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这得益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观念的不断更新。社区组织体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有一些社区管理者认为,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与社区无关,致使社区文化发展缓慢。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推动。

一、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社区文化概念的引进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吴文藻在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下,对我国的社区文化进行了初步定义,并对我国的社区文化体系作了基本归纳,对当时西方社区和中国社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继吴文藻先生之后,我国又涌现了一批社区理论研究者,如吴锦超、费孝通、林耀华等。其中的代表人物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这一核心观点。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社区文化研究的理论架构做出了突出贡献。社区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在社会整合功能上形成价值整合,即被一个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定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追求的,并使社会规范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文化滞后,对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产生反作用。对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社会起整合和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城市社区人文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人文环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其派生物的综合,是人类所处的由思想观念、制度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元素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11]我国城市社区的人文环境是城市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是由社区居民共同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元素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具体表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社会道德以及科学的文化传承等方面。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社区的人文环境建设,特别强调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先进文化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得以延续与传承。因此,在现代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的人文环境也有了明显进步。

(二)城市社区文化观念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这得益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观念的不断更新。大家普遍认识到,社区文化是一个“小社会”的大文化,包括民俗、文艺、科技、教育、体育、环境、精神文明等内容,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认识更为深化;认识到社区文化也是一种产业,其主要形式就是文化服务,如社区公园、活动室、健身场所等各种娱乐服务;认识到社区文化必须“共建共管”,它是社区内所有成员、所有组织和所有企事业单位共同的事情,要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随着人们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因而能更好地按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有序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社区建设同一百多个有社区发展计划的国家一样,从以社区服务为主,发展到以文明小区建设为主,并已进入社区组织体制建设阶段。社区组织体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因而各方面的体制还不太完善,有些甚至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建设经验,强调实践与体制改革并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有序进行。因而,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伴随着社区的发展与进步,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我国的城市社区在提高市民素质、美化居住环境、丰富精神生活、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由于社区文化事业的独特性质,社区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多方合作的秩序体系,但是这种秩序现在尚未完善,对社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障碍。主要表现在:(1)地方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足。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充分重视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面临复杂问题和艰难选择时,并不是每个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够真正重视社区文化问题。由于体制和考核机制上的原因,部分部门或地方领导对社区文化的长期性、动态性、系统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看到社区文化对社区乃至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真正把社区文化看作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尤其是文化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可有可无或锦上添花的事。由于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不能即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社区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另有一些社区管理者认为,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与社区无关,致使社区文化发展缓慢。在一些地方,居民的文化活动由于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发展受到了限制。(2)社区文化的投入体制单一。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推动。社区文化的繁荣需要有一批硬件设施,包括读书阅览的场所、体育健身的场所、文化娱乐的场所、交流沟通的场所。它们是满足文化需求、繁荣社区文化的必要设施,没有这些设施,社区文化就失去了物质载体和基础。但由于政府对社区的文化投入仍然不足,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社区文化建设措施还较多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真正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操办,并能不断勃发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育和健全。由于政府以外其他渠道的投资尚未全面开发,硬件投入的滞后,制约了软件建设的发展,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3)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社区文化的重要基础,即硬件配套设施不能与时俱进,加上现有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比较陈旧,造成了居民群众需求与文化工作手段滞后的矛盾,使得社区文化不能很好地贴近时代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和社会需求,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影响力和渗透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的加剧,造成不少社区居民特别是中青年居民忙于工作、学习、生活,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这是社区文化参与面不够宽的客观因素。居民对社区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成员在自觉提高个人精神文化修养和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上尚处于较低水平,宁愿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参与以棋牌为形式的赌博活动大有人在,主动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社区文化参与面不够宽的主观因素。目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以老年人居多,少儿其次,青年人最为欠缺,这已成为普遍现象。(4)社区文化活动的联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文化、教育、宣传、街道和居委会等部门的支持,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加。当前,社区文化活动缺乏明确的组织管理主体,文化部门、街道和居委会、民政部门、民间组织都参与了社区文化建设,但彼此职责不清、管理交叉,有时又陷入了无人管理的困境。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没有形成制度,领导重视一点,社区干部多争一点,政府就多拨一点。有的地方未制定社区文化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社区文化活动没有持续性和系统性,跟着感觉走。这些都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5)文化事业人力资源还比较匮乏,文化设施设备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价值的提升,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更加侧重于智力和能力方面,即要有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社区文化干部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文艺才能、经营知识、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然而,由于定位、体制的不顺,待遇过低,文化干部人心浮动,造成一部分人才流失,有的改行另谋他职。虽然有的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他们的观念陈旧,很少有进修、培训以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目前,高校很少设立相关专业,造成文化专业干部缺乏可持续的来源。文化干部缺乏人力资源的来源,干部队伍补充不到新鲜血液,使社区文化发展缺乏推动力。在文化干部之外,文艺骨干也是开展文化工作的一个要素,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目前,基层社区文艺骨干总体态势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而后继者却少之又少,由于基层文化工作的收入低、办公条件差,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他们认为基层文化工作没有大的发展空间,另有体制改革等不定因素,使优秀人才与基层文化工作擦肩而过。另外,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工具,但是,社区文化设施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较,还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

二、中西社区文化的比较

(一)西方社区文化的发展特色

对于社区文化和社区福利在整个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重视是近代社区文化产生的标志,它发源于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早期的西方社区文化主要以政府立法的社区的重视和社区组织的发展两个角度为主要关注点。1601年英国的济贫法案使得社区或者是教区成为济贫的主要载体,成为政府社会政策的基础,近代社区文化开始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区或者社区在社会性事务中的责任与功能,这使得社区与社会连接了起来但又相互区别,教区所承担的事务需要一定的组织来执行,这些组织必须是立足本社区或者是由本社区成立。依靠社区组织、教会力量开展救济工作也形成了多元参与的社区文化基本精神,社区的自我力量发育并发挥作用是社区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早期的社区文化发展中已经注意将社区组织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初步具备了社区文化的一些特点,但其发展缺乏整体性的考虑,一般都以一些单项事务的推进作为基本内容,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主义的痕迹。(2)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范围大约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在19世纪末,关于社区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持续获得生命力,这说明社区和社区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同;在社会实践中,社区和社区文化在新的社会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阶段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大发展阶段,尽管有两次世界大战,这种发展的势头也没有被阻止。处在发展中的社会往往倾注了相当的精力在改善社会生活条件和居民生存条件上,物质资料的逐渐丰富使得社区文化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条件推进社区志愿组织和志愿文化的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3)复兴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后,现代西方社会的城市化程度大大提高,传统城镇社区几乎消亡,城市社会成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国家在这个时期对于社会生活的指导和支配作用大大凸显,似乎要取代社区组织而直接面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消亡论一度很有市场,有人认为城市社会具有众多的人口,特点是高密度和高异质性,因此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城市社会的人们之间都是作为高度分化的社会角色相互交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十分肤浅片面,连接他们的纽带是次级关系而不是初级关系。人口密度大使人们之间相互厌烦、麻木不仁甚至冷漠无情,虽然物质距离拉近,但实际上心理距离却远了。高异质性使得人们之间彼此缺乏信任,不会互爱互助。这些对当时社区观察的结果到后来又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城市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消灭社区,社区在新的环境中仍然存在,居住在城市社会中的人,仍然保持着自己活动的小圈子,在圈子内部,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和互助关系,一个圈子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文化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20世纪70年代,一些研究发现了城市人在公开社会交往中的程序化和私人交往中的情感化,发现社区不仅留存下来,而且还是城市人寻求解放的一个渠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福利国家开始改革削减福利,社区和社会组织再次受到重视。由于对高福利导致的福利病和政府扩张问题的不满,希望借助于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来解决社区服务问题的思潮兴起。这种发展战略着眼于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运作,发挥基层民众的积极性,组织民众参与发展项目,社区文化也由此得以复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布莱尔政府推行的“社区重建”计划和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授权区和事项政府”项目成为社区文化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这两个项目都把社区重建、充分发挥社区与社区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为政策的基点,以重建社区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社区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载体齐备,文化活动有成效。社区文化发展需要一些相关的物质设施作为基本载体,这些物质设施的组合本身也就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在美国,社区中的文化设施非常齐备,有公园、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场所等,社区文化是美国社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机构也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设施,在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依托社区文化设施的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如文艺演出、沙龙以及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等社区场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另外,社区教育也是美国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遍及全美各个社区,大部分美国本土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一般学费较低,大多数居民都可以接受。(2)以政府扶持、社区自治、社会组织为行动主体的社区组织体系。发达国家往往建立起一种政府和社区组织合作的社区组织文化,共同致力于社区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在政府如何向社区授权以及确立政府在社区问题上的行动目标和方针方面,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授权区和事业社区”项目很值得探讨。该项目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即再造政府、复兴美国和福泽人民。该项目在政治上通过重新界定联邦和地方社区的关系,激发社区的政治参与,复兴地方社区;在经济上投资,为人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激发社区内部需求,振兴经济;在社会方面,通过帮助人民自助,授人以渔,使得贫困社区、人民和群体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增值的能力,减少依赖心理。克林顿对该项目进行过总结: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1 600万个工作岗位,是28年来失业率最低的时期,是25年来犯罪率最低的时期,是29年中第一次预算平衡并有盈余的时期,是29年中人民享有福利百分比最低的时期,是32年来通货膨胀率最低的时期,是历史上家庭所有制身份最高的时期,是几百万人利用家庭许可法,获得养老金,通过奖学金使得大学对所有美国人打开了大门,并且是用35年来最小的联邦政府做了所有这一切[12]。应该说,美国政府的大部分社区事务都是交由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来具体承担的。美国非政府组织起源于社区的发展,基本宗旨就是满足居民需求,目前,活跃在大小社区的非政府组织几乎覆盖所有社区,服务领域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和社区卫生等方面。这些社会组织深入参与社区事务,对于基层社区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是强调共性的文化,是娱乐消遣、修身养性的文化,而充分显示个性的政治参与较少。这种文化的长处是整体性强、艺术性高,而缺陷是进取性弱、实效性低、民主性少、社会关心不够。中国传统文化有封闭性、保守性的倾向,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容易达到最佳精神状态。西方文化则是强调个性的文化,鼓励参与政治,学习科学,积极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文化的长处是竞争性强、实效性高、自由性多,其缺陷是整合性弱、关怀度低,强调利益交换,个人主义倾向较重,容易走向极端。

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反映在社区文化中,就表现为西方人注重社区参与,注重社区发展与自身的关系;而中国的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则比较弱,不能积极主动表达自己对社区事务的意见和建议,“搭便车”的心理较重,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培育和发展。

由上可以看出,中西社区文化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差异,表现为:(1)政府文化体制的差异。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体制来说,中国当前在机构设置和文化政策方面有很多不同内容。例如:美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没有文化部(局)、宣传部、体育总局等机构,政府制定管理法规和政策,由法律部门负责文化市场的管理,政府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繁杂的事务拖累;法国的各级政府有文化机构,但它们的主要精力和财力是用于文化出版物审查、文化活动的协调、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信息的交流、文物的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等方面,社区文化则主要靠社区居民自己来组织。而在中国,各级政府都设有文化机构,这对于文化的导向和文化市场的管理非常重要,也有利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过多,又会造成过大的事务和经济负担,不利于群众自发的文化氛围形成。又比如,在美国,政府有不少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如鼓励企业赞助文化事业,赞助数额可以冲抵税额;政府对各种非营利的文化组织都实行免税;鼓励发展各种文化俱乐部,在注册和活动等方面提供积极服务;鼓励家庭发展手工艺制作,生产具有价值的商品,为社区创造税收;积极开发文化娱乐设施等。(2)社区文化设施、文化组织以及文化消费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物质上比较富裕,对文化设施的投入也比较大,社区居民可以使用的设施场地很多,质量也比较好。比如,巴黎有博物馆134个,市属图书馆64个,剧院141个。北京与巴黎相比,除博物馆数量接近外,其余两项文化设施的数量差距很大,更不用说中国的其他城市了。又比如,西方国家的俱乐部体制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基本不介入。中国城市社区文化组织也不少,但还很不正规,组织比较松散,水平不高,高水平的文化活动过于依赖政府,造成政府精力的分散和经济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组织的登记制度比较严格、复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组织的发展。另外,发达国家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比较高,文化消费基本都是个人行为,独立性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比较大;而中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集体文化消费正在逐步减少,个人文化消费稳步增加,但总体而言,文化消费占个人总支出的比重仍比较小。

中国社区文化还远未成熟,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却面临井喷式的增长局面,可能需要我们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年时间内就要走过西方国家社区文化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透彻把握中国社区的实践特色,探索出最适合社区秩序要求的文化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