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养殖水环境的生物因子

养殖水环境的生物因子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浮游动物是鳙鱼的主要饵料,鲢鱼、鲤鱼、鲫鱼等鱼类也摄食一部分。浮游动物不能自身制造有机物质为营养,主要以细菌、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及其他种类的浮游动物为食物。浮游动物一般在较高的温度时出现,适温在20℃~28℃之间。大多数浮游动物适宜中性或弱碱性水中生活,它们对碱性的忍耐力较酸性强。

二、养殖水环境的生物因子

(一)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不仅是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鲢、鳙、鲫、罗非鱼等的直接饵料,也是绝大多数幼鱼的天然饵料,还是水体生产力的基础、溶氧主要的制造者,对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对各种养鱼池塘都有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有绿藻、蓝藻、黄藻、硅藻、金藻、裸藻、甲藻等,虽然它们中的许多种类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但有些种类对鱼类是不利的,或者和鱼类争夺营养物,或者直接危害饲养鱼类,或者引起水质变坏等。此外,浮游植物也是浮游动物和大多数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

浮游植物在适宜的生活条件下,繁殖十分迅速,开始数量成倍增加,当达到一定密度后,繁殖减慢,数量的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止。通常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枯竭,二氧化碳缺乏和pH值的过分变化,抑制生长的代谢产物的积累,密度过大引起光或氧气的不足所造成的。在养殖水体中,往往无法长时间地保证这些条件地存在,特别是藻类需要量大,而营养元素来源或移动性有限,将成为限制植物生产者生产地主要因子。因此,及时合理施肥,人为地提高营养元素总体浓度极为重要。这在温度、光照有利,鱼类生长迅速的温暖季节,是夺取高产的有效措施。

(二)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鳙鱼的主要饵料,鲢鱼、鲤鱼、鲫鱼等鱼类也摄食一部分。此外,几乎所有鱼类在其幼鱼阶段都以它为主要食物。淡水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四大类以及其他甲克动物的幼体。通常,浮游动物个体较浮游植物大,比底栖动物要小。不少种类除主要营浮游生活习性外,都能兼营底栖生活。浮游动物不能自身制造有机物质为营养,主要以细菌、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及其他种类的浮游动物为食物。

浮游动物的寿命自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轮虫一般只能活几天,枝角类可活十几天至几十天,桡足类的寿命达几个月到一年以上。浮游动物一般在较高的温度时出现,适温在20℃~28℃之间。大多数浮游动物适宜中性或弱碱性水中生活,它们对碱性的忍耐力较酸性强。

(三)底栖动物

淡水水域环境中除了我们要捕获的鱼类及鱼类饵料浮游生物外,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底栖动物。凡是长时间在水域底部泥沙中、石块或其他水底物体上面生活的动物都称为底栖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发展水产养殖生产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数量多又较为常见的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等,它们是鲤鱼等鱼类的饵料。池塘等小水体中以摇蚊幼虫和寡毛类为主。环节动物的水蚯蚓,软体动物的螺、蚌、蚬等,对提供底层鱼天然饵料有一定作用。有些种类则是饲养鱼苗的敌害,必须消灭。

底栖动物在水域中的分布情况,是随水域底部的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底栖动物多为杂食性底层鱼类的饵料,这类动物在水域中存在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关系着底层杂食性鱼类饵料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因此它对水域鱼产量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大水面鱼种的合理放养,种类搭配比例,以及单位面积放养量等,主要是依据水域天然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以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是水域合理放养底层鱼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也可以称为水草,又称其为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植物与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分布受水深、透明度、水质、底质以及其他生物影响。人们依据水生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态构造特点,生态分布等而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四个生态类群。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生态位,它不仅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还能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退化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水生植物修复是一种耗能低、效果好的新技术,具有生态环保特性。不同生活型、不同种类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不同作用。

(五)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是池塘个体最小,数量最多的生物群体,主要作用有:

(1)细菌可将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小碎片或无机物,为鲢、鳙提供食物和浮游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2)在池塘缺氧条件下,可生成有害的NH3、NO2等物质。

(3)是一些鱼类疾病的病原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