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移民美国的各社会阶层地位现状

移民美国的各社会阶层地位现状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国以来,美国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印第安人的虐杀、对非洲黑人的奴役是其无法回避的历史。区域隔离格局的持续性表明各种族间社会阶层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受到种族歧视的强化。与此同时,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教育程度的部分的差距是由社会阶层因素造成的。从这之后,参与选举的非裔美国人开始增加,但是相对于白人来说,这一比例仍然低得可怜。
移民美国的各社会阶层地位现状_美国移民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基于冲突论视角

现代社会大多是由那些同质性的人通过征战、取代、再搬迁或移民的方式重构的某一地理政治的联合体,与此同时其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分化的格局。如统治与被统治、居住区域与社会阶级的隔离,特权阶级获得地位和回报、弱势阶层被排除在外,种族、区域、身份背景成为任命政府官员的重要标准,特别是那些特权等级持有政治和经济大权,并将拥有这些大权所获得的回报分给内部成员。那些下层的无特权阶级被严格限制在低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低政治权力的范围内,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建国以来,美国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印第安人的虐杀、对非洲黑人的奴役是其无法回避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民权法案后,联邦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公民权法律,制定了肯定行动计划,完善了平等就业机会,美国历史上公共政策首次禁止歧视外貌、信仰和行为上与盎格鲁标准不一致的美国人。[47]人们欢呼雀跃,他们相信自此以后,少数移民群体尤其是黑人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会有明显的改善,有的甚至认为少数群体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已经逐渐趋于消失。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1.非裔的社会地位演变

非裔美国人在20世纪前经历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自由,由南方奴隶主掌握着对他们的生杀大权。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制化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非裔的隔离程度。

(1)居住模式。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迁移,大部分的非裔仍然居住于美国南部,仍是受隔离程度最严重的群体。20世纪60年代后,虽然种族隔离得以消除,但是取消区域隔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黑人与白人仍然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即使对相同收入的黑人和白人来说,居住隔离也很常见的。黑人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而白人则分散居住于郊区。虽然现在美国呼吁加速区域融合的进程,但是这种所谓的区域融合多数出现在小城市和那些很少有黑人居住的地方。例如黑人更容易从中心城市搬迁到郊区中的新的隔离区域,而不是白人社区。区域隔离格局的持续性表明各种族间社会阶层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受到种族歧视的强化。

(2)社会阶层位序。内战前非裔之中就出现了中产阶级,其工作和生意对象主要面向黑人社区,当然这些中产阶级的数量和拥有的财富都有限,远远落后于白人中产阶级。例如非裔白领的平均工资只占白领白人工资的70%,在股票、存款等方面更加能够看出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经济上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歧视的存在以及其父辈在收入、财政和经济机会的差距。白人家庭有机会和条件给自己的后代储备更多的资源、财富、财产,他们更有能力资助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接管企业以及继承遗产;相比较下,黑人白领的经济位置较为边缘化,他们无法避开种族特性带来的不利处境。从某种程度看,种族身份成为阻碍他们获得成功机会的绊脚石。当然在黑人中间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一部分是居住于城市的穷人,另一部分则是富豪、名人,如经济大鳄、政客、体坛明星、电影明星,等等。但是后者一旦有钱就会立即摆脱他们之前所生活的社区,带走他们的资产和相关技能。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加剧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那些生活在贫民窟的穷人也就更加无法摆脱穷苦的命运。

(3)学校一体化进程放缓。1954年的布朗案对取消教育领域的种族隔离有着重要意义,当时绝大多数非裔美国人生活在那些学校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区域。相对于白人儿童学校来说,这些学校存在着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制短、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而目前,仍有70%的非洲儿童进入的是那种黑人占绝大多数的学校,他们中的1/3进入的是那种少数族裔学生比例达到90%~100%的学校。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政府对学校一体化进程所施加的压力也是不断变化的。一项研究表明,学校隔离的现象有反弹的趋势。例如1980年中期南部几个州的种族融合趋势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大概有44%的黑人学生可以进入白人占绝大多数的学校,但是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3%。[48]尤其对那些大都市来说,绝大部分黑人居住在被白人郊区所环绕的内部城市,他们学校一体化进程的压力更大,隔离较其他地区更加明显。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美国学校将重新出现相当程度的隔离。这个趋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研究显示,学校一体化程度与学生成就的高低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与此同时,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教育程度的部分的差距是由社会阶层因素造成的。例如,假如非裔学生成绩低,年龄偏大,来自单亲家庭或居住于城市中心的话,他们更容易在高中辍学。

(4)政治权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裔的政治权力逐渐增加。逃离南方农村运动,使得他们更加趋于集中居住于同一区域,这就使得登记参加选举就变得容易。如第一个美国议会的非裔代表选举时间是1928年,到了1954年,议会代表只有3个黑人成员,到了1999年政府各个层次的黑人代表数量从0达到了9000人。1989年在弗吉尼亚,道格拉斯·维尔德(Douglas Wilder)成为第一个黑人州长,2001年,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将军被任命为国务卿。这些成绩部分归功于黑人地理位置的集中性,这保证了他们可以选举出一部分自己的代表。目前,美国多数大城市,包括拉斯维加斯、芝加哥、亚特兰大、纽约和华盛顿特区都有过非裔美国人市长。除了逃离南方农村运动之外,还可以从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解释对南方黑人的奴役与控制程度。在1962年,密西西比州只有5%的非裔美国人有资格参加选举;在亚拉巴马州这一比例才达到13%。1965年的枟选举权法案枠(Thevoting Rights Act)开始规定,禁止利用税收、识字能力测试和肤色等方式控制黑人参与政治。从这之后,参与选举的非裔美国人开始增加,但是相对于白人来说,这一比例仍然低得可怜。如从1972年到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有资格参与选举的白人比例在60%~65%之间,而黑人的比例只徘徊在48%~56%的范围内,[49]从1996年到2008年白人的选举比例有所提升,达到60.7%~67.2%,黑人的比例在53.0%~64.7%之间。[50]尽管黑人参加选举比例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其选票可以保证获取某些政党的位置,并就某些社会事务发声,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政治权利依然非常有限。因为他们选举的代表自身利益的市长或者某个政治家无论地位有最高、权力有多大,当地社会环境仍然是相关机构之间长期互相博弈的结果,而不是政治领导者个人倾向或政党集团的短期利益所能够决定的。

(5)工作与收入。就业市场与种族平等的一致性在收入方面已经得到了体现。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状况在废除种族隔离后的确有所好转,但真正平等的实现并非那么简单。因为白人男性更容易从事高层次工作,而非裔男性则更多地就业于服务性行业,被称为低技能劳动者。白人和非裔男性从事农业的都不多,但这只是反映了社会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持续发展,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发展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非裔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一方面原因是黑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另一方面则因为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作本来就很少,非裔往往成为“最后一个被雇佣,第一个被解雇”的对象。而且非裔在某类工作中的集中程度太高,不利于适应经济的迅速变革,当然在个人和机构中持续存在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是他们失业并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种族间收入差距反映的是教育和职业类型的不同。例如1947黑人平均家庭收入只是白人家庭收入的51%,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比例上升至60%,到了21世纪,这一比例也只是64%左右而已。[51]

(6)社会融合程度。种族之间在越来越多的公共领域(工作场所或学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机会,或许这种密切联系将逐渐打破种族之间的界限。例如在黑人中认为自己有白人“好朋友”的比例从1975年的21%上升到1994年的78%;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白人身上,他们与黑人成为“好朋友”的比例从1975年的9%上升至1995年的73%。[52]当然这一数字来自于公众意见调查,受访者可能会扩大自己跨种族交往的朋友数量。但是无论如何,这至少显示出种族之间融合程度提高的一种趋势;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社会结构多元化,制度上和组织结构上的隔离使得这种种族间融合的程度受到限制。虽然跨种族通婚的数量也有所提高,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1970年白-黑之间通婚的夫妇大概有6.5万对(其中包括那些有拉丁血统的人),到了2000年数量增加到36.3万对,[53]但是这在全部婚姻中所占的比例很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后半叶,黑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种族间的成就水平和发展机遇仍未达到平等。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理解,即与过去相比,他们的生活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不一样,因为大批非裔从乡下的农民变为城市的穷人,他们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作为被奴役的少数种族群体,他们的贫困和无权状态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持续得更久。由于种族隔离,他们在早期工业化时期受到排斥,在后工业化时期又被排斥在好工作之外。1960年后,种族平等化进程逐渐放缓,黑人在各个领域仍然受尽迫害。在非裔聚集区,犯罪、毒品、暴力、不完善的医疗护理等等因素加剧了这些问题。公众缺乏对黑人的支持和同情,传统的不公平逐渐被现代化的种族歧视所取代。公众认为,非裔应该为自己的悲惨处境负责,也就是说让他们从自身找原因。尽管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黑人在其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也是很明显的。相对于以前,非裔变得富裕了,也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力,有的人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即使如此,平均收入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零星的成功掩盖了后工业社会非裔所要面临的更多问题。贫困、失业、辍学、居住隔离、种族歧视、不公平待遇等等对成千上万的黑人来说人仍然是难以避免的。

2.拉美裔的社会地位演变

拉美裔美国人往往也被称为西班牙语裔,指的是一个使用同种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性的族群,但是他们一般没有统一的社会认同感,大多数都按照国籍进行进一步区分,其中包括墨西哥裔、波多黎各裔、古巴裔、加勒比裔,等等。

美国历史上拉美裔经受的不公平待遇始于19世纪墨西哥裔少数群体的遭遇。自从墨西哥人被征服后,他们就被冠上低级、懒惰、不负责任、智商低、危险的罪犯等标签。这种偏见、种族歧视以及由盎格鲁人带到西南部的种族意识,使得对奇卡诺(Chicanos,对墨西哥人一种蔑称)的殖民合法化。这种偏见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波多黎各人到达后也受到同样的不公正待遇。尽管偏见表现类型各异,但是机构与个人排斥拉美裔群体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虽然这种排斥不像对非裔劳动力那样是严格、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奴役与隔离,但是也不像对欧洲移民群体和他们子女的排斥消失得那么快。由于他们最初身份主要是乡村劳动力,墨西哥裔比其他拉美裔少数族裔更容易成为制度性歧视的受害者。

(1)文化适应。拉美裔在文化适应上极其缓慢,但他们经常被认为能够很好地学习英语和适应盎格鲁文化。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对拉美裔的某种假设,即他们会顺从欧洲移民及其子女的同化模式。然而尽管白种人经过三到四代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文化适应,一些拉美裔经过几十年熏陶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仍然是难以“熔化”的。复杂的种族因素减缓了很多拉美裔同化的进程,尤其是对那些肤色较黑的波多黎各人来说。外表跟盎格鲁人相差越大的人越会强调他们的西班牙血统,而不愿意被人归类为黑非裔、美洲土著及其他受到严重种族歧视的弱势群体。加勒比移民如海地和西印度人也同样如此,他们反感经常被看做黑人。过往种族分子对种族特性的宣扬促使更多的拉美裔不断强调自己的种族特性,并因此放缓了对盎格鲁文化的认同步伐,以避免在种族特性方面将自己置于劣势地位。

(2)教育水平。近几年来拉美裔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低于美国的标准线。在高中阶段,古巴裔群体跟非拉美裔白人水平大致相当,教育水平最低的应该是墨西哥裔;虽然古巴裔在大学阶段的受教育人口比例跟非拉美裔大致相当,但是其他的拉美裔群体却明显低了很多;波多黎各裔受大学段教育的比例跟非裔相当。由于学历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足够的教育水平,要实现向上流动是很困难的。

(3)政治权力。拉美裔可获得的政治权力也呈逐渐增加的态势。尽管人口比例超过14%,拉美裔总共只占有4%的众议院的席位。在地方和州水平上,政府机构任命的拉美裔人数增长了近70%,从1985年的3147人增至1994年的5549人。他们达到选举年龄的人数翻了一番还多,其比例超过10%。但是由于注册率和实际参加度都很低,拉美裔尚未形成了一个恰当的政治结构体系。例如,在1980年到2000年的总统选举期间,拉美裔真正参与选举的人数低于30%,只占白人参与选举者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拉美裔中年轻人比例较大,其参与选举的意愿不强烈。但是进入21世纪后,拉美裔的政治力量开始显现出来。例如布什总统就依靠拉美裔社团的支持,在2000年的大选中,布什吸引了拉美裔38%的支持率,而非裔只达9%。[54]奥巴马在执政期间,也采取各种措施,如对枟梦想法案枠大力支持等,竭力吸引各种族移民尤其是拉美裔移民的关注,为今后的连任打基础。随着拉美裔人口出生率的急速增长,他们将在今后政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当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达到选举年龄后,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团体。

(4)工作与收入。那些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的拉美裔群体生活状况仅仅能用“还可以”来形容,其中有人获得了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有的获得了不错的职位,并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一定资产,但是对其他许多人来说,其生活前景并不乐观。像非裔及其他有色人种一样,他们也面临着成为穷困的、无权的、经济边缘化的城市底层阶级的危险。其中,墨西哥裔和波多黎各裔从事最高级别工作的人很少,而从事无技能工作的人又太多;波多黎各人更多从事服务业;古巴裔跟前两者有点相似,他们从事最高级别工作的人相对来说多一些,从事次级职业的人也不少。除此之外,失业、收入低以及贫穷等问题依然是大部分拉美裔的大问题。拉美裔的失业率是非拉美裔白人的两倍,他们的贫困率跟非裔大体相当。古巴裔美国人家庭收入是最低的,波多黎各裔家庭收入最高。通过对家庭总收入的对比发现,拉美裔与白人的收入差距达20%,而白人拥有的累积财富量是拉美裔的2~3倍。[55]从墨西哥裔与波多黎各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长时间的种族歧视、排外以及低层次的人力资本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严格的控制。歧视与安全性的缺乏再加上许多工作季节性的变动使得两个群体的失业率很高。古巴裔由于飞地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他们在特定区域所拥有的较高社会特权,他们的财富程度、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较高。

(5)结构融合。总的来看,拉美裔与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高于非裔美国人,而这更多是有钱人之间的互动;他们之间的通婚率也高于非裔,例如,非裔和白人的联姻占所有婚姻的比例低于1%,拉美裔与白人的婚姻可占到总数的3.5%。[56]而且,从融合度看,墨西哥裔美国人继续集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低收入部分,成为主流群体经济中廉价的劳动力来源;那些刚到达美国的波多黎各人也几乎从事相同的职业,具有相似的经历。但是融合进程中的结构性差异又十分显著。尽管拉美裔尝试从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挣脱出来,实现向上流动,其中有的人确实已经获得成功,但大部分人仍然跟其他少数有色人种一样面临很多问题。以古巴裔为例,虽然他们更加富有但也仍然遭受着种族隔离。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与美国社会对廉价劳动力的态度、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城市底层阶级的危险、竞争与不公平之间的关系以及种族特性将继续成为区分各个群体社会等级的标准。

3.亚裔的社会地位演变

亚裔进入美国社会后同样经历了歧视与排斥,他们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被殖民的辛酸又有飞地社区的成功,他们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1)居住区域。亚裔集中居住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具有高度城市化特征,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居住隔离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一般居住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沿海大城市以及芝加哥、亚特兰大、迈阿密、休斯敦和丹佛地区。但是相对来说,他们的集中程度没有非裔和波多黎各裔那么强,但是高于古巴裔和非拉美裔白人。当然也有很多亚裔移民逐渐离开他们传统的社区和移民飞地,搬到靠近大城市的郊区生活。这些大城市包括洛杉矶、纽约及其他一些大城市,不过他们也仍然是高度集中地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

(2)教育程度。亚裔的受教育模式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的有很大区别,他们将教育看做是适应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标准。事实上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确很高,这也是他们之所以会被称为“模范族裔”的一个原因。不过1990年的研究发现,日本裔、韩国裔、菲律宾裔、印度裔等美国男性移民高中毕业率高于国民基本线,而华裔和越南裔的高中毕业率却在基准线以下;同样的,亚裔中的六个群体中有五个拥有较高的大学毕业率,但是作为难民身份进入美国的越南裔,他们的状态与非裔有点类似。[57]由此可见,对“模范族裔”的标签应该打个问号。如果将成功和不成功的个例进行一下平均,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成绩有所夸大。的确有一部分新来的移民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技能专业水平,但是另一些人却正好相反。

(3)工作与收入。如果将亚裔看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他们的职业和收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仍然是成功的。在2010年,亚裔在最高级别职业中工作的人数都远远超过其他各族裔,[58]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尤其是华裔、日裔和印度裔具有较高的学历,更易于成为高水平劳动者。当然与这部分人相比较的话,从事低层次工作的亚裔人数更多,也就说有还大部分的亚裔从事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作。亚裔之间的两极分化更为严重。例如,很多越南裔和其他东南亚裔群体多数从事无技能或低技能水平的工作。从收入看,亚太裔在高层次部门的工资水平甚至高于非拉美裔白人。但是与职业分布类似,亚裔中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华裔和日本裔工人平均收入高于国民基本线,但是其他群体,包括东南亚的平均收入水平却很低。但是对这种高工资也需要区别看待,是因为亚裔大都居住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区域,虽然收入高但是物价指数也不低。就贫困率来看,2000年的报告显示,亚裔家庭生活贫困的比例大概是非裔的一半,但却是非拉美裔白人的两倍。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即使其工作与学历水平与白人相同,亚裔获得低回报率的可能性更大。这说明反亚裔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根据1997年的研究,拥有大学学历的白人年收入会增加1.9万美元,而为亚裔带来的只有1.87万美元。[59]

(4)政治权力。亚裔为自己团体寻求权益的能力受到各方面限制,其中包括总体人数少、制度性歧视以及同其他有色人种一样所遭遇的种族主义活动。亚裔之所以被称“安静”的种族,跟这方面也有很大关系。事实上,亚裔开始政治活动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其中包括在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较高的国外生移民比例限制了他们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而且这一群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比例较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居住权,再加上他们所具备的集中居住优势,相信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数和信心会逐年提高。亚裔在夏威夷政治方面的优势已经有很多年,现在他们也逐渐参与西海岸的政治活动。例如1996年华盛顿州选举骆家辉为州长,这是华裔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他在2000年又再次当选为该州州长;除此之外,其他华裔如赵小兰进入美国新一届政府内阁等等,说明亚裔参与政治的意识、能力逐渐增强。

(5)社会融合。亚裔在跨种族交友和通婚方面的比例相当高。在20世纪80年代,亚裔的跨种族通婚率高于其他少数种族群体,非裔的比例为2%,拉美裔的比例为13%,而亚裔的比例介于15%~34%之间,那些本地生的亚裔更愿意同本种族外的群体结婚。但是近几年来,这种跨种族通婚的趋势有所下降。[60]

对亚裔取得成功的原因,学者们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从文化角度进行解释,认为亚裔延续了其原有的文化传统,如对长者与权威的尊敬、工作刻苦、任劳任怨、服从性以及坚强的毅力,等等,这与基督教中产阶级的文化体系非常符合,这些文化特性帮助亚裔获得了认可与发展机会。另一种从社会结构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性角度强调交往方式、合作模式、飞地经济发展、群体归属感、劳动力市场位置以及制度性歧视等方面对亚裔的影响。在这里主要采取后一种方式进行了分析。这两种方式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亚裔成功的原因,当然亚裔的所谓“成功”也只是从一定角度对族群做整体的把握,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亚裔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居于在贫民窟,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可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