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佩克的成败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欧佩克的成败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欧佩克的成败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一)欧佩克的成败因素正如国内学者指出的,自从欧佩克1960年9月成立以来,尤其是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石油武器运用以来,西方石油专家、学者、西方石油公司的首脑和西方政策官员一直将其前景问题作为谈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媒体上就欧佩克是否会崩溃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和专著不可胜数。

三、欧佩克的成败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欧佩克的成败因素

正如国内学者指出的,自从欧佩克1960年9月成立以来,尤其是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石油武器运用以来,西方石油专家、学者、西方石油公司的首脑和西方政策官员一直将其前景问题作为谈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媒体上就欧佩克是否会崩溃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和专著不可胜数。尽管这些预测由于绝大部分都站在西方立场上,因而失之偏颇或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已被历史证实为错误,如在1974年到1978年间西方石油消费国家中盛行的“欧佩克崩溃论”,又如后来的“油价不断上涨论”、“欧佩克具有无限减产能力论”,但其中有些观点也为我们研究欧佩克成败得失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691)我们应力求避免上述一些预测的片面性并同时批判地吸收其中某些合理的部分,对影响欧佩克成败和发展前景的各种因素做出比较合乎实际的分析和预测。首先,我们看到欧佩克之所以成功,应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方面

(1)欧佩克的特殊性质。如前所述,欧佩克是一个区别于西方工业国家私人卡特尔的,由主要产油国组成的政府间国际商品协定组织。欧佩克成员国都是严重依赖原油进口发展中国家,它们在保证世界石油需求和合理价格,以及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它特殊的性质,成立的特殊目的,成员国之间特殊的利益共识及情感纽带,是决定它成功的天然条件。早在欧佩克的成立宣言和第一次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就指出,石油是成员国发展计划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石油价格的任何变动必然会影响成员国计划的完成。因此,成员国必须制定一种有效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控制产量的办法来保证油价的稳定,并且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应当维护欧佩克的团结,反对石油公司的分裂政策,在跨国石油公司对其他成员国施加制裁时不得接受增加输出或提高油价等优惠待遇。20世纪60年代油价下降趋势的终止,70年代初油价的节节上升,以及1973年和70年代末的大幅度提价都显示出了欧佩克的威力和上述政策的成效,也更进一步使成员国加深了上述认识。

(2)拥有高效的组织机构和出色的管理人才。欧佩克组织内部不乏熟悉石油业务的专家、出色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像欧佩克创始人塔里基、佩雷斯·阿方索,都是著名的石油经济学家,因为有这样一批学有专长的人,他们懂经济,更懂世界政治,懂得国际商品协定组织的运作,懂得用机动生产能力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还懂得以政策求得内部团结,欧佩克才能在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以及跨国石油巨头的斗争中,在诡谲的国际石油市场中不至于落于下风。(692)因此,组织机构尤其是秘书处的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出色的管理人员是欧佩克成功的又一关键。

(3)一般来说,根据卡特尔组织理论,一个卡特尔的成员越多,这个组织就越不稳定,因为其内部产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的传递、政策的协调和利益的调和就越复杂和费时。欧佩克在成员上就很稳定,其创始成员国只有5个,而自从尼日利亚在1971年加入以来,欧佩克在三十年间一直未扩大,直至2006年底安哥拉的加入。

2.客观条件

(1)石油作为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①石油没有农产品或一般的工业产品所具有的再生性,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并且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十来个第三世界国家中;②直至今天和可预见的将来,它的代用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数成本比石油昂贵;③易于调节产量,只要调节油井的阀门就可减少或增加产量,或把石油储存在地下,待价而沽,或增加产量挤垮竞争对手,而不像农产品那样,一旦生产出来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出售,否则就会腐败变质;④由于管理油井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甚少,减产不会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因此,欧佩克通过调节产量来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比其他商品的国际经济组织要大得多。(693)

(2)欧佩克成员国本身具有特殊的石油“禀赋”。首先,世界石油资源已探明的储量主要集中在欧佩克成员国中,而消耗世界石油大部分的西方工业国家的石油储量极少,所需的石油大部分要依靠从欧佩克进口,因而欧佩克成员国具有巨大的调节产量的潜力。其次,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特别是中东成员国的原油生产成本极低,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特别是英国、挪威和美国的原油相比具有成本优势,这就大大加强了欧佩克原油与组织之外原油的竞争能力,在必要时欧佩克可用减价增产的办法来恢复它在市场上的份额。最后,拥有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这三个石油巨人,具有巨大的调节欧佩克石油产量的能力,并致力于利用这种调节能力来维护欧佩克内部的团结,维护欧佩克的油价结构,这也是该组织之所以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3)有利的市场条件和生产的集中。石油价格在短时期内的弹性较低,世界石油市场一度处于对欧佩克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了有利于欧佩克的卖方市场,这样欧佩克在油价问题上、石油生产上乃至与发达国家关系上有较大主动性。另一方面,欧佩克成员国完全掌握了本国石油的生产和开采,成立自己的石油公司进行出口业务,而跨国石油公司则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买主以及下游行业的主管者,这些都是促使该组织成长壮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3.外部的共同经济利益

欧佩克之所以能在世界石油市场的风风雨雨中存活下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的打压始终不倒,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该组织之外,不全是敌人,例如它与其他产油国的关系就是既为竞争者又为伙伴。又或者说,国际石油关系即是国际政治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不变的是利益,有时即使在欧佩克与西方工业国之间也存在着共同利益。

(1)欧佩克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该组织以外的新兴产油国与这个组织的成员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并有可能参加到欧佩克的行列中,从而壮大该组织的力量。历史表明,虽然新兴的第三世界产油国与欧佩克存在着争夺市场份额的矛盾,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力图使每桶石油价格达到最大限度以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济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价格战也使得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石油输出国认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2)虽然有些国家认为欧佩克的存在是对自由市场精神的违背,认为它操纵了油价的上涨,但欧佩克的垮台却并不能使这些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长远来说,并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因为:第一,欧佩克如果垮台,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油价稳定的力量消失,这在短期内会对工业国家造成供应中断、能源价格波动、经济混乱的不利后果。第二,欧佩克垮台,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的重要性就会上升,而这其中获利最大的无非是能源大国俄罗斯,这种给自己制造更强大敌人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第三,欧佩克瓦解后,世界能源市场不会回归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状态,或者说世界石油市场从来都不是竞争性的,油价也不会马上就回落到廉价石油时代的水平,那是不切实际的。(694)

事物总是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两个方面,上述概括的欧佩克的成功原因,大体也能成为孕育欧佩克毁灭之果的种子,意味着欧佩克一不小心就会从成功走向失败。

首先,就石油这种产品和石油市场的特殊性而言,从经济学上分析,石油是一种短期价格需求弹性很低,但长期价格需求弹性较高的特殊商品,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但是从长期来看,石油长期价格需求弹性较高,要是欧佩克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保持高价策略,那么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和欧佩克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就都会发生逆转,就会加速其他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加快其他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抢占市场的步伐。

其次,欧佩克也面临着不断变化着的市场条件、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和越来越快的技术进步,这些都决定了未来石油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欧佩克判断到底该生产多少石油的难度加大。同时,期货市场等影响石油市场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欧佩克不再是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力量,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因此,欧佩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市场规律,就会在石油市场上栽跟头。

再次,欧佩克与西方工业国家在经济上一定程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欧佩克在掌握了威胁和制约西方发达国家的武器的同时,也间接授之以柄,因为西方国家同时也掌握了欧佩克成员国发展工业所需的机械设备、资金和技术的流向,没有西方国家的市场提供这些经济要素,欧佩克成员国的经济就无法实现多元化和民族化。(695)另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汇率,进而影响欧佩克成员国的外汇收入,因此欧佩克不可能完全不顾西方国家的反对,放任油价上涨,它在制定政策时也绝不可能毫不受西方制肘。

最后,内部的团结对欧佩克至关重要,相似的利益不仅是成员资格的一个条件,也是欧佩克竞争力和生命力之所在。因为欧佩克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集团,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它们对石油出口收入严重依赖,因此都想在欧佩克的市场战略中最大限度地反映本国的利益和需要,这就难免导致内部的分歧和争吵,进而削弱欧佩克市场战略的执行和效力。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石油市场处于卖方市场,这种分歧尽管导致三次双重油价的出现,但对欧佩克市场地位的影响尚不明显,但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欧佩克的内部分歧,特别是产量配额纪律的涣散却成为限产保价战略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如今的国际石油市场更加多元化,面对非欧佩克国家的竞争,内耗只会损失更多市场。

总之,欧佩克正面临着重重挑战,而它所面临的所有挑战,在当今这个高度全球化和相互联系的世界,都必须依靠创新性的思维、紧密的合作、及时的调整和迅速的行动才能应对。在发展的主题下,欧佩克要解决的最新课题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即,如何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维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二是共同发展,即,使石油在继续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让它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696)要实现这宏远的目标,欧佩克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欧佩克与石油消费国的关系。欧佩克不像过去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跨国石油公司那样是一个集产、运、销于一体的纵向一体化的卡特尔组织,它只控制石油的生产和输出,因此不具备单独控制石油供求关系的能力。同时石油不仅对生产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对消费国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也很有影响,因此欧佩克在能源安全供应和油价问题上应该同消费国进行合作。能源安全问题对生产国和消费国同等重要,并且是一体两面。对消费国而言,关注的是石油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供应,对生产国而言,关心的是可预测的需求、非歧视的待遇和市场准入、合理而稳定的价格,以及为经济发展所需的充足资金回流,两者是相互切合的。欧佩克已经与主要相关方,包括欧盟、中国、俄罗斯、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和国际能源机构,展开了石油对话。而在维持油价稳定的问题上,欧佩克认为现阶段的高油价并不是欧佩克政策的产物,其中除了石油经过重重环节被进口到消费国后所必须附加的必要成本外,还有相当部分原因与消费国的税收政策有关,即,一方面对欧佩克的石油征收歧视性的较高税收,另一方面使国内的消费者承担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油价。(697)总之,稳定的石油供应需要生产国和输出国双方的努力。

二是处理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家的关系。非欧佩克(NOPEC),又称为独立石油输出国(IPEC),泛指那些没有加入欧佩克的石油输出国。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盛况,欧佩克对市场和价格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这当中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竞争大有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关系,维护产油国的共同利益,是欧佩克未来市场战略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对立,而两者是典型的“不打不相识”,在互相争夺与对擂的最初阶段,双方各有损失。欧佩克虽凭借相对强大的石油实力迫使非欧佩克低头,但自身也损失颇大,对价格战的承受能力已达极限,而且它认识到它的实力并不足以取消非欧佩克这个新阵营的存在,其低价扩额和恢复市场影响力的战略依然需要非欧佩克的合作;非欧佩克则在价格战中感受到欧佩克的强大实力,并感觉到作为高成本原油的石油输出国,只有同欧佩克进行合作,才有可能在市场份额和价格方面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除此之外,作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者,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在保持石油需求和维护石油价格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因此,自从价格战开始,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的合作倾向日趋加强。如果说在价格和产量上进行合作多少是基于对对方实力的忌惮,那么,经过冲突后的理智选择,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问题上,两者是天然的盟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形成是对石油输出国的严峻挑战,全球变暖(或称“温室效应”)这一主要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被归结于化石燃料尤其是石油的使用,国际上加快能源结构转变和以清洁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呼声渐高,这种新的趋势不仅对欧佩克,而且对所有依赖石油出口收入的石油输出国和石油公司都构成严峻挑战。(698)

三是处理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欧佩克与发展中国家有天然的渊源,因为欧佩克的成员大多自身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且严重依靠石油收入,石油收入是它们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国家还面临着财政困难。1980年关于发展问题的独立调查报告即布兰特报告,也确认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699)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欧佩克也积极参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进程,通过1975年的《庄严宣言》,欧佩克提出了它对新的互惠、真正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并依据宣言建立了“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借助该基金以及欧佩克内部的其他外援机构,欧佩克开始了对第三世界国家至今长达30多年的援助。欧佩克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条件相当优惠,且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所急待改善的通信、交通、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农业部门。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欧佩克在20世纪70年代调整油价造成油价大幅上涨的行动,在改善了该组织成员的经济收入和贸易环境的同时,却给第三世界的非产油国带来了远甚于发达工业国家的灾难性后果,虽然少数第三世界非产油国能够在与欧佩克成员的其他方面贸易中获得好处,但是总体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外汇储备被油价上涨所打乱。同时,虽然欧佩克对外援助的名声在外,但据分析,欧佩克成员中对对外援助最为热心的几个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等国对对外援助对象多有选择性,长期以来背后资助卷入阿以冲突的其他阿拉伯国家,而且难免将对外援助作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此外,在受援对象上,穆斯林国家在受援金额中所占份额较大,而欧佩克表示要特别援助的对象即特别贫穷的低收入国家所集中的非洲地区所占份额却较小,(700)从整体上来看,欧佩克的对外援助尚不足以补偿发展中国家因油价上涨所带来的损失。(701)

如果说上面的分析还属于回顾过去,那么面向未来的欧佩克应当更加重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第一,欧佩克需要比以往更重视树立和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以使发展中国家和对它持批判态度的那些发达国家,认识到它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方面所起到的积极、有益的作用。

第二,在贸易与环境等关系欧佩克切身利益的多边谈判场合,欧佩克非常需要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为自己争取利益。

第三,在反垄断问题上,欧佩克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有学者开始研究国际定价卡特尔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他们指出,国际定价卡特尔的存在阻止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为卡特尔会对市场准入设定门槛,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完善反垄断的执行机制,打破目前反垄断执行上的地域分散性,(702)这无疑给欧佩克敲响了警钟。欧佩克成立并取得成功的时候,一度曾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追捧,它们认为欧佩克的价格行动不仅“有效地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也“为其他原料出口国创造了纠正(不合理)价格的模式”。(703)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如国际经济形势在本质上还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组成商品协定组织,其他商品并没有像石油那样实现出口和定价权都掌握在发展中出口国手中,对那些商品的需求也有很大弹性,发达国家很容易找到替代商品,等等。后来的国际商品协定组织没有一个达到过欧佩克的高度,而除了委内瑞拉曾参与了拉丁美洲和中美洲咖啡生产者的波哥达基金(Bogota Fund)组织外,欧佩克成员也没有参加除石油以外的任何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商品协定。(704)虽然正如莫里斯·威廉斯(Maurice J.Williams)所认为的那样,欧佩克在20世纪70年代油价上涨后以非常高明的手段消弭了第三世界国家对自己可能出现的信任危机,进而博得了后者的支持,(705)但是在反垄断问题上,欧佩克却是孤军奋战,很可能会再一次面对危机,因此更需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手。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对欧佩克作出以下判断:第一,欧佩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是个特殊的国际商品协定组织,这种特殊性一方面源于它所经营的商品——石油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源于这个组织在人们眼中的不同定性。虽然很多人将欧佩克称为卡特尔,但这在经济学上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同时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讲,欧佩克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由私人企业组成国际卡特尔,它是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为了维护石油价格稳定和产油国利益的国际商品协定组织。第二,欧佩克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组织声望和国际地位的最高峰,沙特阿拉伯也一跃成为中东地区和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大国。虽然欧佩克对市场的控制力已不如以前,但它仍然是决定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仍然对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欧佩克在对外交往方面也正在逐渐打开局面,它与欧盟、中国等石油消费国之间的互动必然会对国际局势产生一定影响,它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第三,欧佩克之所以成功,除了石油的商品特性、欧佩克成员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等物质基础,以及特定时期的国际局势与市场条件这些原因之外,还得益于组织内部的团结、采取一致行动以及与组织外部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存在共同利益等有利因素。不过,这些诸多因素同样也能成为导致它失败的种子。因此,在新形式下,欧佩克如果要继续生存和发展,除了要不断增强适应市场条件变化的能力外,还需要妥善处理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利益。

(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正如本文前面所分析的,欧佩克这一特殊国际商品协定组织的成立和壮大有着“天时、地利、人合”的优势,特定的政治和市场因素、技术革新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的贡献共同导致了欧佩克的成功,因此欧佩克是个有独特性的个案。笔者认为,虽然其他国家和行业可以对欧佩克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对其失误之处引以为鉴,但从整体上讲仿效意义不大,也就是说,成立一个“欧佩克”式的煤炭行业或天然气行业的生产者联合,在当今世界可行性不大。(706)更何况,虽然根据上文的分析,欧佩克的石油政策行为现在仍然可以逃避有关国家或组织反垄断法、竞争法的管辖,在WTO体制内也“安然无恙”,但毕竟并非长久之策,很难排除在将来仍然有可能被提起反垄断法或竞争法诉讼,而石油产品被完全纳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也恐怕是大势所趋。鉴于此,再仿效欧佩克建立其他能源的生产者联合组织,从法律上讲并不现实。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面临着突出的能源安全问题。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707)这其中,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是一个重要方面。欧佩克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最大的石油供应方,而2007年初,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安哥拉又正式加入了欧佩克,中国与欧佩克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深。虽然中国成为欧佩克成员无望,成立一个欧佩克式能源国际协定的前景也不明朗,但研究欧佩克问题对中国实行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战略,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从而保障能源安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从本文的角度来讲,中国在与欧佩克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的策略,或者说从欧佩克方面可以借鉴的政策主要包括:

(1)加强能源多边国际合作。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欧佩克的一个深刻教训是它的构成成分的单一。由于成立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服务于既定的章程,欧佩克的成员构成以清一色的石油出口国为特色,这固然是维系组织团结的一个重要利益基础,但同时也构成了欧佩克的一个内在缺陷。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欧佩克所代表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毕竟只是市场的一方主体,在市场天平的另一端则是代表石油产业链下游的跨国石油公司和终端利益的石油消费国,后两者在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维护石油供应安全方面的作用绝不该也不能忽视。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单方决定市场油价行为的合法性在国内法、国际法,包括WTO法上都不断遇到挑战和质疑,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石油市场的参与者已经高度多元化,已不仅仅由欧佩克成员国组成,也不能仅仅由欧佩克成员国决定一切,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对话,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的合作都是趋势,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应顺应这一潮流,除了要加强与欧佩克的双边对话和合作之外,还要积极参与能源多边机制,获得更多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2)发展本国的大型石油公司。虽然总的来讲,中国应积极参与能源多边合作,但是基于本文的分析,笔者却不赞成中国联合其他消费国成立能源性国际商品协定组织,或者基于中国同时也是煤炭大国,联合其他国家成立煤炭行业的国际联合。因为国际商品协定组织并不是维护生产国利益的最好方式,历史事实和上文的分析也都说明其他组织要实现与欧佩克相同的成功是相当困难的。笔者认为,中国从欧佩克方面可以借鉴的一点,就是成立并壮大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NOC)。欧佩克成员国在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过程中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作为代替特许协议下跨国石油公司作用的机构,并授权它们负责本国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出口。这些国家石油公司代表欧佩克产油国行使石油主权,为欧佩克石油资源的生产开发、石油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石油政策的贯彻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欧佩克成员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都具有相当的实力,近年来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也成绩斐然,其中一些公司开始直接到消费国建立石油设施,方便石油的运输和储存,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市场,而且有利于发展自己的石油精炼加工产业,加快石油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进程。欧佩克成员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的经验除了对我国的能源出口有借鉴意义外,它所体现出来的近年来能源产业纵向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国家石油公司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值得我们注意,这就启发我们中国的大型石油公司需在海外找油、开拓市场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3)继续发展同某些欧佩克成员国的传统能源合作关系。虽然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中国要注意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多元化,但这决不意味着欧佩克在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不再重要。欧佩克仍是世界石油市场中一股决定性力量,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不可能离开它而得到保障,相反,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和积极发展与某些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传统能源合作关系,进而与欧佩克整体打交道。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拥有足以作为筹码并且还在增长的国内石油需求,另一方面,欧佩克是个集体权威比较弱的国际组织,实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每个成员国在制定政策时都有发言权和自己的利益考量。因此,中国通过影响某个成员国就有可能影响欧佩克的具体决策过程,这虽称不上构建中国在欧佩克内的影响力,但却可能有助于阻止对中国的不利决议在欧佩克内的通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