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各阶层的感受与诉求

社会各阶层的感受与诉求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至2009年1月中旬,甘肃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18万余人,占全省输转总量426万人的近5%。正是各级政府的重视,甘肃省农民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2009年甘肃省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6.8万人,总计16.8万。
社会各阶层的感受与诉求_2009~2010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二、保民生:社会各阶层的感受与诉求

保民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项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对食品药品安全开展专项整治;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前三年的基础上,确定了为民办实事12类27项具体举措。一是建设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二是新增3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三是农村公路建设。包括通乡油路2800公里,地震重灾县区行政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2200公里,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500公里。四是建设40万户抗震安居房。包括灾后重建农民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矿山塌陷区危旧房改造、生态移民建房。五是通过发放廉租住房补贴和新建150万平方米以上廉租住房,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问题。六是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七是对全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新招学生实行减免部分学费。八是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以奖代补。九是建设5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是提高城市、农村低保和五保户供养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十一是扶持大学生就业。包括安排纯农牧户中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招考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考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十二是补助街道办事处、社区经费。

(一)对保民生举措的总体评价

调研组在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舆情调研时,以“民生七件事”为内容让被访者对“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成效做出评价。调查结果显示:

医疗卫生方面,对降低医疗成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群众负担、解决就医贵的问题,有87.33%的被访者表示满意;就业方面,对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技能培训、解决就业的问题,有近80%表示满意;教育方面,对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入学难、入好学校更难的问题,76.67%满意;住房方面,对建设民生工程、降低房价、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居住环境,64.67%满意;物价方面,对维持物价基本稳定、依法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问题,60%比较满意或基本满意;收入方面,对增加企业职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收入问题,42%基本满意;社会保障方面,对健全社会保障、解决特困群众生活、改善生活质量问题,40%基本满意。可见,在收入方面和社会保障方面,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不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生之一:返乡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民生的首要任务。甘肃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往届与应届毕业大学生。

据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至2009年1月中旬,甘肃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18万余人,占全省输转总量426万人的近5%。为应对金融危机,各级政府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他们的感受与评价如何?舆情调研组在庆阳市镇原县、兰州市和武威市凉州区三地进行150份问卷访谈和入户调查。

1.返乡农民工:就业要技术!

造成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用工减少;一是因为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增收的途径增多,想回到家乡就业创业。其中前者占33.2%,后者占27.3%。但无论在当地就业还是继续外出打工,他们都需要技术培训。一技之长是立身之本。83.9%的被访者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是就业的最大优势。44%的被访者返乡前职业是技术工种,仍希望提高技术,增强就业竞争力;非技术工种者占56%,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技术差!”希望政府给予切实有效的技术培训。尽管他们当中大多接受过政府的培训,但认为“所谓免费培训过于简单,形式主义占主导,不系统,没耐心……”。

调查中,我们看到各级政府针对返乡农民工增多的情况,积极开展“四个调整”的具体工作(详见本书专题报告《金融危机下甘肃返乡农民工对就业创业问题的看法》)。正是各级政府的重视,甘肃省农民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2009年1-9月,全省共输转富余劳动力456.6万人次,完成年计划450万人次的101.5%,比去年同期增长8.1%。

2.返乡农民工:创业要资金和政策!

在返乡农民工中,有60.0%的被访者有在本地创业的意向,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大多有超过十年的外出务工经验,其中具有一定技能者创业意愿更强。长期在外打工,超强的劳动、较低的待遇以及企业不规范用工所带来的种种磨难,使他们在心中滋生出要主宰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

但是,54.7%的被访者认为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访谈中,一些被访者告诉我们,选择项目并不难,主要是缺资金。尤其在创业的启动阶段,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举步维艰。

在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他们的主要愿望是:希望政府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能尽快发放,简化办事程序。希望政府提供技术、资金、场地的税收减免。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创业信息,简化繁琐的审核手续,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担保贷款额度,设立监管机构,做到农民工返乡贷款的专项使用。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为创业农民工提供专业人才上门的服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政策未能落实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不够灵活。如对养殖业的政府补贴,农民并没有拿到。规定对养殖业的建筑面积补助只有在建成后才能兑现,而农民的困难往往在创业初期,政策与需求之间错位。

金融危机造成了返乡农民工就业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强烈需求,激发了他们创业热情和对扶持政策的渴望,如何将已经出台的政策灵活有效地落到实处,更需要政府部门一线工作者创造性的劳动。

3.大学生择业观念、政策认知与需求。

2009年甘肃省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6.8万人,总计16.8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受到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舆情调研组对省内部分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200份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如下变化。

更加重视经济收入和工作的稳定性。68.88%的被访者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择业观念与2007年相比,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的择业首选考虑因素由71.00%下降到43.88%;“经济收入”由14.00%上升到27.04%;“工作的稳定性”由8.50%升至11.22%。

薪金期望降低。被访者中研究生由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3057元降低到目前2639元,被调查的196名大学生对毕业后平均月薪的期望值为2174元。

择业单位类型务实。35.20%的被访者要去“国有企业”(由2007年位居第三的17.50%上升到第一位),23.98%去“政府部门”(2007年25.50%,略有下降),20.41%去“外资企业”(由27.00%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10.71%到“事业单位”(较14.00%下降3.29%),只有6.12%选择“民营企业”(比6.50%略有下降)。63.59%的被访者“愿意”去西部或基层就业,比2007年的59.00%上升4.59%。

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最受大学生关注的是鼓励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29.08%),其次是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25.00%),其它依次是鼓励参与科研项目(22.96%),大学生入伍服兵役(12.24%)和困难家庭就业援助(8.16%),对以上政策“都不感兴趣”的只占2.56%。

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中,24.49%的被访者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17.86%和17.35%分别关注“三支一扶”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对“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感兴趣的占12.34%,8.16%关注“乡镇卫生院工作”,6.63%关注“大学生进村、进社区”,对上述基层服务项目均不关注的占13.27%。此外,78.57%的被访者支持大学生服兵役。

4.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困难。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希望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有效化解当前就业难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又进行了深入完善和调整。这些政策包括:5万元以下的小额担保贷款和部分贴息支持、免收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培训补贴和免费创业指导服务等。

调查显示:4.08%被访者表示“毕业后一定去创业”,49.49%表示“条件具备时会创业”,表现出较高的创业热情。但是却面临诸多的困难,有半数以上被访者(50.51%)认为是“资金缺乏”,28.06%认为是“知识和经验积累不足”,11.22%认为是“技术和管理缺乏”,8.67%的大学生认为“政策支持不够”,另有1.54%选择“其他”。可见,原始创业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

5.就业与创业需求。

在开放问卷中,有65.31%的被访者表达了就业、创业的愿望与需求。归纳如下:①提供更多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②千方百计增加劳动就业岗位;③提供更加优惠政策,引导基层就业;④停止高校扩招,减少招生规模;⑤反腐败、反歧视,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⑥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⑦支持民营经济,盘活就业市场;⑧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⑨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⑩扩大硕博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录取规模。

6.值得注意的动向。

截至2009年9月,甘肃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6.8%,远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可见金融危机加剧了甘肃大学生就业难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就业观念更加务实,降低薪金期望,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值得注意的是:靠政府、靠政策、求稳健的消极择业思想也同时被释放出来。对一些市场经济实体产生一定的怀疑和动摇心理,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政府政策性就业岗位成为大学生追捧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政府的依赖。如何建立和保持健康鲜活的市场就业机制,是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民生之二:灾后重建中灾区民众的感受与愿望

除四川省外,甘肃是5·12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省份。灾后重建是省委、省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调研组对陇南市和甘南州地震灾区民众进行了访谈和120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77.78%的被访者基本清楚或比较清楚灾后重建规划。说明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灾区民众积极投入到了灾后重建中,参与度较高;75.21%认同政府制定的受损财产评估和赔偿标准;70.94%认为救灾物资的发放比较公平或非常公平。

67.52%被访者认为住房重建中土地征用和宅基地划分很合理和比较合理;但是对政府发放二万元补助款能否保证完成住房重建分歧较大,49.57%的被访者认为“可以完成”或“基本可以完成”,43.59%认为“不能完成”,6.84%“不知道”,表明灾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住房重建任务信心不足。尤其是农村灾区住房重建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更为突出。认为“不能完成”的被访者居住地在农村的占60.78%。对已经建成的住房,19.66%的被访者对住房选址不满意,17.09%对房屋质量不满意,57.26%对房屋面积不满意,5.98%不满意房屋结构。访谈了解到,灾区民众主要是嫌房屋面积太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目前,在国家支持和对口援建的情况下,新建的住房为六十平方米左右。对农村居民而言,要满足其住宿、储存粮食、堆放杂物、厨房和厕所等实际需求,的确存在一定差距。

对灾后重建中最关注问题从高到低是:“住房问题”占18.93%;“环境问题”15.68%;“医疗卫生问题”14.79%;“教育问题”13.61%;“交通问题”13.31%;“就业问题”8.58%;“农牧业恢复发展问题”6.51%;“心理援助”5.33%;“旅游业恢复发展问题”3.25%。目前灾区民众对住房、环境、医疗、教育、交通等问题关注度最高。

47.01%的被访者认为“资金短缺”是灾后重建中面临的最大困难;44.44%认为“物价上涨”;3.42%是“交通问题”;“就业问题”、“劳动力不足”和“子女上学问题”各占1.71%。资金不足是灾区民众的最大困难。灾后重建工程量大,时间集中,建材价格飞涨,对于本来就资金短缺的灾区民众无疑是雪上加霜。

灾后重建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47.01%的被访者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32.48%认为重建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不合理,12.82%认为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2.56%认为建筑物质量差,4.27%选择其他。以上一组数据说明:民众对灾后重建工程质量是充分肯定,民众的诉求渠道也比较畅通。但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重建资金的分配和管理上存在着负面反映。

87.18%的被访者对灾后重建取得的成就表示很满意(30.77%)、比较满意(16.24%)、基本满意(40.17%)。尽管困难很多,矛盾不少,但总体工作得到民众的高度肯定。

截至9月底,全省农村居民30.2万户重建住房中已开工29.72万户,占98.24%,已竣工27.23万户,占90.01%;维修任务已基本完成,共完成投资155.87亿元。通过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以受灾群众住房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灾区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首先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加大扶贫贷款力度,重建贷款应是无息并延长期限;其次是加强对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监管,并有持续性的配套完善措施;再次是当地政府公开灾后重建信息,严防重建资金被贪污腐败的官员挪用或占为己有,公平、公开发放救灾物资和补助款额;第四是关注农村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的生活状况。政府在新闻媒介上及时传达就业信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最后是有关灾后重建的事项,应该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政府应该广开渠道,官员广泛地听取灾区民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难题。

(四)民生之三:看病难、看病贵有望在新医改方案中解决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新医改方案。舆情调研组在兰州、定西、武威、陇南、永昌五市(县)以650份问卷就《意见》向社会公众进行了舆情调查。

1.社会公众对《意见》的关注、肯定与疑虑。

73.61%的被访者对《意见》关注和了解。68.71%认为《意见》与自己关系密切,这部分被访者主要分布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产业工人阶层中;13.71%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主要分布在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中。

72.93%的被访者认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成为公共产品的创新;86.65%肯定建立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81.87%认同确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81.03%认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79.51%肯定要转变财政投入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71.98%肯定增设药事服务费,推行医药分开;79.60%肯定将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67.91%认可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19.61%对此项改革持否定态度,可见有近1/5民众担忧其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效果。对《意见》各个创新点的关注,反映社会公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热切期盼。

82.57%的被访者认为《意见》较好或非常好。69.67%认为“能解决大量问题并实现各项目标”或“能完成部分预期目标并达到一定的效果”;15.58%的被访者认为预期成效会不尽如人意,担心《意见》能否真正地贯彻落实好。具体有九个方面:一是担心《意见》能否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三是担心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能否得到根本改善;四是服务理念上能否解决收红包、态度差、就医条件、用药合理度等问题;五是《意见》具体条文的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面小;六是农民和弱势群体的看病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七是制度配套和财政支持问题;八是缺少针对特殊疾病的相关政策;九是如何提高地区医院的医疗水平问题。

2.甘肃省医改方案可以消除人们的担心与疑虑。

调研于2009年7月底完成。8月25日出台的《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今后3年,将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方案》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广大民众最担忧的问题、最希望及时解决的问题、甚至是较有个性的问题。调研组认为甘肃省的医改方案领会了《意见》的精神,并结合省情提出切实可行措施。预计今后几年,民众最关切的问题都能得到逐步解决,有关看病难看病贵的舆情态势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民生之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是解决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是解决民生的重大课题。2009年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订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在晋、沪、浙、粤、渝五省市试点。甘肃省1300多个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问题一直沿袭传统模式,改革在社会公众中反响强烈。调研组分别在兰州、定西、武威、陇南、永昌五市(县)以650份问卷向十个社会阶层进行了调查。调研结果显示:

67.54%的被访者十分关注和比较关注这项改革,21.49%是一般性关注,只有10.99%不太关注,显示出较高的关注程度。有43.50%被访者关注的主要是改革的公平合理性,21.07%关注养老金的计发办法,15.99%关注养老保险中个人承担的部分,19.29%关注自己未来的收入是否会降低。52.07%被访者认为改革的时机基本合适,15.42%认为不合适或应该推后,32.50%认为改革应与公务员同步进行。

对于如何改革分歧较大。26.39%认为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应有区别,24.59%认为不应该有区别,18.20%认为应该与公务员一样,30.82%认为全民应该统一。在计发方法上,40.10%认为应该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29.54%认为应该有一个过渡期,21.12%认为不应该有年龄的区分,9.24%认为应该中人补齐。

33.50%的被访者认为此次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公平性,18.12%认为是公务员没有纳入,12.94%认为是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35.44%认为是养老金分配存在着身份差别。改革的预期效果具有负向性和不确定性。64.08%认为会拉大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企业职工的社会福利差距,7.41%认为不会拉大这个差距,28.51%不清楚。

85.98%的被访者认为公益类、行政执行类、参照公务员类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向公务员靠拢。其中:35.23%的被访者认为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向公务员靠拢,21.70%认为行政执行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向公务员靠拢,29.05%认为目前参照公务员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向公务员靠拢,14.02%的调查对象认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向公务员靠拢。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公务员靠拢,已经成为甘肃社会公众的基本选择和期望。

57.19%被访者认为应该建立公平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0.44%认为应将公务员纳入此次改革的范围,21.48%认为应将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提高到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水平,10.89%认为应该分类靠拢公务员或者企业。

60.57%的被访者持观望或否定态度(19.29%不认同,41.28%持观望的态度),39.43%的被访者对改革认同。

由于没有将公务员纳入改革方案,民众普遍认为改革仍存在着身份差别,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认为,此项改革知识分子“最受伤”。事业单位的职工担心自己的养老待遇会降低。

(六)民生之五:甘肃民众安全感

安全感是民众对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种感性认识,也是体现一个区域百姓生存质量的民生问题。为了解甘肃民众对社会治安、生产、食品药品、个人信息和隐私四个领域的安全感受及安全预期,调研组在武威、永昌、定西、陇南、兰州等地以650份问卷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民众对社会安全的总体感受良好。当问及对本地区社会安全的总体感受时,81.15%的被访者认为安全或比较安全,表明大多数人对社会安全感表示满意;15.50%认为不太安全,3.35%认为不安全。其中生产领域安全感程度最高,为78.09%;其次是社会治安领域,为72.24%;再次是个人信息领域,为62.62%;食品药品领域安全感程度最低,为51.78%。95.04%的被访者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满意,体现了人们对当前社会分工的认同。

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危。调查显示,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感受程度很低。有51.78%认为是安全(5.99%)或比较安全(45.79%),近半数的被访者认为不太安全(39.00%)或不安全(9.22%)。在乡镇、农村更为严重,分别有76.47%和56.34%被访者认为这一领域不太安全或不安全。在问及对目前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的看法时,有46.61%的人表示监管缺位,问题太多。说明尽管我省采取了加强食品药品管理措施,但成效似乎不很显著,广大民众并未切身感受到这些措施的效果。

民众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规制,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广大民众安全意识的提高,加强自身防范。调查显示,民众安全意识有所欠缺,如对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70.50%的被访者表示了解一些,23.83%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在农村,完全不了解的人高达59.15%。导致人们普遍认为食品药品领域存在大量问题,遇到具体问题时,又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被访问者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黑作坊、黑诊所深恶痛绝。58.92%认为缺乏资质,应坚决取缔;31.23%认为要规范约束,加强管理。执法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从源头上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保障。

近半数的被访者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不满。47.38%的被访者对投诉的解决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43.51%比较满意,9.11%很满意。38.82%认为造成目前食品、药品领域安全问题频发的首要原因是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够,33.68%认为是不法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23.03%认为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这表明,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违规违法操作问题,从法规、管理监控机制、检测手段到惩罚力度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人们把食品药品的安全寄希望于政府,但有关执法部门无论是源头治理,还是流通环节监管,都显得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一道有效的“防火墙”。调查中民众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37.32%);其次,要加大对出现问题食品、药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处罚力度(30.28%);再次,要普及法律和科学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12.78%);此外,还要加大对典型案件的曝光(11.97%);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6.04%)等。

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今年以来,国家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废除了产品免检制度,《食品安全法》于6月1日起施行。只要执法部门加强协调,从严监管,从重处罚,“安全饮食用药、百姓放心消费”的目标有望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