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在当代出现了新变化,但这并不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生产关系方面的这些新变化,都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改良措施的实施,都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快速增长。国有企业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更替有其内在必然性。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在当代出现了新变化,但这并不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5.4.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如果说马克思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那么,在最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又大大超过了它以前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体表现有三个:(1)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生产工具的自动化,劳动力的智力化,以及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展,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地增长。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4.5%。到90年代末,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3/4以上。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发达国家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3)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战后至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迅速上升至2/3以上;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大体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的过程,出现了单个资本、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同时并存的资本占有格局。资本占有的社会化,是对单个资本的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了国际和地区间的经济调控机制。生产关系方面的这些新变化,都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主要表现在: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具有“全民国家”的表象;法制化程度的提高,使详尽的法律规定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加强了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上层建筑方面的这些新变化,在客观上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协调了资产阶级内部关系,从而有效地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职工持股计划

“职工持股计划”(ESOP)最早出现于美国,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兼投资银行家凯索尔于1956年提出,并在他担任董事长的公司内推行。最初的职工持股计划是一种企业的普通职工不必自己出资就可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部分股份的职工利益计划,但通常十年后,职工才获得这些股票的支配权利。1981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项纳税优待法案,雇员若将其每年工资收入的0.5%用于购买企业股票,则这部分收入可免交所得税。1985年又将上限额提高为0.75%,在政府相关法律的鼓励下,职工持股计划得以快速增长。1990年,美国实施该计划的公司达到15000多家,持股职工多达1100万人,持股总额约700亿美元。职工持股的份额占企业股份总额的5%~100%不等。“职工持股计划”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筹集资金,而是要通过调整资本与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缓解劳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这些措施是: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更多地发挥工会的作用,缓和了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推行职工持股计划,使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转变为利益相关;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从而使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解。这些改良措施的实施,都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快速增长。

5.4.2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列宁曾经说过:“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忘记,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而帝国主义又比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进步。”(注:《列宁选集》,3版,第2卷,770页,1995。)同样,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肯定比战前更加进步。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美国的剩余价值率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

美国的剩余价值率1909年为130%,1950年为236.7%,1987年已高达364.7%。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而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却小得多。

另据美国政府2002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有1.1亿工人的工资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那些大公司老板们的收入却比2001年增加了10%。这表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落入了大资本家的手中。

资料来源:杨春贵.“四个如何认识”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55

新职场新关注.北京青年报,2003-05-03(B3)

第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1)股份制经济没有改变企业私有的性质。虽然股份资本提高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但相对于单个资本和个人企业,股份制不过是一种由多个私人资本共同所有的企业制度,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更重要的是,随着股权的高度分散,股份制越来越扩大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2)国有企业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因为国有经济的性质取决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里,国有资本不过意味着一部分资本从私人手里转移到“总资本家”——国家的手中。而且,从根本上说,国有经济存在的真实意义是在于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发挥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在西方国家交替使用,恰恰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国有经济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上是比较有效和灵活的。

第二,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1)虽然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准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却在不断上升。(2)劳动者所获得的福利,实际上都是劳动者自己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又以各种福利的形式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支付给工人,因此,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也没有触及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本质,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两极分化状况。

美国的收入差距

2000年,以美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货币收入来衡量,最贫困的1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仅为1.79%,最贫困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只有5.32%;而最富裕的1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为29.92%,最富裕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达45.92%。最富裕的20%人口的收入占比是最贫困20%人口收入占比的8.63倍,最富裕的10%人口的收入占比则是最贫困10%人口收入占比的16.72倍。2004年最贫困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仅3.4%,而最富裕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高达50.1%,最富裕20%人口的收入占比是最贫困20%人口收入占比的14.74倍。

资料来源:曾国安,洪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居民收入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三,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关系,而且使资本对劳动的支配统治更加扩大;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统治形式虽趋于完善,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就无法真正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因此,从本质上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依然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第四,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一再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和变化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进行的,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和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当一种矛盾得到缓解时,另一种矛盾又会尖锐起来。例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果由于国家长期以扩大需求的方法反危机,随之而来的是70年代的“滞胀”,国家又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解决这一问题;80年代“滞胀”有所缓解,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又出现了新的衰退。这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种种表现仍然存在,要限制它,它就会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反抗。

总之,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中,在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社会化占有形式的变化,都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进行的调整和变化。它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作为资本社会化的高级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形式上的自我扬弃,它部分地了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不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局限性和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为容纳新的社会生产力开辟了道路。同时,它也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注:《列宁选集》,3版,第3卷,2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3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实际上为资本主义的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为它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愈向前发展,它所推动的生产社会化、管理社会化、资本社会化愈是发展,资本主义就愈是接近自己的历史终点,因而它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首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其本质要求却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矛盾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对社会生产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因此,社会化大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人类社会更加接近社会主义社会,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资产阶级表明自己已成为多余的阶级;它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由领工薪的职员来执行了。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59页)

其次,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市场经济的成熟的经济运行方式、股份制以及现代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经验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可以利用的形式。当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占有形式也从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所有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资本主义终将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矛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而是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而尖锐、时而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这也证实了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理论,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3页。),是正确的。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有的则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即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在取代原有的社会制度时,总是会遇到旧制度的顽强抵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必然会遇到剥削阶级的反抗。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它们首先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探索。这一切都带来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困难,甚至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倒退或复辟。所以,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

无论怎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不管社会主义经过多么复杂和多么长期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挽救资本主义免于崩溃”(注:《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2卷,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本章小结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更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垄断资本的统治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在于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条件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统治者。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和“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范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势必要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并从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进行国际垄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主要形式:国有企业、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这些新的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见:列宁选集.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美]戴维·施维卡特.反对资本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分析与思考

1.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所以垄断的形成意味着竞争的结束。这个论点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2.资本输出的形式以及作用是什么?

3.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

4.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洛克菲勒财团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它是以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它通过庞大的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的斗争中,洛克菲勒财团受到沉重打击。但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局面。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但是80年代以来,洛克菲勒财团经济实力日益衰退,主要因为美国财团互相渗透,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大企业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银行如大通曼哈顿银行等,都已受到别的财团的渗透而成为共同控制的企业。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全面统治的。

5.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199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用大量篇幅研究和抨击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严重缺陷。他指出:“商业周期之于资本主义犹如地震之于地球的地质,是内在的。资本主义向来就有商业周期现象,将来也会有。”他预言,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市场迟早会经历一场类似90年代日本股市崩溃或者相当于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的大崩溃”。认为资本主义衰退“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部分,它们不可能被消除”。他在论述资本主义的诸弊端时指出:“这并不奇怪。资本主义一出世就有这些问题了。它们是该体制的一部分。它们导致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问世。”

结合瑟罗的观点,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

6.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国有化浪潮,使各国国有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70年代初,这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到80年代初,日本国有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占35%左右,即使国有经济发展较慢的美国,其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占了10%左右,而法国一度高达40%。

材料2

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199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美国为23.8%,德国为33.6%,英国为44.5%,法国为44.5%,意大利为45.5%。

材料3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首先发动非国有化运动,大规模向私人出售国有资产。到1988年底,英国出售的主要企业约25个,占国有资产总值的1/3以上,而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下降到6.5%。1986年法国希拉克政府开始推行非国有化,已出售10个国有公司,累计收入770亿法郎。其他发达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80年代也都规模不同、时间长短不一地先后推行过非国有化。到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比重平均仅占7%左右。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国有化浪潮和非国有化浪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