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司空见惯。在5大自然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之中,以土壤因子最为复杂。其中,不同的组成因素之间,常常是矛盾的。生物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包括种内和种间两种情况。对于植物来说,如何应对病原物、昆虫、草食动物等的生态作用,是一个饶有兴趣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物种之间互为生存环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只停留在是捕食与被捕食、寄生与被寄生等这些可见的表面现象之上。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司空见惯。如将光作为主导因子,可以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阳性植物只能在阳光充足的环境里面生长,如一年蓬;阴性植物只能在阴性的环境里面生长。这实际上是说,这些植物的分布和生长要受到光照条件的制约。至于耐阴植物,与阴性植物不同,它可以在阳光充足的环境里生长,也可以耐受阴暗的条件。如将水作为主导因子,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在5大自然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之中,以土壤因子最为复杂。因为土壤不仅有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还有生物性质。物理性质如质地与结构(砂土、壤土、黏土)、水分、空气、温度等;化学性质如酸度、有机质、矿质等;生物性质如微生物、植物、动物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土壤成为一种兼具生物和非生物的一种复杂环境。其中,不同的组成因素之间,常常是矛盾的。如,土壤的通气性良好,有可能导致水分的不足;反过来,水分充沛,则可能导致通气状况减弱。

生物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包括种内和种间两种情况。如,种内个体之间的密度如何,或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长发育。所以,在动植物的种植和养殖实践之中,控制合理的密度是必须加以考虑的。种间的关系有多种模式,包括共生、竞争、捕食等。对于植物来说,如何应对病原物、昆虫、草食动物等的生态作用,是一个饶有兴趣的研究领域。近几年,一种古老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异株克生。人们早就注意到,一类植物的存在会导致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的情况。现代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化感作用,即一类植物分泌出的化学物质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如一种鼠尾草分泌化学物质,能够使其周围成为不毛之地。人类如果能够明了其间的机理,并加以利用,就可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作物具有有效的化感作用,抑制其周围杂草的生长,那么人类将可以减少乃至停止除草剂的使用,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969年,有人在研究中发现,由Hulterra海湾公司在1847年—1903年之间圈养的加拿大山猫及其主要食饵野兔,它们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的。当山猫捕食了过多的野兔,野兔的数量就明显下降。对于山猫来说,这就导致了食物的不足,从而影响山猫的生存,进而导致数量的减少。随着山猫数量的减少,由于野兔不再被过多的捕食,它们的数量又跟着逐渐回升。于是,更多的山猫再捕食增长着的野兔。这种紧密相连的数量变动关系,在长达90年的时间跨度内反复发生。由此可见,物种之间互为生存环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只停留在是捕食与被捕食、寄生与被寄生等这些可见的表面现象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