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地位与阶层意识的定量研究

社会地位与阶层意识的定量研究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批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发表了许多论著。三是以一些新社会阶层为对象的经济调查统计数据方面的报告和初步分析较多。四是对新社会阶层研究更多体现在社会阶层问题的研究中。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对于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析。

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溯本寻源,必须参考借鉴。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批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发表了许多论著。但是,现有的直接指向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有关新社会阶层、公民政治参与和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一)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社会阶层逐渐出现并成长起来,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新社会阶层系统研究的专著不多,仅有数量有限的几本,包括:宋林飞所著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和《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李拓所著的《和谐的音符——中国新兴社会阶层调查与分析》,孙信、姜立马东升所著的《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郭红梅所著的《新兴社会阶层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等。二是关于新社会阶层中的私营企业主研究。近年来,关于私营企业主的研究陆续多了起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企业家的经营行为、经济利益及经营业绩。把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也比较多,譬如:秦海霞所著的《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张厚义所著的《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樊爱霞所著的《涌动的活力——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探析》,赵德江所著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李路路所著的《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企业发展研究》,尉建文所著的《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张宗和所著的《中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研究》,张志勇所著的《有产者启示录》等。三是以一些新社会阶层为对象的经济调查统计数据方面的报告和初步分析较多。比如: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组织调研撰写的《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联合编辑的《中国私营经济统计年鉴》,刘迎秋所著的《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研究》,成思危所著《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10》,黄孟复所著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厉以宁所著的《厉以宁论民营经济》等。四是对新社会阶层研究更多体现在社会阶层问题的研究中。当前国内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界,主要代表作有: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和《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李强所著的《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层十讲》,李培林所著的《中国社会分层》,杨国斌所著的《社会阶层论》,阎志民所著的《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孙立平所著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李春玲所著的《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卢汉龙、杨雄合著的《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等。政治学界也有关于社会阶层研究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朱光磊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007年版)》,桑玉成所著的《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孙永芬所著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顾杰善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析》,杨继绳的《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张伟所著的《冲突与变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和广州行政学院课题组编著的《广州社会阶层变化及其政治影响》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对于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析。

国外学术界有关新社会阶层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美国的默里·雅诺维奇和韦斯利·费希尔合著的《苏联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变动》,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所著的《经济与社会》和托马斯·海贝勒所著的《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英国的罗丝玛丽·克朗普顿所著的《阶级与分层》,日本的今田高俊所著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和三浦展所著的《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等

(二)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

国外关于政治参与问题的专门研究和探讨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发展理论勃兴之时,主要是为了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的,有不少重要理论成果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美国的塞缪尔·P·亨廷顿所著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廷顿和琼·M·纳尔逊合著的《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罗伯特·达尔所著的《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和《论民主》,科恩所著的《论民主》卡罗尔·佩特曼所著的《参与和民主理论》等;德国的哈贝马斯所著的《哈贝马斯精粹》,托马斯·海贝勒和君特·舒耕德合著的《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日本的蒲岛郁夫所著的《政治参与》;英国的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所著的《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和《不幸的观念》,盖伦特·派瑞等所著的《英国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制度》等等。其中亨廷顿对政治参与的分析在政治学界影响很大,很多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都借鉴了他的理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的理论奠基之作,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年至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同行各家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性之大,可见一斑。亨廷顿首先把发展中国家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提出政治现代化的最关键的三个内容:“第一,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种族的等五花八门的政治权威。第二,政治现代化包括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创制专业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集团参政的程度。”[15]亨廷顿所主张的这种人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传统社会所不能比拟的,有其新的政治内容和新的参与方式。达尔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提出“多头政体”这一概念,并把“多头政体”建立的条件和公众政治参与的扩大相联系,达尔认为在“多头政体”中,政府不断地对公民的选择作出响应,公民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公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充分机会:“1)明确阐述他们的选择;2)通过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向其他公民和政府表明他们的选择;3)使他们的选择在政府行为中受到同等的重视。”[16]达尔的“多头政体”其特点依然是强调体制内民主构建、民主参与、民主的制度化,坚信现有民主体制的有效性。达尔指出“民主有五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有效地参与,参与首当其冲,同时其他几个标准也是围绕公民政治参与展开。”[17]哈贝马斯强调构建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他认为“只有政治参与权利才能作为公民反思、自我关联的法律地位的基础。消极的自由权利和社会分享权利相反则是可以按家长主义方式授予的。”[18]蒲岛郁夫在《政治参与》一书中论述了政治参与在民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日本政治参与的历史和现状,对未来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理论展望。他认为政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公民政治参与不断发展的历史。除了以上几位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影响较大外,还有很多西方著名学者对政治参与有过论述,比如戴维·赫尔德认为“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副其实的民主。”[19]综上,国外学术界对政治参与的研究较为系统,在研究中提出的诸如政治合法性与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网络民主与政治参与、政治参与限度等问题值得国内研究者重视和关注,但是其内在的实质和标准却和西方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史内涵紧密相关,在参考借鉴时必须注意取舍。

国内学术界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一批现代西方政治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政治参与的研究才逐渐在中国兴起,世纪之交始成热点。代表著作有:陈士玉所著的《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陶东明、陈明明所著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魏星河所著的《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邱永文所著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方江山所著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李文所著的《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台湾学者郭秋永所著的《政治参与》,赵莉所著的《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张喜红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文体研究》,石路所著的《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吴利平所著的《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麻宝斌所著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政治参与》,师凤莲所著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李国强所著的《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秦馨所著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徐锋所著的《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李金河和徐锋合著的《当代中国公众政治参与和决策科学化》,赵刚印所著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一项对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刘元文所著的《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房宁主编的《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1)等。除了学术专著外,还有大量研究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学术论文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以“政治参与”作为关键词的文章从1979年至今共有8610篇。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主要围绕政治参与的含义、特征、形式、类型、功能、影响因素和如何推进我国的政治参与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多学科涉入、研究方法多样而且有逐步细化、深化的趋势,但是,系统研究、相关理论研究尚待继续加强,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不同政治参与主体和政治参与的功能研究上,而对政治参与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环境、政治参与的方式、途径、动力和作用的关系问题则明显不足。

(三)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度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明显提高。近些年来,对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由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得对其的系统研究还非常匮乏。从目前掌握的尚不全面的研究资料看,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专著现今只有两本:2007年宋林飞主编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和2010年王浩斌所著的《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但是,对于新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群体——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代表性的专著有:敖带芽所著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赵丽江所著的《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于明、苗加清等所著的《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王晓燕所著的《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董明所著的《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等。截至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中,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的博士论文只有一篇,即中共中央党校管前程的博士论文《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的硕士论文只有十篇:山东师范大学李琳琳的《当代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复旦大学邵晔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分析——以常州民营企业家为例》,武汉理工大学陈志宇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执政党面临的新课题》,新疆师范大学曹方伟的《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山西大学王珏的《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郑州大学王运良的《新兴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析》,西北民族大学武清花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渠道研究》,东北财经大学蒋太琦的《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张苏平的《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西北大学程程的《我国新社会阶层白领女性政治参与途径的研究》。

此外,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学术界围绕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中,主要有:郑曙村、郭永奎的《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导》,王浩斌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和《试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叶国平的《完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房尚文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和中国政治现代化》,李锡明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执政党的发展》,杨雪燕的《发挥参政党功能优势,引导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姜胜洪的《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道贵的《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李炯标的《合作主义视野下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效应浅析》,张清雅、易夏玲的《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的几个问题》,周宇豪的《中国新社会阶层和精英的产生及其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岳世平的《略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王邦佐、谢岳的《新社会阶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高勇泽的《新社会阶层研究:基于协商民主发展的视角》,胡鸣铎、牟永福的《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王刚的《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肖红的《浅析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尹娜的《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分析》李锋的《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的思考》,张文艳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探究》,李琳的《论新社会阶层与市民社会的共生结构与互动逻辑》,刘月平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任世红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价值、特点及引导》,陈雯、何雨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基于江苏的调查数据》等。

综上文献资料表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解析了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依据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之一,而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公民”的角色不容置疑,因此,其政治参与的合法性也是理所应当的。二是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效应的评价。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及影响作用,目前社会各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来自民间的声音大多都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抱有否定心理,担心出现“富人政治”和“权贵政治”。学术界和政界的看法则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者持基本肯定的态度;有的学者持基本否定的态度;更多的学者持慎重的态度,一方面承认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认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三是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学术界普遍主张加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理论的研究,从政策、法律和制度等方面规范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现象。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学术界直接指向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新社会阶层自身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分析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参政特点、政治需求、存在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等。目前学术界对新社会阶层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基本上是清楚的,并不存在较大分歧。同时,现有文献资料普遍认为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避免不了逐利的特性。二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譬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来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不断有人围绕着新社会阶层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三是从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比较典型的是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和统一战线的关系。新社会阶层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而且在政治参与选择上具有多元性,对我国统战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应,学术界主要深入探讨了新社会阶层对统战工作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四是从案例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分析近年来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个案,注重研究典型案例,通过走访调查的途径进行具体研究。总之,当前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偏重进行现象评述,很少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在实证上比较丰富,理论上的创新不多,而且这些研究比较分散、不够系统,还没有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足够的关注,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导致现有研究成果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同时也为本文的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