壁垒。[6]

其他国家的竞争。掌握高铁技术的国家并非中国一国,还有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这些国家技术先进成熟,管理经验丰富,且有良好的运行记录,关键是与印度关系良好。中国面临的竞争不言而喻,但中国的优势也很明显,即低成本,建设工期短,而且还提供大量融资支持。2014年达成的可行性报告也只是意向性协议,能否最终达成具体建设框架协议,还存在未知因素。况且,日本、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并未放弃对印度的游说,未来还存未知因素。对此,我们都不能大意。

四、对策分析

战略上紧盯刚性需求,增加对中印高铁项目合作的自信。中印高铁合作乃大势所趋,这是毋庸置疑的。印度国内庞大的需求和中国过剩的产能必定能够得到结合。我们应当自信中印高层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意愿也有能力促成这一惠及庞大人口的合作项目。在21世纪的今天,对绝对收益的重视应当超越相对收益,尽管有国内外的各种掣肘因素,但中印应当继续抱着合作的态度往前走。

在深入研究当地生态的基础上化解疑惑,改善合作环境。印度是典型意义上的“政治破碎地带”[7],不仅中央和地方政府意见不一,地方政府间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历史、民族、语言、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使得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极为复杂。在此情况下,必须对印度的国内政治生态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要及时规避政治和社会风险,了解当地政法体系后规避法律风险,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化解疑惑和敌意,并促进双方的良好形象和关系的构建。在当前中印关系复杂的境况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管理可酌情多用当地人。印度对国外企业雇佣本国人非常重视,借以促进就业,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印度庞大的劳动力也都希望借此获得经济收益。不愿意外企成为印度的国中之国,毕竟印度还想参与工程建设,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如果不考虑印度在这些领域的诉求,那合作必将会很困难,即便这项工程结束了,其他后续项目能否展开就要看前面合作的形象和声誉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掌握平衡。这是中国近年来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时都要尤为注意的问题。

谨慎渐进路径。中印高铁合作前景漫漫,我们不能祈求在短时间内就将这类大工程合作项目迅速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中印身处国际体系和地区格局中,尽管全球化已经深入发展到非常高的地步,但印度对相对收益的重视和面对中国的不够自信及提防心态[8],我们都要考虑到,不可冒进。对印度的难处和顾虑,我们应当理解。但也要适当掌握时机,借助各种途径改善印度对华印象,促进更好的合作。

【注释】

[1]娄春豪:《印度对华认知初探》,《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10期,第4页。

[2]谭中:《东方文明的气质与中印研究的灵魂》,《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第72页。

[3]张立:《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影响》,《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第4期,第40页。

[4]尹锡南:《近期印度媒体对华负面报道评析》,《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第4期,第20页。

[5]张力:《印度战略崛起与中印关系:问题、趋势及应对》,《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1期,第3页。

[6]斯瓦兰·辛格:《中印关系的经济学》,《商业文化》,2014年第9期,第40页。

[7]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8]赵干城:《中印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潜质与衍生》,《南亚研究》,2014年第2期,第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