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主体以国际性垄断组织为主

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主体以国际性垄断组织为主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显示出巨大的工业发展潜力,其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诱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产生了规模收益,使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垄断性进一步增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显示出巨大的工业发展潜力,其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诱因。这一时期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大多是国际性垄断组织,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年)、法国液化气体公司的东方修焊厂(1918年)、瑞士汽巴公司(1919年)、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1920年)、英国的卜内门洋碱公司(1923年)、德国的德孚洋行(1924年)等。此前在华投资的大托拉斯,如英美烟公司、英国中国肥皂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不仅在中国进一步投资建立其各级分支机构,而且还在中国开展激烈的并购,如1925年,慎昌洋行被美国通用电气收买,从而成为美国十余家大公司在华的总代理。日本的日华纺织会社,1925年兼并上海宝成一厂、二厂,改为日华第六厂、第七厂,1926年又兼并上海华丰纱厂,改为第八厂。日本的内外棉公司,从1911—1916年先后在华设立四家纺织厂,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纺织资本集团。英美烟公司于1913年控制了在上海注册而主要营业于四川的拱石烟草公司,1914年8月成立同利公司,1915年成立花旗烟公司,同年扩充了上海浦东烟厂,并购了哈尔滨原白俄所属的老巴夺烟厂。1920年又斥资100万银元,成立中外合资的上海永泰和公司,专营烟草销售业务。英美烟逐步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遍及江、浙、赣、闽、湘、鄂、桂、川、滇以及东北、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的销售网点。1925年,驻华英美烟公司年销售量比1915年增长了约2.3倍,比1918年则增长了1.2倍。

1919年,伦敦英美烟总公司在上海成立了驻华英美烟公司,总揽在华一切业务,并全力推进在华卷烟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该公司在中国开办的烟厂已有6家,其中2家在上海浦东,其余是汉口2家,沈阳、哈尔滨各1家。1922—1925年又先后设立天津卷烟厂、青岛卷烟厂、上海通北路卷烟厂,并在安徽、河南、山东设立烤烟厂,在东北设立启东烟草公司,逐步发展为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烟草托拉斯。

国际垄断组织除在生产领域外,还在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扩大对华投资,使这一时期外商在华投资,无论规模还是范围都迅速扩大,外资在中国经济的诸多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从而对包括对外贸易在内的整个中国国民经济控制进一步增强。如外商投资的重点工矿企业中,1920年全部资本合计为2 368 25万元,其中外资为166 745.8万元,占70%以上的份额。[30]在交通运输业,这一时期主要是铁路和轮船航运,1914年列强对华直接投资于铁路达33 880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3.9%。到1927年中国铁路总长13 040公里,其中中国自主经营的只有8%,其余或为外商直接经营或受其控制。轮船航运业中,1916年外轮吨位占77.6%,到1926年这一比例增至80%。在金融业,从1914—1926年新设外资银行44家125个分支机构。加上甲午战争前设立的银行,到1926年外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总行多达65家,分支机构226个,其中著名的有英国汇丰、德国德华、俄国道胜、法国东方汇理、日本的正金、美国的花旗,它们在华发行货币、开展存贷、操纵外汇、代理中国政府发行国际债券及对外偿债等,由此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产生了规模收益,使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垄断性进一步增强。如“洋行之王”英商怡和洋行,总部设在上海,在汉口、天津、广州、重庆、青岛等地设有大量分支机构,1914年时在华企业已达30余家,资本总额在4 000万余元,其业务范围包括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等。一方面它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大股东,一度还曾兼任汇丰的董事长,通过汇丰银行控制金融。另一方面怡和在与对外贸易有关的行业如航运、铁路、房地产、工业等领域进行广泛投资,其中工业投资涉及棉纺织、缫丝、制糖、造船等各类外向型企业,怡和从而成为英国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垄断性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