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世纪初期,列宁和俄国共产党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资本帝国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理论上是合乎逻辑的。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只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大曲折。

第一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20世纪初期,列宁和俄国共产党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资本帝国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俄国即后来的苏联经过70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已先后扩展到东欧、亚洲和拉美等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震撼世界的历史新时代。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前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缺陷,由于前苏联共产党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分裂势力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国内外资产阶级势力的利诱与威胁,导致了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急速解体。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应当认真总结和牢记的经验教训。

就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缺陷问题而言,有历史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设想,是以国民经济资本化为前提条件的。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经过一定的改造和适当的过渡时期,就可以形成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关系,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企业作为一种经济联合体具有生产的主体地位,国家已经消亡、社会共同体具有宏观调控的综合职能。但“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并不具备马克思关于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则和条件,加之“十月革命”后,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名义向苏维埃俄国发动武装干涉,同时还存在着国内反动派发动的内战,所以列宁于1918~1920年曾宣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列宁觉察到在当时苏联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行不通的,于是在1921年便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标志是在农村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主张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恢复和发展国内生产力,采用租让制、租借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将一些国营企业租赁给外国资本或私人从事经营。列宁当时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竞赛。”[1]实行新经济政策,为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理论依据。

在斯大林领导时期,起初还是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但由于当时存在着尖锐复杂的党内思想路线斗争,斯大林一方面采取了高压手段对待反对派,急于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城市限制和不允许资本主义和私人经营活动,在尚未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条件下,于1936年就仓促地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不符合列宁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原则的。列宁认为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和标志是同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同消灭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建成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当时苏联的社会条件下,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所以斯大林宣布建成的社会主义及其整套经济体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直到1952年斯大林所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仍然没有认识到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体制,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的危害性,他片面强调经济体制的中央集权制和计划经济的指令性,忽视地方、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定全民所有制经济商品生产的属性、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后来,赫鲁晓夫甚至鼓吹“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等等,更加脱离了苏联社会发展的实际。

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鼓吹所谓新思维和推行所谓的政治改革。在遭到党内反对后,居然非法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加上国内外有关复杂因素的结合,到90年代初,终于导致了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显然这并非一种偶然因素,而是值得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深思和认真总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性悲剧。

随着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和演变,我们国家也出现了一些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否认社会主义的论调。有的攻击社会主义是“空想”、是“乌托邦”,说什么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用所谓“个人所有制”取代全民所有制经济。有的还借用和篡改马克思的观点,说什么只有重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才是经济改革的出路和前景。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要实行私有化,“要寄希望于民营经济”。我国香港有位教授宣称“中国的前途,系于是否实行产权私有制”,说什么中国的改革已经迈向资本主义,“共产一去如黄鹤”!他同内地另一位教授在中国香港报刊发表了所谓“十个建议”,说什么解决中国财经困难的根本办法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另外有的学者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有空想成分,不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科学”。无论是否认还是质疑,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具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和统一的科学结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反复和曲折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已经并将进一步表明,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当做教条,而只能是结合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具体情况所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理论上是合乎逻辑的。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只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大曲折。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中国依据自己的历史教训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中可以得出若干必要的结论:

1.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与进步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资本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乃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夺取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并且依靠这种政权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

2.共产党和国家政权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必须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革命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否则,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不会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的。

3.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不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急于求成,结果必然会脱离实际,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4.无论是革命和建设,单靠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将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必要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否则这种热情是不会持久的,并且会挫伤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持续性和健康发展。

5.实践表明,并非任何一种公有制都会有优越性,只有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经济规律客观要求的公有制关系,才会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从而才会具有其优越性。

综上所述,我们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非是一种主观臆测,而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趋势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例如,像原始社会是由极其低下的原始生产力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的产生,随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演变,先后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就资本主义而言,还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发展阶段。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现代资本主义通过跨国公司和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等多种形式求得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使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和演变的途径,由个别资本发展为社会资本和国家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由上升阶段逐步走向衰亡的趋势和历史过程。列宁曾经说过,垄断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跨入社会主义的门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及其发展历史趋势问题时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他又说,“资本的垄断成了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荣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2]总之,社会主义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