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架及其意义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架及其意义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与”是残疾人对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意识和行为,残疾人通过积极地参与,使自己融入社会主流,消除边缘化状态。人道主义是残疾人事业的旗帜,也是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之一。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重视残疾人事业政策理论研究,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架及其意义_残疾人社会工作

二、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架及其意义

(一)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架

我们在总结现有残疾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将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四个层次的理论内容,即由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政策理论和历史理论所构成的完整体系。[8]换句话说,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是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政策理论及其发展的历史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作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同时,应当看到,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实践和国际残疾人运动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再到完善的过程。

可以预料,我们所采取的这种初步设想的理论构架难免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总要有人首先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因此,真切地希望评判者能够理解这一点,并给予宽宏的评价和指正。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关于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理念、关于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关于发扬人道主义思想等,这些理论都是在总结我国残疾人事业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的经验而提出的。

(1)关于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理念。

“平等·参与·共享”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科学理念,是残疾人事业的崇高目标,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核心内容,并成为社会宣传和残疾人自我激励的行动口号。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平等·参与·共享”作了精辟的阐释:[9]

“平等”,是指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宪法和法律保护,不得因残疾等原因而受到限制或排斥。在社会生活中,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常常表现为要求机会均等。

“参与”,是指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包括参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参与”是残疾人对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意识和行为,残疾人通过积极地参与,使自己融入社会主流,消除边缘化状态。

“共享”,是指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负担社会义务,共同创造财富,同时共同分享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在“平等·参与·共享”三者关系中,“平等”是核心和基础,“参与”是手段,“共享”是结果。

(2)关于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既是对中国残疾人实际状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基本内容的科学总结。它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本质体现。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这种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建立,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正确认识残疾人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含义、内容及其意义作了精辟的概括与阐述,前面已作阐明,这里从略。

(3)关于人道主义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人道主义是残疾人事业的旗帜,也是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之一。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宗教统治的束缚,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禁欲主义,宣传个性自由,他们的活动形成了一种思想文化运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进一步把人道主义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要求充分实现发展人的天性的权利。因此,人道主义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学术界还有一种看法,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不妨说,人道主义是指以人为本,重视人道,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这种学说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倡导人人怀有一份爱心,尊老爱幼,扶弱济困,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人道主义是人类优秀的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是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它承载着道义与价值,凝聚着社会的爱心与良知,是普世价值观。人道主义对于破除陈腐思想,树立崭新的文明观念,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10]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

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日趋规范。例如,关于残疾、残疾人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关于致残的原因、关于残疾预防的定义及其体系,以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内容都作了规范化、专业化的规定和阐释。此外,在残疾人国际交流与合作、残疾人事业与残疾人社会工作关系、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关系、残疾人与残联的关系、残疾人、残疾人家庭与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关系、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角色形象、价值观及其职业道德、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残疾人的两性问题、残疾人的婚姻家庭问题、残疾人的伙伴关系问题等方面,也都作了具体内容的阐述。

所有这些理论的规范与阐释,丰富了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内容,而且都离不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

重视残疾人事业政策理论研究,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其政策理论研究与其相适应。在过去的20多年里,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开拓着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与此相伴,残疾人社会工作政策理论研究也日益凸现出来,并且涌现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人们去研讨和解决。即便是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政策理论研究的学者也难以及时跟上这一领域的理论变化。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包括诸多研究内容。

关于残疾人政策的定义与内容:残疾人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实现残疾人社会福利,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制定与实施一系列行为准则、规定、办法、法令、条例的总称。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社会工作有多少项内容,就有多少项政策。例如,医疗康复政策、残疾人教育政策、残疾人就业政策(即安置残疾人比例与税收优惠政策、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残疾人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等),以及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等,迫切需要加强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给以理论说明。因此,可以看作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关于残疾人政策的本质与价值的理论研究:残疾人政策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残疾人政策的价值在于各级残联要切实履行职能,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努力为残疾人服务,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只有深刻认识残疾人政策的本质与价值,才能在为残疾人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洞察事物、分析事物、明辨是非、决策决断的水平。

关于残疾人政策的参与者及其调节的理论研究:为了确保残疾人政策的参与者及其调节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照此办理。同时,要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使残疾人政策的参与者在其调节中提高新水平。

此外,从政策学的角度来说,还有关于提高残疾人政策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的理论研究、关于协作解决各项残疾人政策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研究、关于残疾人政策执行的诸模型的理论研究以及关于残疾人政策监测与评价的理论研究等。这些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政策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显得不足。因此,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加强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给以理论说明,使广大残疾人工作干部和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政策水平。

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理论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工作的一个分子学科。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史,是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就国内而言,它不仅要探讨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而且要分析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各种理论和政策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诸方面的条件,还要厘清各级残联组织与残疾人在各种社会条件下和发展阶段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共存、互动的过程,从而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具体规律给以理论说明。现在,学界对中国残疾人史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显得更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深受儒家仁爱思想、道家善恶思想、佛教慈悲思想的影响,素有扶助贫弱、帮困扶危、尊老爱幼、慈善助残的优良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和新中国成立后若干阶段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又分为若干阶段。对此,我们将在第七章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作一些阐述。

综上所述,本章在总结我国残疾人事业实践和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将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四个层次的理论内容,提供一个参考性的理论构架,以便引起大家深入探讨,进一步认识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质及其意义。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实践和国际残疾人运动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再到完善的过程。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构架中,这四个理论层次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是核心,是支撑;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是骨骼,是依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是应用,是拓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理论是历程,是趋势。同时,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这四个层次的理论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共时性和共在性,即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的。如果忽视或抛弃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构架中的任何一个层次或部分内容,就将会使其失去科学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意义

当前,研究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认清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显著特色。

为了推进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就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这是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989年12月7日,邓朴方同志在给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阐述残疾人事业的教材性著作——《残疾人工作概论》一书作的“序”中明确提出:“我希望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携起手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和这项事业的理论做出贡献。”[11]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支持下,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中国特色的疾人社会工作理论,顾名思义,是指基于中国国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残疾人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独具特征的社会工作理论。我们认为,这种独具特征就表现为人道主义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劳动就业与社会救助相结合、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相结合、具体理论与社会政策相结合。这些正是中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具体表现。

(2)有助于把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残疾人事业的结合点。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残疾人事业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不仅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是残疾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在于两者的结合点。这种结合点可由下述假定表达:第一,凡有残疾人事业的地方,就存在着残疾人社会工作,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每一要素都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这是必然存在的现象。第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残疾人事业发展都是以共同价值观念为基础,那就是“人性·人道·人权”,这是共同存在的现象。不论是国际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一再证明,“人性·人道·人权”是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工作发展的价值理念和理论精髓,尤其是人道主义对于破除陈腐思想,树立崭新的文明观念,推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不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大胆提出并实践人道主义和“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中国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社会工作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发展的规模和成就。这正是研究两者结合点的真谛所在。[12]

(3)有助于促进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吸收借鉴。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形态,是与它继承和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的经验分不开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助人为乐、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继承和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于构建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吸收和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的经验,是构建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系统地查阅上个世纪中后期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文书就会发现,那些先后出台的文书对残疾人问题的一些提法,都会反映在中国先后出台的文书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之中,例如,关于“平等·参与·共享”的观点、关于人道主义的观点、关于残疾人应享有各种权利的观点、关于残疾人回归社会主流的观点,等等。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发现,那些先后出台的文书对残疾人问题的提法,也是逐步明确、逐步到位的,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逐步到位的。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在吸收和借鉴国际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优秀成果时,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基础。

中国残疾人事业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赋予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以活力和动力。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为实践服务,并依靠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毛泽东说:“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3]英国迈克尔·奥利弗、鲍勃·萨佩说:“理论应当以实践为基础,依靠实践向理论反馈。但是,如果实践者已经在主观上接受了一种不适当的工作模式,那就必然会招致灾难。其结果将会个体型残疾在理论水平上得到加强。”[14]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为了防止学院式的研究,主张理论指导实践,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例如,把人道主义由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变为一种施政纲领和具体政策,变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即变为残疾人幸福民生的东西,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事实证明,只有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2)有助于把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具体规律。

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5]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在残疾人社会工作过程中,怎样才能使理论指导实践呢?怎样才能把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具体规律呢?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环节和步骤的努力。首先,在实践过程中取得大量感性经验,经过周密思考和研究,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形成理性认识,把客观存在的具体规律转化为科学认识的具体规律。第二,把获得的科学认识的具体规律再变成计划、方针和政策以付诸实践。第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看到,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做好残疾人社会工作,必然会受到客观事物和主体条件的种种限制,这更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但是,只要按照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具体规律办事,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有助于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抓好残疾人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广大残疾人工作干部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比较系统地学习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对于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当前开展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无论从理论价值上还是从现实需要上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只要我们把这项研究坚持下去,相信会在研究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结出一片新硕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