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要提供“思”的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要提供“思”的机会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的治学经验已经证明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思考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这“似乎确凿”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若学生为教师的现成答案所束缚,失去了思考的机会,那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得到了被别人证明了的东西而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反之,学生经常处于“学有所思”的状态中,便可以逐步尝到“思有所得”的甜头。

许多人的治学经验已经证明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思考的结果。周恩来曾说过,“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可见思考的威力。

我在阅读教学设计前,会着重考虑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绝不让学生成为“老听客”,使他们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自然对文章开头一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提出疑问:“似乎”与“确凿”本是互相矛盾的,鲁迅为何放在一句里写?问题提出后,我并不因这一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说清,而仅以一个既定的答案予以回答。从教参中得来的答案,也许比大多数学生的回答要更全面和正确些,但学生没经过积极思考,很可能一听就懂、一过就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儿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传统教学和“三主”教学法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培养模仿,后者是培养独创。于是我先不作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说。有的学生认为,这“似乎确凿”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久,记不清了,所以说是“似乎”,而“确凿”也说明实实在在记得的只有一些野草;也有的学生说,“似乎”和“确凿”并不矛盾,“似乎”是不肯定的,人们回忆一件事,先不肯定而后肯定往往是可能的,这正反映了作者思维的过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就更加肯定了这一点;有的学生则言简意赅,说“似乎”是从儿时的角度看,“确凿”是从现在的角度看,两者互为补充,毫不矛盾,更表明鲁迅思维的严密。

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仅是教师来解答,的确能使学生有些领悟;如果从不同侧面去理解,或许也花不了几分钟。而现在学生对这句句子展开热烈讨论,虽花费了十多分钟,但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学生由此会明白,语文与数学等课程不尽相同,不会仅有唯一答案。只要能联系文章,言之成理,自可大胆地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锻炼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做学问”的根本。若学生为教师的现成答案所束缚,失去了思考的机会,那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得到了被别人证明了的东西而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反之,学生经常处于“学有所思”的状态中,便可以逐步尝到“思有所得”的甜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