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环境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环境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高等教育收费水平超过城乡居民承受能力、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必然带来对教育需求的增加。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环境

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法人单位数达到5099个,就业人数达到164.61万人;产业活动单位6253个,就业人数160.27万人。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高等教育收费水平超过城乡居民承受能力、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高等教育规模变化

以下是1999年扩招以来关于全国高等院校的几组数据:

img1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举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首先是学校的数量大幅增加。如图一所示,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合计)1225所,此后,大批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到2006年达到1867所,较2001年增长了52%;其次是扩招明显,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268.3万人,2006年招生数546.1万人,是2001年招生数的2倍多;最后是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719.1万人,2006年在校生人数1738.8万人,是2001年的2.4倍。

(二)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及其结构变化

1.高等教育经费总量迅速增长

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收入为221亿元(《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4》),2004年达到了2130亿元(《中国统计年鉴2006》),增长了8.6倍,超过了同期国家财政支出增长3.9倍的速度。

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以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例,1994年,在普通高校221亿元的经费收入中,财政预算内拨款161亿元,占73%;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931万元,占2130亿元经费总收入的44%。10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

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高等教育收费水平超过了城乡居民承受能力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的一个指标,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年平均值大体在4%~6%之间。1994—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大体上呈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最高年份也没有达到3%,相对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而言是偏低的。

1994—2004年,全国各类学校学生的学费和杂费增长了8.17倍,年均增长24.8%。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0.61倍,年均增长4.9%,远远低于学杂费的增速。学杂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由1994年的9.9%提高到了2004年的18.6%。普通高等学校学杂费占全国各类学校学杂费总额的51.5%,占全部高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为30.7%,显见大学生的学杂费负担明显高于中小学学生。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均学杂费4857元(名校更高),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消费性支出为71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生活费支出为2185元。不难看出,我国居民高等教育学杂费负担相当沉重,已经超出了普通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造成不同收入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进而可能带来今后就业机会不均等、收入水平差异悬殊等社会问题。

(三)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

1.城镇化速度加快,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

人口城镇化比例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必然增加。有专家调查,城镇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农村的18倍。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中级阶段和稳定阶段。学者们界定了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描述。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形态和分布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关系建立和生活方式不断普及,使教育结构体系也发生转变。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1994—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50%降至3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58.9%降至47.2%。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必然带来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2005年,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为69.7%,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为76.3%。由此造成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是相当多的青少年求学无门,二是学校高收费现象日益严重。

2.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但存在以下结构问题:

第一,各层次比例不合理,高等教育的重心偏向追求高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2004在学研究生81.99万人,在学本科生737.85万人,在校专科生595.65万人,三者的比例为5.79∶52.13∶42.08,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尤其缺乏。这种状况造成了人才浪费和人才匮乏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一些本来应该由专科毕业生干的活却让本科生、研究生来干,导致专科生虚假过剩,造成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大量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工作后继无人。

第二,高等教育各层次教育缺乏特色,定位不清,专科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不够稳定,办学形式比较单一,市场适应性不强。本科教育的规模拓展迅速,但专业划分过细,缺乏宽厚的知识基础;师生比例过大,生均教育资源下降,导致就业和研究生入学的压力加大,影响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的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不足,管理松弛,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与评估、评价制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第三,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校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特别是中央所属高校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7期《高等教育法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2006年高等学校(机构)毕业生数(人)

img1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仅2006年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专科毕业生就达400多万,再加上成教、网络、自考等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据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最近两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率接近90%,但大学生就业流失率竟高达70%。这意味着就业后并没有解决毕业生的从业问题,仍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短期内主动变动职业或岗位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增大了总体就业压力。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和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奇怪现象始终存在着。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2.知识沉旧,转化率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个~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的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而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三、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及就业需求趋势

(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容,涵盖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找出重点。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八大走向

1.政府从就业市场的主导位置上逐步后撤,社会及学校积极参与,毕业生成就业最终的主体

就业是谁的事情?是政府的,还是学校和个人的。现在实际的情形是政府、学校和个人都特别着急。可以说,就业这事是方方面面十分关注的事情,所以,年年的招聘会一场比一场隆重,大家像赶集一般,不过,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变,就业会成为个人的事情,政府和学校参与的力度会有减弱的趋势。

从国外的情况看,学校是一个提高素质和掌握知识的地方,能不能找到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私人的事情。

2.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将为“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学生将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点放在可就业性上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一个捞进篮子都是菜的局面。大多数学校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学生把眼光放在形象工程上,而不是素质工程上,着眼于当下的就业,而不是持久的事业与生活。

普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形象工程包括:注重个人形象,讲究穿着得体,甚至不惜重金美容和整容。在寄送和递送简历时,大贴美女照、帅哥照。临时抱佛脚式地学几招制简历的技巧、面试技巧和沟通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调查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仍有6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看到了现行就业指导的盲目性和机会主义色彩,可以想见的是,就业指导将会从成品包装转而向产品设计和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转向,就业指导工作将走出以包装为重心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时代。

3.就业力培训将会从学校独自承担过渡到由学校、社会共同完成,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将掀热潮

就业力及人生规划到目前为止,还处在一个启蒙的阶段。在一个需要终生寻求就业的时代,个体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对人生的主动设计和主动管理来保证自己生活的高品质。

在这样一场启蒙运动中,各高校的教育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量的职业设计及能力提升的课程和培训将进入到大学的课堂。

实际上,在国外许多小学的课程和游戏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把未来的生涯资讯和职场情况传达给学生,如美国的小学游戏就会有投资的模拟活动。

不过,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职业及生涯状况,仅靠接受一次或几次培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随着行业、社会及职场特点的变化,重新学习和重新培训的任务十分严重。

在国外,几乎没有大学生不去接受心理的或者是就业、职场的专业辅导,接受这样的指导,会让自己的人生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和更具操作性,更符合社会的趋势与潮流,从而保证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社会需求不会发生错位。

4.找工作是大学最头疼的一件事,所以,如何保证先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这一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会继续存在,不过,在就业恐慌过后,事业主导性的就业将会变成就业的主流思想

工作是什么?工作是自己的信趣、性格和社会价值观的满足,只有做这样的工作才是快乐的,也才会更有成就。

现行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路在短期内可能还会成为主流,不过,这样的思想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却是一个严重的考验,毕竟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和选择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南辕北辙的道路起步走,肯定会有着相当的压力。

同时,就业的盲动也带来了所谓的创业盲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不久,却总有着改变工作环境的冲动,在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最自然的就是想到所谓的创业。

而实际上,此时此刻,准创业者们无论是在社会经验、产业经验,还是商业眼光、市场能力方面都还不能满足创业的需求,但在深圳及广州的城市里,却有着一大批年纪轻轻的创业团队在产生。

实际上,大多数的创业团队还不太能明晰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没有正常的业务来源,大家所有的就是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的出租屋和一天天变化不定却令人激动不已的创意。

5.从偏重于追求外职业生涯到讲究内外职业生涯的匹配与兼修,从而为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寻求长久的动力

职业生涯分内外,内职业生涯指从事一项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内心感受的组合及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指从事一项职业的工作内容、条件、待遇、职务、地点等因素的组合及变化过程。

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现代许多大学在能力修炼过程中,更偏重于对外职业生涯的了解和关注,他们更关注社会上哪一种职业更吃香,收入更高,更能引来人们的尊敬,其实,职业生涯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了解、锻炼,大学生此时在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初学者,最大的收获应是在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碰撞中使内职业生涯发展大于外职业生涯发展。

也就是说,大学生此刻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和提升自己的素质上,如果一毕业就追求外职业生涯,或许可以做到一时大放光彩,但可怕的是,星星之火,不能燎原。

6.学成毕业是人们对大学生最普遍的认识,但未来社会学习是一个终身延续的概念,学习能力的高下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生涯成就的高低

要做职场长青树,最根本的就是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在前几年,报章上出现频率很高的字眼是下岗和中年危机,现在,万年科员等名词也开始出现,为什么职场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学习的中断。有人说:大学所学的知识一两年之后就由新知变成旧知了,而且由于新知识开始不断涌现,如果不注重在职培训和在职学习,很显然,毕业几年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知识盲了。

学习是进步的开始。所以,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要更多地关注公司是否注重对员工知识的管理,不要只考虑工资和待遇的高下。

7.一次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

一次就业终生在岗,这是传统大学生的职场标准,但未来社会中,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的几率大大降低。劳动力过剩和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会引来职场的剧烈震荡。一方面,一些用工企业会优中选优,从中加快了大学生淘汰的速度;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暂时性地选择就业,一有机会,就赶快转职。近年来,深圳等地的一些广告及咨询企业,一直为员工流动太快而大伤脑筋。常常是一年要换几波人马。员工流动已成为企业最不确定的风险。

8.就业全国化成为趋势

全国招生,哪来哪去一直是大学生分配的一个主要流向,到今天,就业全国化实实在在成为一种趋势。

每到周末和星期一,往来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入座率会大幅提高,家在广州,却在深圳东莞上班的白领们要么是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要么就是急匆匆地奔赴公司上班。

一些高级白领就业更是如候鸟一般,在广州、深圳的一些大公司上班的高层老婆孩子要么在北京,要么就在上海。近几年来,把家安在广州、深圳而把事业放在上海的高级经理人也不断增加。这些人早年的事业都在南方,成家也在南方,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享受过珠三角快速发展之利的他们随之也将目光投在上海及其周边的城市中,再一次吃上了经济高速成长的大餐。

引自: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

(三)未来我国就业需求趋势

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15类人才。

会计类: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社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

法律类:目前我国律师奇缺,尤其房地产律师更会受欢迎。

电脑类:从事电脑软件、硬件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将走红,尤其是需要电脑程序设计师、网络管理专家。

环保类:工业卫生学者、生物学者将成为急需人才。

咨询服务类:咨询服务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因此,需要融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通才。

保险类:具有保险专业并通晓其他专业知识的索赔估价员将成为热门人才。

老人医学类:从事老人医学专业人才将走俏。家庭医师、保健医师、家庭护士将成为热门人才。

个人服务类:熟知护理学的家庭服务员需求量大增。

推销类:我国商业、金融业的繁荣需要一批熟悉业务、思维敏捷、善于公关的推销员,特别是需要从事证券及金融业等方面的业务代表,以及通讯设备的业务员。

公共关系类:企业家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企业的形象设计问题。为此,公关行业必将成为极有前途的一个行业,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公关人才。

社会工作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治疗医生、家庭或社会现象研究专家成为热门人才。

中医类:特别是防病健身的传统人才。

旅游业:旅游代理公司将大幅度增加。航空公司、出租公司、客轮公司、旅馆等需求一批知晓旅游及管理的人才。

人事类:人才市场经理、人才素质测评专家、企业中的人事经理将成为热门人才。

(四)2008年五大热门行业与职位预测

近日,中华英才网发布的2008年五大热门行业与职位预测结果显示,旅游、能源、医药和一直非常热门的机械、金融行业,将成为新一年里就业最为热门的几个行业。

旅游业:借奥运风生水起,策划销售人才紧俏

提起2008年,很快就能想到三个关键词:北京、奥运、旅游。

对于中国,2008年改变的不仅是奥运会,延续8年的黄金周集中休假制度被改变,节假日分布得更合理均衡;而此前备受关注的带薪年休假制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三剂猛药,对旅游行业总体来说是长期的利好。

伴随着“十一五”期间大众旅游消费的加速增长与快速升级转型,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纷纷看好奥运营销、传统节日营销与带薪年休假营销。旅游行业的景气也会相应带动酒店和餐饮服务行业的营销,求新求变将是该行业2008年的主题。

紧俏职位:计调员、计调经理,旅游销售顾问、旅游销售代表、同业销售代表、旅游销售经理,旅游产品策划。

能源业:有国家政策支持,亟需各类工程师

2007年,关于两大石油巨头的各种传闻不断,一方面是营收再创新高,国家开征石油暴利税;另一方面又是两大石油巨头不断嚷嚷亏损,要求国家补贴,逼宫提价。

据了解,去年中期以来,随着油价的连续上涨,能源行业的职位需求也节节攀升。显然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除了传统的煤炭、石油,水电、火电外,核电、风能发电也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推动,而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例如,核电企业的校园招聘,从2006年开始,其火爆程度便可谓一年胜似一年。

紧俏职位:技术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QA/QC)、工业工程师(IE)、制造工程师。

医药业:新医改加剧洗牌,研发人员更受捧

作为2007年全民讨论的一个词,新医改加速了全民医保的实施步伐。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医保的全面铺开,保守估计,医药市场规模将扩大至少1000亿元。

有关专家预测,新医改各种政策的出台,将加剧中小企业的出局压力,提高行业集中程度。不过,随着行业市场扩大,人才的总体需求在增加,这对求职者来说仍是利好。

紧俏职位:医药研发/化学制剂研发、药品销售/推广/业务咨询、环保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机械业:科技环保成趋势,相应人才也吃香

2007年上半年,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40%,较去年全行业产值增加1.7万亿元,由于国家把振兴装备制造业列为“十六大”的战略任务,2008年机械行业有望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

据了解,机械行业是能耗大户,在国际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的背景下,节能减排的宏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机械行业要乘风破浪,招揽合适人才、走科技和环保之路,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紧俏职位:机械设计师、机械工程师、CNC工程师、机械维修工程师。

金融业:股市有望回暖,业务人才仍受关注

证券投资行业在2007年经历了浴火的洗礼。一度飙升至6000多点的上证综指由于遭遇调控压力,又大泄了1000余点,此前大张旗鼓的证券基金公司招聘又陷入了静默。

不过,根据新浪财经调查,有超过60%的投资者认为2008年点位会重返6000点。而银行业也在震荡中上行,央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改上市银行的利润增幅,由于两税合并带来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的下降,加之我国银行信用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有专家预计,上市银行的利润增幅将达40%以上。数据显示,金融类职位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

紧俏职位:客户经理/金融产品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稽核/法律、融资项目管理、证券/外汇/期货经纪人、投资银行业务。

资料来源:《江门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