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营造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五年,浙江的园林城市建设大踏步地走在了全国前列。最新修订的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和评审办法,已于2011年2月底下发各市执行,使我省园林城市创建更加注重低碳生态、功能完善、民生保障、环境品质及统筹和谐。园林城市创建氛围一年比一年浓厚。各地始终坚持把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园林城市创建,就是要彰显城市固有的特色、个性。湖州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营造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_浙江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回顾和展望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浙江的城市越来越像园林,不仅环境整洁、绿意盎然,而且生态和谐、人居宜然。

过去五年,浙江的园林城市建设大踏步地走在了全国前列。全省市县城市园林绿化共投入约196亿元,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4%,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0.87平方米,新增市县公园绿地面积8845.09公顷。

自1992年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省先后有16个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5个县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1个镇获得“国家园林城镇”称号;36个城市(县城)被评为“浙江省园林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绍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上虞市曹娥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得201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全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奖,杭州、绍兴、安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有17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抓标准,造氛围

浙江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始终坚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高度,全力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最新修订的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和评审办法,已于2011年2月底下发各市执行,使我省园林城市创建更加注重低碳生态、功能完善、民生保障、环境品质及统筹和谐。

上述办法涵盖了城市绿化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的63项主要指标,有力地推进了城市绿化低碳、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工作。

园林城市创建氛围一年比一年浓厚。近年来,群众性的建绿、爱绿、护绿活动和认建、认管、认养工作蔚然成风。全省各园林城市(县城)中,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超过了75%。

重规划,倡节约

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园林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从改善生态环境、彰显本地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入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人本性、前瞻性、协调性、特色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效应、人居效应、品质效应和人文效应,努力使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更加均衡、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景观更加优美,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舒适、和谐宜人。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省所有市(县)都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或县(市)域总体规划的修编,并且在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注重节地、节水、节材,节约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全省约有80%以上的市(县)制订出台了城市立体绿化推广措施,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超过了58%。

采用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地形改造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杭、宁等地还积极推广墙面、桥体等立体绿化,积极发展广场、停车场和屋顶绿化,尽量使每一个城市元素都被绿化。

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设施,推广各种节水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在造园和绿化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用本地的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乔灌花草,增加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的种植比例,减少大草坪、洋树种应用。

显特色,强功能

园林绿化有了特色,城市就有了特色。

在具体创建工作中,各地理念不断提升,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路子:从重景观,向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景观转变;从单纯的植树、增绿、造园,向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转变;从简单的参照复制外地经验,向吸收转化、形成本地特有的地域人文特色转变;从重建设轻管养,向建设与养护并重、更加注重养护转变;从重城市建成区,向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转变。

一大批具有浙江本土特色的城市公园在继承、保护和创新中享誉国内外,跨入国家重点公园行列,如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湖州市莲花庄公园、衢州市府山公园、杭州市花港观鱼公园、三潭印月公园、六和塔公园等。

各地始终坚持把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至2010年年底,全省城市供水能力达1760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99.7%;城乡燃气普及率达97.65%;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6.73平方米……

杭、宁等八城市名列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有7个城市为园林城市。

园林城市百花争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风情风貌。园林城市创建,就是要彰显城市固有的特色、个性。我省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可谓百花争艳,特色明显。

山水之城——杭州市,1994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突出“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格局,确定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和“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绿地系统。在传承中创新,使得西湖景区秀色可餐,名胜古迹焕发青春,江南写意山水园林特色尽显。

三江之城——宁波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水系为纽带,确定了“二条生态带、三江绿化景观轴、四大风景林地、八个城市绿色中心、九条城市绿带”的生态绿地框架体系。依托江、河、湖水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以“三江六岸”为绿化重点,挖掘月湖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绿文化。

文化之城——绍兴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构建了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以城市防护林为环的点、线、面、环相衔接,乔、灌、花、草相得益彰的绿地系统,做精“绿”文章,做足“古”文章,做透“水”文章。

富阳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规划融山、水、城为一体,形成“一环、二片、三山、四岛、五带、六园”为结构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注重体现城市绿量的充分性和植物的多样性,营造高档次、高品位、生态良好的园林绿地。

生态绿都——嘉兴市,2005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确立了“一心、三环、三园、三楔、七带”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结构,突出党的诞生地这一红色文化品牌,做好“水”“绿”“文”三篇文章,形成绿量充分、分布合理、景观优美、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湖州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围绕“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突出“一湖、二环、三山、五带、十三园”的总体布局。全面启动三大景区、五大山体公园、七大滨水绿地、九大水景公园在内的“3579”生态景观规划建设。

诸暨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按照建设“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提出“一廊、一心、一楔、四片一圈、双环五带”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走出一条以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和营造园林精品亮点为重点的新路子。

桐乡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按照“菊乡+绿网、绿化+文化”的城市定位和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确立了“一环、四楔、三横、四园、六带”轮状网状总体框架的绿地系统,建成了一批“游园绿化有特色、广场绿化有内涵、公园绿化有文化”的园林绿地。

临海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提出“三圈、一带、三大绿色组团”的绿地结构体系。把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古街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江抱城、三湖点缀、六河交错、八山环抱”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衢州市,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古城保护区绿地为核心,以衢江、乌溪江为景观生态轴,以城市外围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良好生态绿地及烂柯山——乌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凸现“一芯、二轴、三片、五楔”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以山为脊,以水为源,以绿为脉,以文为魂,整座城市个性初具。

义乌市,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围绕“富有国际商贸城市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宜居城市”的目标,确立了“一环三楔十园、二廊三轴十带”的绿地结构框架。园林绿化向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的多层绿化发展,使城市层次起伏,色彩多变。

上虞市,2008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绿色、自然、和谐”为特色,确立了“一区、两岸、三山、四环”的绿地结构框架,努力追求绿与城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现代化新城的滨江风貌,营造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

台州市,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充分利用台州山、海、江、河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确定了“一心六脉”绿心放射状和平原网络状绿化系统构架。以“沿路有林带、沿江景观带、沿山休闲带、沿海防护带”为特色,大力实施“年增百万绿”行动计划

亲水绿城——平湖市,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按照“平地起绿城,滨水创园景”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一心、三环、四片、五廊、六脉、七横、八纵、多点”的总体布局,突出“生态性、亲水性、人文性”,突出开发与保护并重。

海宁市,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海宁城内东西两山,南北二湖,以及穿城而过的城市河道为基础,形成独有的“两山夹一水”的城市绿地系统。依山建园,傍水扩绿,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

余姚市,2010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让山“延”伸,把水“引”长,形成“依山建绿、两绿夹河、沿路植绿”的绿化格局,勾画出富有水乡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网络,形成“三江六岸”等一系列绿化精品景观,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安吉县,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以公园绿地为核心,将沿河、路、城、山、绿地和郊区大型生态林地相连接,建成“一核、二廊、二翼、六楔”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园林绿化建设“显山”“露水”“彰文”,建成一批融历史、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绍兴县,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以“依稽山鉴水,承历史文脉,建绿色家园”为目标,确立了“两带、三块、内外环”的绿地系统布局。坚持“水为城之源,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人为城之本”,建设富有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和现代城市风貌的城市绿化体系。

长兴县,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山水风貌,构筑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绿地框架,确立“一山、一湖、四楔、二环、六带”的绿地系统,着力保持“山水城一体”的独特城市形态

嘉善县,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按照“组团隔离、绿轴导风、一区四片、蓝脉绿网”的布局,构建“一环三楔、二轴四廊、多园棋布”的城市绿地系统,建成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城市公园绿地。

海盐县,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巧借“海”势,把整座城市设计成既有海韵特色,又包含人文、历史等内涵的滨海新城;同时努力彰显海、河、绿为一体的杭州湾畔滨海新城。

嘉兴市余新镇,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镇”称号。按照“城镇园林化、乡村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建设了一个传承古韵、融汇自然的清雅人居城镇、生态园林城镇。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1年3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