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前景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前景的分析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需要了解并洞悉就业市场,需要调适就业心理,还需要满怀希望地看待就业环境的前景。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受到关注的。

三、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前景

展望就业市场的种种风云变幻,瞬息万变的现状令人堪忧。大学生需要了解并洞悉就业市场,需要调适就业心理,还需要满怀希望地看待就业环境的前景。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世界范围内,就业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发展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在人口众多且经济增速较快、劳动参与率很高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经济结构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大环境下,要实现充分就业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这些措施表明,我国的新增劳动力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指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这使每个人能够以平等身份、相同起点参与竞争,迎来更加宽松、宽广的个人创业新天地。可以预见,我国的就业岗位潜力将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开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社会。充分就业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从数量上看,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另一层是从质量上看,每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有机联系的两个方面。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把每个人固定在某一岗位上,这虽然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工作,但显然不能算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所达到的社会全体成员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位相适、按劳取酬。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把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受到关注的。200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较高。美国和韩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35%和23%。我国每百人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5人。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准确、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辩证地看待国际、国内形势,特别要正确地看待国家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必胜的信心。充分利用实习、见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选择好就业的定位和方向,树立起面向市场、面对就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青春才能多彩,人生才能闪光。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该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启动。该计划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可以说高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已经唱响。

高校毕业生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社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职业岗位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干部任用制度的创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等一系列影响,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深刻认识就业的整体趋势,准确把握各种机遇,才能实现自身的充分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