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如何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上,家学文化也给出了独到的解答。杜氏家学强调通过“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荣辱与共。对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杜氏家学强调用爱国主义思想武装子孙,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于为了国家安危放弃个人的得失。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
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_人与社会和谐的催化剂_家族·文化·社会: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研究

在如何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上,家学文化也给出了独到的解答。杜氏家学强调通过“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荣辱与共。

对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杜氏家学强调用爱国主义思想武装子孙,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于为了国家安危放弃个人的得失。其家族“祠堂”楹联写道:“报国承家无非是慄慄小心,成就个端人正士。”[176]崇祯壬午兵变,清军兵临滨州城下,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杜氏家族成员自发地参与了这次惨烈的战斗。杜律,杜诗之弟,曾任山西太原府职司,七十致仕归,遇壬午之变,他不顾年老体迈,毅然与州大夫协力据守,城破死之。杜赋,杜诗之弟,崇祯举人,壬午之变,滨州城破被执,兵驱之役,怒骂不从,而死之,其四子皆从父死。康熙《滨州志》卷七《人物志》所载杜若朴,为杜诗之子,壬午兵至,与其弟若昧偕守父柩,或劝之避,答曰“桑梓有难,故不当去”后,与其弟皆死。

杜氏家学中的爱国、报国思想还体现在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从政理念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毫无选择地放弃前者。杜氏第一位进士杜其萌在任处州推官时“务矜慎、秉公直,不苟嘱托……”[177]对于杜诗,康熙《滨州志》卷七《人物志》载:杜诗“任督京仓,出司宣府粮储,检盘镪羡二十五万以闻……输羡余银四十七万有奇以佐司计之分出,中外咸称廉政”。杜漺之孙曾任广西上思州知州的杜鼒,从政期间,“亲察浮昌,奸无所容,余度支数千金,或曰‘私之’,曰‘先方岳公开藩于兹土,得乎余四十万金,无所私,吾职虽微,家风何可替?遂报解’,最后杜鼒死于任上,因‘宦橐萧然’,靠‘邑民捐金助榇归里’”[178]。咸丰《滨州志》称杜堮“持躬、清正”等等。

另外,在如何实现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上,杜氏家学还强调要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杜堮曾教导儿孙:“人既生而为人,当思于人有益,我既生当斯时,亦当于时有济。”[179]杜氏家族成员正是抱有这种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来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个人的价值,达到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共进。《滨县杜氏家乘》第六册《方伯公传》载:杜诗在江西任职期间曾遇江汉水灾,他带头“捐俸”。《国朝武定诗钞》卷六载:杜鼒在任广西上思州知州期间,因为“上思系边地,素无麦。公捐制麦种,教民书艺,州人呼为杜公麦”。咸丰元年十月,因为“山东被水成灾”,杜受田特地“捐银备赈”。杜氏家族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体现在对地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上。他们在为官之处无不兴建学堂,振兴学风,连在家务农的杜堮之父杜彤光,也积极捐资修建了原滨州城内最早的官办学堂——培风书院,正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推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民风、民俗的转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在参与社会的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他们也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不凡赞誉和良好口碑。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除了要求社会提供给我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作为我们自身,也应为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积极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个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事就不会仅仅围绕着自己的局部利益转圈,而是具有更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如果人人都以这种心理和态度来对待社会,处理与社会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就会大幅度的降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也就不难实现。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在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学文化中,其和谐思想与智慧内容极为丰富,在个人的和谐发展与综合成长方面,其家学文化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行动结合;在实现家庭内部的和谐上,则认为礼让和民主作风是最好的办法;在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上,又提出了低调为人、乐于付出和奉献的做法;对于如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则强调了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学仅仅是中国古代浩瀚的家学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杜氏家学的和谐思想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家学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价值与魅力。

(作者:杜立晖,本文原刊于《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题目有改动。)

【注释】

[1]卲正坤:《北朝家学的特征及其转变》,《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第167页。

[2]董建和、卢香霄:《南宋浙东学派的“家学”源与流》,《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80页。

[3]郑强胜:《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第16页。

[4]张洪萍:《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比较研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2页。

[5]吉华:《中国古代家学教育浅探》,《电大教学》1994年第6期,第25页。

[6]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6期,第103页。

[7]董建和、卢香霄:《南宋浙东学派的“家学”源与流》,《浙江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第80页。

[8]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6期,第103页。

[9]董建和、卢香霄:《南宋浙东学派的“家学”源与流》,《浙江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第80页。

[10]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1]郑强胜:《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第16页。

[12]张洪萍:《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比较研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4页。

[13]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61页。

[14]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60页。

[15]胡宝国:《汉代的家学》《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4页。

[16]范晔:《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17]范晔:《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9页。

[18]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60页。

[19]商友敬,商友仁:《万金家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20]侯力:《唐代家学与科举应试教育》,《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41页。

[21]李必友:《魏晋南北朝家字教育的持点》,《池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第68页。

[22]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页。

[23]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第119页。

[24]④兰秋阳:《清代江南家学兴盛原因初探》,《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1期,第22页。

[2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26]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

[27]《方伯公传》,《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28]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08—313页。

[2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30]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9页。

[31]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3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4页。

[33]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5页。

[34]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8页。

[3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5页。

[3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3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3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50页。

[39]刘永翔、王培军:《家学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40]刘永翔、王培军:《家学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41]王士祯:《法道参政湄村杜公墓志铭》,《带经堂集》卷四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2]《滨州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48页。

[43]《滨州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48页。

[4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4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46]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6期,第103页。

[47]侯力:《唐代家学与科举应试教育》,《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39页。

[48]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7页。

[4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50]《滨州志》卷七《人物志·忠烈传》,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51]《滨州志》卷七《人物志·义烈传》,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52]《滨州志》卷七《人物志·义烈传》,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53]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5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

[55]④《方伯公传》,《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56]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298页。

[5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58]王永平:《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从一个侧面看文化因素在世族传承中的作用》,《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8页。

[59]《方伯公传》,《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60]《方伯公传》,《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61]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48页。

[62]《滨州乡土志》“事业”条,第15页。

[63]《滨州乡土志》“事业”条,第13—14页。

[64]《滨州乡土志》“补遗”条,第21页。

[6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6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67]《方伯公传》,《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68]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423页。

[69]《国朝武定诗钞》卷六。

[70]杜翰、杜编:《杜文正公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413页。

[7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杜受田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99页。

[7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73]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62页。

[74]转引《历代名人教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75]《训俭示康》,《四库全书》,第1094册。

[76]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3页。

[7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33页。

[7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28页。

[7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80]罗明,潘振平:《清代人物传稿》第九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8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杜受田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03页。

[82]邹德秀:《中国的“耕读文化”》,《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

[83]《滨州乡土志》“事业”条,第14页。

[84]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570页。

[8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8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9页。

[8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25页。

[8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90页。

[89]杜翰、杜编:《杜文正公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413页。

[90]《武定诗续钞》卷一六,利津李氏刊本,1867年版。

[91]详见《〈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及其现代启示》一文。

[9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93]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94]《滨州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03页。

[95]《滨州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96]《滨州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09页。

[97]《滨州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12页。

[98]杜翰、杜编:《杜文正公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375页。

[9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100]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67页。

[101]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2页。

[10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22页。

[103]⑤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2页。

[10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页。

[105]以上内容参见:《〈杜氏述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杜氏述训〉的处世智慧及其现代启示》等文。

[106]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625页。

[107]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95页。

[10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109]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5页。

[110]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74页。

[111]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112]《方伯公传》,《滨县杜氏家乘》,1931年八修版。

[113]《滨州乡土志》“事业”条,第14页。

[11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115]刘相:《历代名人教子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116]杜鸿图:《四修世谱序》,《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92页。

[117]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562—563页。

[11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11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8页。

[120]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3页。

[121]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475页。

[122]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14页。

[123]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512页。

[12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12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12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37页。

[127]《滨州志·孝友传》,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128]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附录四,《杜氏述训》第一二则。

[129]李山译注:《管子·权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页。

[130]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附录四,《杜氏述训》第一一则。

[131]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附录四,《杜氏述训》第九则。

[132]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附录四,《杜氏述训》第五则。

[133]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附录四,《杜氏述训》第二则。

[134]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附录四,《杜氏述训》第四六则。

[13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

[13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页。

[13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13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13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3页。

[140]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37页。

[141]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47页。

[14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0页。

[143]杜堮:《石画龛论述·家孰绪语》,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

[14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49页。

[145]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558页。

[14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37页。

[14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14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149]程亚男:《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150]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151]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15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25页。

[153]杜翰、杜编:《杜文正公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349—358页。

[154]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22页。

[155]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集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15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157]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9页。

[158]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8页。

[15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4页。

[160]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438页。

[161]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37页。

[162]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163]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

[164]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11页。

[165]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4页。

[166]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9页。

[167]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09页。

[168]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09页。

[169]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90页。

[170]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04页。

[171]王钟翰:《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03页。

[172]罗明、潘振平:《清代人物传稿》第九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173]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423页。

[174]杜翰、杜编:《杜文正公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413页。

[175]侯玉杰、冯美荣、刘雪燕等:《滨州杜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12页。

[176]杜堮编,杜续编:《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咸丰九年(1859)刻本,第570页。

[177]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03页。

[178]李熙龄:《滨州志》,咸丰十年(1860)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09页。

[179]杜堮:《石画龛论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