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伐木》的主题与周人的“处世哲学”

《伐木》的主题与周人的“处世哲学”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与诗文所述不合。可以说,《伐木》一诗的主题意义已经超越了诗的创作的现实动机,也体现了周代宗法社会中择友而处、相交以信、相爱以德的“处世哲学”。总之,《伐木》作者所要表现的待人以诚、忠恕以交的交友原则,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的时代和现实性,而成为周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人们所认可的处世哲学。

二、《伐木》的主题与周人的“处世哲学”

《伐木》从人性之本、人情之常、现实需要三个方面形象地揭示了友贤亲亲的必要性,它不仅在其产生的当时,也在后世产生了教化人心的作用,同时也开启了儒家的“恕”道。

1.《伐木》的主题

《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诗中说:“陈馈八簋。”《毛传》:“天子八簋。”《礼记·明堂位》:“周之八簋,簋盛黍稷。”可证《序》说不误。

此诗作时,旧说以为文王时。郑玄《笺》于此诗第一章下云:“言昔日未居位、在农之时,与友生于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未言是何王,孔颖达《正义》发挥说:“郑以为此章远本文王幼少之时结友之事,言文王昔日未居位之时,与友生伐木于山阪,丁丁然为声也。于时虽处勤劳,犹以道德相切直。”魏源《诗古微·正小雅文武诗发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并以为文王诗。现代学者中,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引述《尚书·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楚辞·天问》“伯昌号衰,秉鞭作牧”的记载证实其说。

今观此诗本文,文王说不可信。首先,诗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均为起兴之句,正如《鹿鸣》篇之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不可坐实理解为周王本人之事。郑玄以为“以道德相切正”,既不合诗起兴的本意,也与此诗燕饮宾客的主题较远。孔颖达据郑玄之说所作的发挥,看似有文献支持,实不可信。其次,诗中所述天子燕礼非文王未居位时所能有。“陈馈八簋”为天子之礼,前引《毛传》已言之。《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同书“食医”职下云:“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饍、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言“八珍”即“八簋”。文王时代,周人礼仪未备,自周公制礼之后至西周中叶,始趋于完备。此与诗文所述不合。此诗之作当在周礼完备之时代。再次,诗第一章反问“矧矣人矣,不求友生?”叹人不如鸟。第二章说“微我弗顾”,“宁适不来”,第三章说“民之失德”,均是说乱世中朋友失德,宗族离散,兄弟异心的状况。这也与周初文王时代周人团结一心的人际状况不合。

考虑到燕享礼“团结宗族,收拾人心”的政治功能,以及诗文本中所提示的世乱心散的人际关系状态方面的线索,我们认为,《伐木》当为“衰世”之作。具体来讲,是厉王之乱后,宣王在宗族离心的情况下即王位之后所作。其创作目的,是为团结宗族,一致对外。

2.《伐木》与周人的处世哲学

《韩诗序》云:“《伐木》废,朋友之道缺也。”[37]即是说人们歌唱《伐木》一诗,实是对朋友之道的宏扬。蔡邕《正交论》:“古之交者,其义敦以正,其誓信以固。迨夫周德始衰,颂声既寖,《伐木》有鸟鸣之刺,《谷风》有弃子之刺,其所由来,政之失也。”这是《鲁诗》的解说。以义相交、忠诚守信本是周人所倡的交友之道,但因世衰政失,其道不行。因此《伐木》作者惜而刺之。可以说,《伐木》一诗的主题意义已经超越了诗的创作的现实动机,也体现了周代宗法社会中择友而处、相交以信、相爱以德的“处世哲学”。

《伐木》的作者显然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诗中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鸟儿尚知寻求知音,结友而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岂不知友贤亲亲之重要?作者所问,可谓直指人性之本。《诗序》“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之说,对诗作者的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庄子·天下》言“《诗》以道志”、“乐以道和”,作为燕飨仪式乐歌的《伐木》,充分体现了周文化基于人性之常的“礼宜乐和”精神。

诗的作者显然也注意到现实中友朋不睦、宗亲失和的现象,因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待人以诚;第二,反省自己。在诗的第二章中,诗人歌唱自己诚恳地准备了丰盛的酒筵,“以速诸父”、“诸舅”,但对方却“弗顾”、“不来”,似乎误解了自己的一片诚意。人不知而不愠,反躬自问,而不是恼羞成怒。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反复自省,是否“有咎”?是否自己有过错而开罪于人?从自我反省做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恕”道的精神。

从自身来说,如果兄弟友朋因为小事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关系,则应当宽厚待人,容纳他人的小过失,而以友情为重。当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主动示好时,更应当不计前嫌。在诗的第三章里,作者换了个角度,生动地歌咏了“恕”的精神。

总之,《伐木》作者所要表现的待人以诚、忠恕以交的交友原则,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的时代和现实性,而成为周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人们所认可的处世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