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到同中印象

初到同中印象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到同中印象/张国华张国华,男,汉族,1935年1月生于宁夏中卫。张国华我是1959年8月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9月7日由区教育厅分配到同心中学任地理教师的。那时同心中学建校刚3年,招了第一个高中班,成为同心县第一所完全中学。他们这批人有一部分将一生心血贡献给了同心中学和同心县的教育事业,为同心县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初到同中印象_同心情结:外地人在同心

初到同中印象

/张国华

张国华,男,汉族,1935年1月生于宁夏中卫。1957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同心中学任教。历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团总支书记、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调研员。1983年1月入党,1989年9月受到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的联合表彰,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4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0年12月退休。他的事迹1999年11月被编入《中国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世纪珍藏版)。

img29

张国华

我是1959年8月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9月7日由区教育厅分配到同心中学任地理教师的。那时同心中学建校刚3年,招了第一个高中班,成为同心县第一所完全中学。除高一班外,还有两个初三班、3个初二班、两个初一班,共有357名学生,26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17名。

学校建在荒滩上,校舍严重不足,设备简陋。教学班有8个,但教室只有8间,高一班只好占用教师会议室上课。师生宿舍也不够用,3个老师住一间房子,一个土炕,两张床,加一个土炉子就占满了地面。学生宿舍有两间大,对头土炕上睡了十七八个人,特别拥挤。教师办公有两个一间大的房子,各放几张办公桌,文理科教师各占一间,图书室、仪器室各占有一间房子,没有几本书、几件仪器,经常锁着房门。

师生生活非常艰苦,学校仅有两个小土窖,下雨接的雨水供教师灶做饭,另外每天给教师供一暖水瓶饮水。学生灶做饭用和饮用的水都是从清水河拉来的苦咸水,至于洗脸、洗衣服师生平等一律用苦咸水,根本洗不净。学生灶吃的是小米或黄米黏饭,少有菜蔬,撒上些盐就下饭了。冬季取暖,教室、教师宿舍和办公室各砌个土炉子,学校给点煤,学生宿舍不供煤,秋季开始利用劳动课时间到学校周围荒滩上打柴,背回来在宿舍门前堆成了一个个大草堆,晚饭后各宿舍全都点火烧坑,校园内烟雾腾腾。

img30

同心中学60届初二丙班师生合影

学校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因为他们来自贫苦甲天下的同心农村,他们过惯了苦日子;他们是同心县第一批初、高中生,和同代人相比,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着在文化上翻身。因此他们生活乐观,勤奋学习,学习成绩优良;他们诚实憨厚,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由此感动着老师们下决心为他们教好书。

1959年,同心中学的专职教师队伍是由同心县教育界的一批精英构成,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上海的有5人,来自陕西、甘肃、宁夏川区的各3人,来自黑龙江、安徽、广西的各1人。他们给同心中学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他们这一批人是自治区教育厅选派的,学历最低的是大学专科毕业生,而且绝大部分毕业于师范专业,都会教书;他们年龄绝大部分20多岁,生龙活虎,敢想敢干,最重要的是经过党的教育和培养,他们都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分配,组织上叫干啥就干啥。

这样一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以校为家,以教为乐,精心备课,认真讲课,全批全改作业,他们在办公室苦战到深夜,在领导的再三督促下才返回宿舍休息。他们这批人有一部分将一生心血贡献给了同心中学和同心县的教育事业,为同心县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