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寨文化探析

山寨文化探析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寨文化的出现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参与与关注,关于山寨文化的争论见仁见智。本文试从争论入手,对山寨文化追根溯源,廓清争论背后争论的实质,探析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并对山寨文化的走势提出自己的看法。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比起物质层面的山寨其复杂性大大的增加,山寨文化的是是非非引起了大众尤其是学界更广泛的关注。而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

山寨文化探析

桑新梅

内容摘要

山寨文化的出现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参与与关注,关于山寨文化的争论见仁见智。本文试从争论入手,对山寨文化追根溯源,廓清争论背后争论的实质,探析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并对山寨文化的走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山寨 山寨文化 探析

2008年被称为“山寨年”。“山寨”一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山寨”被网络评为08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中国青年报》盘点2008年IT界大事,首列“山寨风刮出圈内,成了时下最流行的话语之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山寨”,百度显示相关网页有39300000篇,谷歌显示有34700000篇。[1]从最初用来形容那些模仿知名品牌手机外观、功能的低价手机到后来的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山寨街、山寨明星、山寨《新闻联播》以及山寨春晚,“山寨”一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而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探讨山寨现象的新闻,则将“山寨”一词推上舆论的顶峰。从最初仅仅存在于物质层面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层面,诚如《新闻联播》所讲“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比起物质层面的山寨其复杂性大大的增加,山寨文化的是是非非引起了大众尤其是学界更广泛的关注。本文试从山寨文化的争论入手,对山寨文化追根溯源,廓清背后争论实质,分析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并对山寨文化的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山寨文化的是是非非

从2001年5月,大批模仿山寨手机横空出世到2008年山寨春晚引起热议,山寨从物质到文化的转变只用了六七年的时间。但是,目前对于什么是山寨和山寨文化并没有权威的说法,因此对于山寨、山寨文化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大都根据自己讨论的需要来界定自己认为的山寨和山寨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山寨和山寨现象。山寨,在汉语词典中的原意是“山中险要处设有防守栅栏的据点或者山区设有围墙或栅栏的村庄”。[2]因大量仿冒手机的出现,山寨由一个中性词转变为粤语中代表占山为王的地盘、不被官方管辖、逃避政府管理、自造自销的盗版,克隆及仿制品的代名词。之后其演变成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特点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随着娱乐功能的介入和词义的不断变化,尤其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山寨以文化的姿态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山寨现象由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支持、肯定、赞扬的有之,反对、否定和评判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对于同一现象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看法,并且双方都能振振有词。支持的一方认为,山寨是从模仿的角度对先进事物的吸收和学习,很多成功的企业正是从山寨开始起家的,例如中国的运动品牌李宁,从其口号“一切皆有可能”和adias的“nothing is impossible”极端相似性就可窥见一斑,比亚迪、美的等国产名牌大都经历和李宁相似的过程。国外的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17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就是“山寨”了欧洲发达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才将俄国带入强盛。如今,英国政府的文官制度则是“山寨”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各种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山寨”先进文化是各种文明发展的基础,如一个小孩子,他成长的第一步肯定是模仿成人,并在这种模仿中不断地进步。而文明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得以不断互相融合,互相补偿,并最终在创新中达到成熟和完善并具备个性。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不发达阶段,因此模仿和借鉴是必然的,“山寨”本无可厚非。另外,在一份关于“山寨文化”的调查中,有不少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是一种DIY的文化,“山寨手机”便宜又好用,“山寨明星”给人带来快乐,“山寨”成为一种“草根文化”开始流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复制文化和冒牌文化,其核心其实就是剽窃,并且是劣质的代名词,无论再怎么说山寨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剽窃”的味道,也就说身上总有一股“贼味儿”,偷来的就是偷来的,缺乏原创精神,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山寨”都注定了不能走远走久,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非常明显,上述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什么是山寨的特性,是模仿还是剽窃?

与上述对山寨、山寨现象和山寨文化的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不同,有些学者则对山寨、山寨现象、山寨文化作出含义上的进一步区分,从不同层面上加以探讨。南开大学教授刘畅在《山寨文化三题》具有代表性。他在文章中这样分析:如果把当下坊间所讨论的“山寨”分成几个层面,问题似乎要更清楚一些。依笔者之见,夫“山寨”如风,先是“起于青萍之末”,后来才“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暇石伐木,梢杀林莽”,也就是说它有一个起源、延伸、变化的层次问题,或者说“山寨”有原始义、引申义和变化义。……我们不妨把“山寨文化”理解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其物质层面,即“山寨产品”包括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MP3等。第二个层面是精神层面,即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山寨文化”——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了山寨行为所折射出的主体行为者乃至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以及社会思潮的涌现、价值体系的新建等。而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第三个层面是行为层面,不仅包括各式具体“山寨行为”,更包括面对“山寨行为”主流文化的应对方式,以及面对山寨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避。按照刘教授的观点问题似乎是清楚了很多,因为山寨所处层面上的不同,山寨的内涵也就自然的不同,因此对不同层面上的山寨现象就可以有不同的态度。遵循这样的逻辑,刘教授认为:山寨经济产品缺乏原创精神是应该坚决取缔的,山寨文化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表现因为与“草根”联姻,与“底层”接轨,又与“亚文化”联袂,所以应该为其留下生存的空间,保有一席之地。

综合对山寨、山寨文化的几种争论,我们可以看出对与山寨、山寨文化支持也好反对也好,都是从山寨的含义为原点变化而来,支持者认为山寨是模仿、是学习的必经阶段,具有创造性;反对者则坚持认为模仿另一个含义是剽窃,模仿到理直气壮向原创叫板是对原创精神的否定,必然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损害。把山寨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进行划分,几乎是把两者对立起来,其实还是对山寨的内涵到底是模仿、创造还是剽窃、盗版、克隆的不同把握。因此,要想真正弄清楚我们对山寨和山寨文化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还是要从山寨、山寨文化源流开始,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山寨,尤其是山寨文化的基本含义。

我们先看例句:喜讯传到祖国广大农村、山寨和渔乡,亿万贫下中农一片欢腾。——《人民日报》1968.11.3。我想再清楚不过,这里是山寨的原始含义,是一个中性词。“山寨”备受瞩目是由于山寨厂的出现。山寨厂在香港、深圳等地出现,是指设备简陋的家庭式小工厂,在市场上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以模仿其他品牌来达到低价行销自产产品的现象,此现象始发于中国内地的低价国产手机市场,受到了中低消费者的关注,于是这个称谓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应用到电子产业、娱乐业、文化业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山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按照广义的文化含义当然包括由山寨衍生的所有的山寨现象,我们这里探讨的山寨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是指山寨在精神领域的表现,尤其是在文艺界、娱乐界所呈现出的一些不同以往的现象。山寨文艺最先引起广泛关注应该是胡戈山寨电影《无极》搞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山寨文化迅速发展。有人说:“网络的链接有多长,‘山寨文化’就能‘文化’得多广,山寨电影风靡网络,一个个制作粗糙却很能博人一笑的DV获得了越来越多网友的点击。”

电视文化产品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从电视剧到综艺节目,都有山寨的嫌疑:《开心辞典》克隆美国的《谁来做百万富翁》;《快乐大本营》拷贝香港的《综艺60分》;《智勇大冲关》被指有韩国《超级海盗船》的味道;凤凰卫视主打栏目《鲁豫有约》也被称为东方的《奥普拉·温弗瑞秀》;“超女快男”改自“美国偶像”。抄袭国外创意,加以“土改”的“山寨剧”也早已有之,如效仿《蓝色生死恋》的《绿萝花》,效仿《成长的烦恼》的《家有儿女》,效仿《兄弟连》的《远东特遣队》,流星花园之后《红苹果乐园》、《青苹果乐园》相继亮相;山寨电视剧《网球王子》,将轰动日本、形成日本网球热的178集动画片《网球王子》,翻版成同名真人扮演的山寨版电视剧。此外小剧场里开始演出山寨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幸福像草儿一样》、《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很多山寨明星也由此推出,像山寨版的周杰伦、山寨版周星驰、山寨版林志玲等等,还有的山寨明星也纷纷出演各类广告。经过长时间挑选演员的正版新拍电视剧《红楼梦》还没有问世,四川的一家人却大胆挑战专业电视剧,自编、自导、自演了山寨版《红楼梦》;利用网络正在筹办山寨版春节联欢晚会,并在鼠年除夕通过腾讯网等5个网站进行直播,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同时播出。多个大学的学生自己掏钱,模仿《百家讲坛》风格,拍摄连续多集的、不同版本的山寨《百家讲坛》,在网上直播。总之,层出不穷的各种山寨版似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山寨文化”俨然成了气候,似乎只要有正宗原版的地方,随之就会出现山寨版,于是有人惊呼现在“无人不山寨”。

对于山寨和山寨文化的争论在我看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既然说是“山寨”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必然是和已有的非常有影响力的、已经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的品牌连在一起的。山寨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对经典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某文化产品的模仿而来,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山寨”。因此山寨首先具有的是模仿的特性。模仿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错,对好的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模仿和吸收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问题的关键是山寨及山寨文化模仿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借助经典的形式而加入自己的思想内容,来达到超越,那么这种模仿显然就是创新,对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积极的、有利的;如果只是为了“山寨”而“山寨”,只是以经典为噱头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没有任何的发展,那么这种山寨显然就是剽窃、盗版、克隆。因此,我们在讨论山寨和山寨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到其复杂性,不可以偏概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山寨文化在对原有经典的模仿中加入创新才带有反权威、反主流、反精英的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性质;如果模仿的动机出现问题,那么山寨可能就变成了抄袭和恶搞。因此,对待山寨文化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两个发展方向,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二、山寨文化流行原因分析

虽然山寨文化的双重特性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是山寨文化却不以学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迅速流行了起来。山寨文化如同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它的存在有其原因和道理,是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反应的是当下社会。山寨文化为什么受到大众的追捧?是什么推动了山寨文化的迅速流行呢?关注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是所有研究山寨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社会现实环境是山寨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山寨文化”的出现与流行是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稳步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融入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无可否认,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主导下催生了我们今天的消费型社会,文化作为产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消费联姻。以市场消费为诉求,以大众心理为主导,成为“山寨文化”的生存法则。且看,山寨电视剧为电视台带来了高收视率,山寨明星一夜成名带来了高额的回报,小剧场的话剧更是以经典为噱头吸引大众的眼球,这些背后都是市场的运作,大都是以获取利益为最后的目标。因此,山寨路上大家你追我赶,人满为患。我们不难看出,“山寨文化”能够形成气候,一时红透半边天,正是由商品经济大潮催生而来。

当然,“山寨”以“文化”的身份在当代文化中能得到一席之地,还与它自身所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开放性民主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文化的“山寨”就是非主流、非贵族的大众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多元文化产物。因此,“山寨文化”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

2.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与冲击是山寨文化流行的理论背景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语言、政治学、社会学等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这一文化思潮的出现,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它对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所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集中反映了西方哲学内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因素。“后”,隐含着“反”的意思,是一种辩证性的“反”。后现代的“后”,又具有叛逆、抗拒、颠覆的意味。后现代可以说是对工业文明造成人的异化及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伤害所进行的反省、批判与否定,表现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从这个层面来说,“山寨文化”的愈演愈烈正体现出对传统与权威反叛的后现代特征。比如,“山寨春晚”可以说是对这种春节文化垄断的一次集体解构。央视春晚自举办以来提供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文化大餐,并逐步演变为一种主流春节文化。然而,对一些“山寨”人来说,“央视春晚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春节文化的垄断地位,央视春晚的一家独大,使得地方电视台的春晚节目集体萎缩。同时,央视春晚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垄断春晚已无形中扼杀了除夕之夜的丰富民俗文化”[3]。“山寨春晚”以央视春晚为蓝本进行模仿,以民间形式挑战主流文化、反叛权威,后现代意味浓厚,令人拍案叫绝。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深度模式的消解:模糊中心,挑战权威,反叛传统,颠覆终极价值,与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中被公众认可的“真理”、“权威”、“中心”持怀疑态度,其刻意的标新立异旨在通过对差异和流动的强调,取代对中心和基础的迷恋,进一步模糊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弗洛伊德这样描述认同形成的过程:“首先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其次,它以回复的方式成为性本能对象联系的替代,就像是将对象注入自我之中;再次,它可能引起除性本能之外的各种新感受,即自我与他人同享某种共同品格的感受,这也可能意味着某种新联系的发端。”[4]也就是说,认同的过程通常是个体的对自身身份认同到集体认同再到国家认同,从意识到个体的存在发展到意识到自己具有一定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资格的认同。集体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个体结群意识和归属意识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寻求理解、接纳以及自尊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消解中心化形成的过程是个体的集体或国家认同意识逐渐弱化的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制度和主流价值观、秩序的否定、质疑的过程。“山寨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对社会既定中心、权威及秩序的戏谑或讽喻。“山寨文化”正是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应运而生的。

3.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完善是山寨文化流行的媒介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时髦的文化范式,它的产生和迅速流行与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技术不断提高,新闻媒体数量猛增,媒介市场日趋繁荣。繁荣后的大众传媒懂得如何取悦受众,在传播内容上更趋向于选择大众文化这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从而带动大众文化的繁荣。“山寨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兴盛也与大众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大众媒介专家里索弗尔曾认为:“大众媒介就是使通俗艺术通俗的原因。但在更基本的水平上讲,大众媒介就是使通俗文化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大众媒介使通俗艺术成为可能并通俗起来,而通俗艺术又创造了对大众媒介的需求并离不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精致化。”[5]里索弗尔的这段话无疑是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发展最好的注脚。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核心,若没有大众传媒,那么今日之流行甚至连镜中月都算不上。然而在大众传媒下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并不总是样式繁多,反而成为同质化以及标准化的代名词。大众传媒使差异性消失,复制性凸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预测到“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而阿多诺更是用“文化工业”来取代“大众文化”以强调复制的特性。大众传媒正是利用复制的手段,批量生产,传递给无数受众,使他们享用同一种产品同一种思想同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人们接受同样的信息,看同样的节目,谈论同一个话题,自由创造所带来的思想多元被人们的竞相模仿、复制所代替。

“山寨文化”的精髓也在于模仿、复制。离开复制、仿拟,“山寨”不能称其为“山寨”,“山寨文化”的核心正是对原本的模拟。而作为“山寨文化”传播手段的大众媒体,更是充分发挥了其本身的复制特性。纸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不间断、不厌其烦的报道,使山寨行为一时间弥漫在公众生活的周围,成为公众的谈资。大众媒介以及“山寨文化”双重复制特性的叠加共同造就了今日“山寨行为”之名气。我国发展互联网技术十余年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在苦于无处发出自己的声音之时,会选择网络来探讨事实真相或参与公众事务或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这样一个传播平台的搭建,在目前既无严格“限制准入”制度,又无严格“审查制度”的背景下,为与精英文化有疏离性的大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可能性。

大众传媒以市场为导向,使得大众文化打上商业特性的烙印。大众文化低质化现象严重,推崇享乐、游戏的态度,使得大众文化趋于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大众媒介的扩张,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它所固有的交换逻辑和快乐原则的广泛扩张,这就不可避免地改变以至消解着其他文化的本来样态和运作方式。大众文化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步展开,在相当意义上是一个消费社会原则和世俗享乐主义扩张的过程,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的胜利,使得主导文化的崇高和精神文化的规范都失去了以往所具有的震撼力量”[6]。于是,大众文化严肃感消失,悲剧性消失,快乐原则至上。“山寨文化”质地粗糙,多半没有精雕细琢,它虽然无法击中人心,但带给人们即时的笑声,带有强烈的世俗精神,恰恰迎合了当下中国文化的世俗化。因此,当媒体在铺天盖地地漫谈“山寨行为”时,大众并不介意自己的闲暇时间被一些粗俗但却透着寻常百姓奇思妙想的“山寨行为”所挤占,而这也放纵了“山寨行为”的泛滥。

4.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

首先,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对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通过对既定符号和实体的修改,经过扭曲的形象再现后,在影响力上明显高于完全塑造一个全新的符号和形象。其次,山寨文化蕴涵着草根元素,以一种平民的姿态出现,具有广泛的接受和认同群体;与此同时,山寨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网络恶搞,它增添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包括技术创新、外观创新、工艺创新及文化创新,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

三、山寨文化的走势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出现的理由与价值,面对山寨文化的众声喧哗,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分析。山寨文化的双重特性是我们看待山寨文化的抓手。“山寨文化”的积极意义表现为推进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之外,我们需要来自底层的、大众的声音,这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与完善,同时提醒主流文化要关注和包容不同层面的文化,这可以促进我们文化更加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切不可把山寨文化一棍子打死,认为除了主流、精英、庙堂文化之外,一切的民间文化都是土匪文化、盗贼文化,要看到山寨文化中蕴藏着来源于民间的丰富的创造力。当然,宽容的背后绝对不是放任自流,山寨文化本身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山寨文化”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抄袭、快餐与从众性特点,以纯营利性为目的特性,无一不在考验着我们对山寨文化中什么是模仿和什么是抄袭的区分,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同一现象中的两种特性?

山寨者虽然打着模仿的大旗,但是我们知道山寨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和抄袭如影随形。二者的区别在于,模仿意味着在效仿的基础上继承和创造,作为学习的手段和途径,模仿过程中自始至终饱含对模仿对象的尊重;而抄袭则是堂而皇之地占有别人的成果,安之若素地坚持着对创新的践踏甚至亵渎。齐白石和梅兰芳都曾经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警示弟子,而山寨却把“不求神似,只求形似”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山寨者就这样在低劣的复制中一路高歌猛进。有人称山寨是对传统和主流的挑战,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挑战却是以打击和侵略的方式展开,在山寨背后始终晃动着人内心深处试图以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惰性。创造往往伴随着精力、智力的付出,要和时间较量,要和自我搏击,创造的过程饱含生命的艰辛,创造的成果里混合着汗水和泪水,而失败的风险则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相形之下,山寨者的行径则显得异常轻松,“你的就是我的”,“你有我有大家有”,不用付出时间、精力、物质的高昂成本,只需轻轻拿来,稍加改装,金钱名利滚滚而来,投资小,见效快,低风险,原创者的劳动和心血付之东流,山寨者却赚个盆满钵盈。怪不得山寨的道路上你追我赶、人满为患。如果说早期的“仿冒”、“盗版”还有几分小心翼翼、半遮半掩的羞赧,而今的山寨则已经理直气壮地以“文化”冠名。文化界的山寨产品已经出现了为“山寨”而“山寨”、粗制滥造的苗头,文化产品有造成精神污染的嫌疑。机械复制技术产生的“普适化”效应,的确可以带来文艺体验的普遍化、大众化,人人可以享用和参与。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机械复制”扫荡了笼罩在精英文化之上的膜拜价值,带来了“消遣性”的接受方式,众声齐鸣的局面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民主,但这是否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美国社会学家约翰·费斯克是“文化平民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他秉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他也指出大众文化的“狂欢仪式”只能是社会控制下有节制的放松,不可能逾越主流意识形态的底线,大众文化也只能存在于体制之中[7]。这种“大众发言、平民民主”的“山寨文化”,也没有撼动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无论是复制模仿、挖苦讽刺还是嬉笑怒骂,看起来更像是城乡结合部里部分人有控制的“狂欢”。因此,“山寨文化”运用得当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大面积提升,运用不得当则可能造成人文精神的大幅度滑坡。

可以预测的是:由于中国的“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出生、群众智慧的烙印,在复制与超越的乡村小路上一路狂奔,“低成本高回报”的宗旨具有摧枯拉朽的震撼力。和平民精神、草根社会画上等号的山寨文化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它还会继续以各种形式活跃于主流意识形态之边。但是,如果山寨文化被商业利用来牟取暴利,则会变得浅薄、苍白,违背了最初“山寨文化”所背负的意义和大众对它的期望,山寨文化的前景也就堪忧。尤其是在这个娱乐至死、山寨风行的年代,山寨文化本身恐怕也难以自拔。山寨文化最终走向哪里?这是一个问题,也许会被传统收编成为其麾下一员,就像胡戈有了自己的专业创作团队,发端与“榕树下”的文学团体被强势收编;当然,也许会江河日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超女快男、明星模仿秀。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无论是模仿、创新、草根、平民也好还是抄袭、复制、谋求利益也好,在这两者的较量和挣扎中对创造力的尊重和坚持,是山寨文化能够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注释】

[1]截止日期2009年1月17日。

[2][美]约翰菲·斯克著,杨金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田德政:《山寨春晚:对“垄断春晚”的一次解构》,《重庆时报》2008年12月10日。

[4]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译:《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5]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6]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7]约翰·费斯克著,王小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