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促进老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营造促进老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老年是由发展期和衰亡期构成的,那么促进老年发展就是要尽量延长老年的发展期。其中,“老有所为”应当成为成功老龄化的立足点。(二)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帮助老年人消除负面的社会形象是社会要做的一项工作。笔者提出两个相关的概念来进一步认识老年发展问题,即“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积极老龄化是促进老年发展的一个手段。老年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表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目标之一。
营造促进老年发展的社会环境_银发中国: 从全面二孩到成功老龄化

如果老年是由发展期和衰亡期构成的,那么促进老年发展就是要尽量延长老年的发展期。老年发展理论的提出,说明处在生命周期中后期的老年阶段,并不是老龄化这么一个单向的过程。老年发展与通常意义上的老龄化可以并行不悖。如果人生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那么老年就应当是继续上台阶的过程。积极的老年发展就是老年资源、老年资本的积累和增殖现象。成功的老龄化则要克服和超越一系列带有必然性的丧失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老年的选择性

首先,从历史趋势看,21世纪无疑是更崇尚个性化选择的社会,是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应当允许老年人作出符合自己情况和意愿的选择。“老有所为”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也可能出于情感上的需要——譬如,有些老人通过没有报酬的义工活动来寻找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奋斗了一生,绚烂归于平淡,“老而不为”,悠哉游哉,只要老年人有这个条件、有这份情怀,那是应当表示理解的。总之,无论哪种选择,只要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社会又无不良影响,我们就要尊重老年人群的差异性,就要理解老年人不同的价值取向。

其次,从个人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老年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在低龄阶段,老年人一般比较活跃,健康状况也容许,“老有所为”的比例就会高一些;而到了中高龄阶段,老年人渐趋衰弱和老迈,体能和斗志逐渐丧失,“老而不为”的比例自然会有所上升,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很难机械地将“老有所为”和“老而不为”对立起来。鼓吹“老有所为”和主张“老而不为”,只能说各有各的道理,实难一言以蔽之。

不过,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说,中国要建设一种健康积极、努力向上的老年文化,其中老年价值的实现是它的灵魂所在。对“老有所为”来说,年龄的高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心态或者说价值观。笔者对“老有所为”的理解就是老年人价值的实现活动和过程,而不仅仅是老年人通过从事经济活动来获得收入。社会在关注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同时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老有所为”应当成为成功老龄化的立足点。

(二)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

帮助老年人消除负面的社会形象是社会要做的一项工作。理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要从理解老年人和老年这个生命周期阶段开始。在国际上,传统的老年人形象也是消极的(negative)、脆弱的(frail)、无能的(disabled)和依赖别人的(dependent)。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老年人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介入参与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活动。在维持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方面,老年人的地位特别突出。老龄化是生命的延伸、传统的继承。当寿命延长,老年人的作用就变得更加重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赋予老年人以生产性和有意义的角色。

在个体的层面上,寿命的延长必须同个人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活动中所获得的满意度和成就感相联系。这种介入是终身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上,生产性老龄化的准备要包括这样的步骤,譬如终身教育和机会均等的分配,尽可能使老年人介入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和社区活动。

笔者提出两个相关的概念来进一步认识老年发展问题,即“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制度性退休是退出了制度框架里的就业领域;功能性退休则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能力条件和主观意愿为前提的退休。功能性退休可能发生在制度性退休之前,但更多的情形是发生在制度性退休之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退而不休”的现象,就是因为制度性退休并没有完全剥夺老年人的发展权和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年龄范围一般指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的人员。而美国对退休人员年龄不再设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老年人就可工作到休息的年龄为止,采用的实际是“功能性退休”的概念,包含了老年人个体的多样性选择。正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所说,退休就是“从法定义务中解放出来”。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也开辟了老年人才市场。对于企业来说,选择谁,考虑更多的是成本问题。用年轻人,更具开拓性但存在社会保险问题,老年人不需考虑社会保险。通过市场调节,中老年人才成为整个人才市场的重要补充。用人单位除了看中老年人才的质高价廉之外,更看重退休者的敬业精神

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之间存在着一个“时滞”。而市场经济作为能力本位的经济也为那些健康的、积极的、有能力的老年人开辟了发展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都具备了,就出现了一个老年发展的特定时空。成功的老龄化过程就是结合了老年人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其中老年人的社会化和学习化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归根结底是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问题。让老年人与社会保持联系和融合,这是基本的途径。

老年发展是前因,也是后果;是手段,也是目标。积极老龄化是促进老年发展的一个手段。根据联合国的观点,决定积极老龄化的有三个因素或者说支持积极老龄化的有三根支柱,就是老年参与、老年健康和老年保障。老年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表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目标之一。

从个体的角度看,积极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能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发展,并得到充分保障、安全和照料。简单说,就是尊重自己的愿望并发挥才干。从社会的角度看,积极老龄化意味着要改变对老年人的旧观念,承认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发展的机会。简单说,就是承认老年人的能力并提供机会。所以,对个人来说,积极老龄化是一种需要;对社会来说,积极老龄化是一种责任,要保障机会的供给,要为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提供环境支持。积极老龄化将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责任联系了起来。积极老龄化的前提概括来说有四点:健康、能力、意愿和机会。但有些条件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譬如健康和能力。

完整的健康是三位一体的概念。但部分的健康也不影响人们参与社会。极端的例子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他身体残障十分严重,但思维活跃却非常人所及,这不影响他继续在物理学上作出贡献。对老年人也是同样道理。香港学者齐铱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演的时候也谈到过一个观点:有病并不一定不健康。不同的能力可以有不同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强度,但不改变参与的实质。其实健康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能力的因子。

真正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可能是个人意愿和社会环境两大因素。如果个人不愿意,那么基本是“一票否决”。社会能否提供相应的机会,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那么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分别是:意愿、机会、健康和能力。

图8-2 老年发展的理论框架

积极老龄化可以促成老年的健康发展、角色发展、认知发展和价值发展。但要看到,积极老龄化虽然是重要的促进老年发展的途径,却不是唯一重要的。无论是健康老龄化还是积极老龄化,说的都是行为模式或者说生活方式,但还没有涉及老年自身的变化、发展的状况。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都将促进老年发展。但显然,老年发展是将过程和结果整合在一起的概念。

老年人口中也有强势群体。强势群体是有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的群体,保持了足够的独立、尊严和价值。弱势群体的特征则相反。两个亚群的区分再次提醒老年人口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

首先看政策。是鼓励还是阻止老年人参与社会。不同的政策导向将导致老年人不同的社会参与度。政策表明的是政府的态度。但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最终还要转化为一种环境支持的力量。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文化观念、文化氛围营造的就是一种软环境。

其次看环境。是否老年友好。有没有适宜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相关设施。有没有老年人再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有没有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适合空间。

再次看文化。我们需要塑造什么样的老年形象。这是老年文化变革一个核心的话题。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些因素是不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譬如,将老年人定位在受体角色上的文化指向。积极的老年文化的建设要从相信老年人的能力和尊重老年人的权利开始。

刚健有力的老年文化有这么几个基本点:自立自助、自强不息、帮扶儿女、奉献社会。在对待老年的态度和有关老年的文化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受体的角色定位误区,就是只将老年人看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却忽视了老年人群身上存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年人应该被视为人力资源中可贵的一部分。二是养老的需求定位误区,就是将老年人的需求只看作是一个老有所养的问题,以为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老年人的问题,这在农村表现突出。在城市,则将老有所养等物质性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应,而将老有所为等精神性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相对应。其实,这些需求是不能割裂的,而且老年人的需求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最后看人口。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人口自然淘汰的过程,特别是人口高龄化的确是使人口强势群体转化为人口弱势群体的结构性力量。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一系列丧失事件的冲击将导致老年弱势群体的扩大。虽然趋势很难改变,但速度和程度可以在特定的政策—环境—文化的框架里有所改变。

老年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了老年发展的动力系统、老年发展的支持系统和老年发展的评价系统的整合与互动。动力要解决的是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认识以及社会对老年发展的价值肯定,老年发展的环境支持包括了一切政策、制度和物质方面的支持,老年发展的评价系统则要建设刚健有为的老年文化。

图8-3 老年发展的支持系统

老年发展是对积极老龄化的战略延伸。老年发展与积极老龄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一,老年发展是说老年的一种状态,这与积极老龄化是相通的,在老年期整个生活有新的发展。如果我们用“老年发展”来理解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就可以得到积极的启发。

第二,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是社会参与,至于健康和保障都是为“参与”服务的,或者说是支持“参与”的。老年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参与只是促进老年发展的一个方面。

第三,积极老龄化重视的是过程,老年发展重视的是结果。老年发展说明了老年人群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建设性的因子存在。老年发展与积极老龄化是互补的概念,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积极老龄化的结果是老年获得了新的发展。积极老龄化是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追求老年发展可以看作是积极老龄化的一个目标。

第四,有病并不一定不健康。有些老年病是器质性的,但心理和智力还保持了足够良好的状况。所以即使是部分健康也可以支持积极老龄化的过程。健康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所以说,健康并不是积极老龄化的必要前提。

第五,支持老年发展有这么几方面: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尊严老龄化、效益老龄化、幸福老龄化。最后,就是成功老龄化。老年发展期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支持。尊重老年人发展权、促进老年人社会化、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值得重视。

(三)建设积极的老年文化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中国积极老年发展文化的基本内涵。尊重老年发展权、推进成功老龄化的战略取向符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健康、有能力的老年人群无可辩驳地是老龄化社会动力机制中极其重要的内源性力量,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种建设性力量的存在和发挥。对老年人的发展权尊重不仅要体现在社会老年观的变革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具体法规、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和保障上。只有认真赋予老年发展权以充分的法律保障,才能够使尊重变成现实而不是无奈。成功老龄化的实现必然以老年发展为实质性标志,但要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为依托。

积极老龄化是人类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积极回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变革表明,社会现代化过程一展开,传统社会的结构就变得很脆弱,数代同堂的大家庭是个幻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老人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家族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提供条件让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自我创造收入的条件,让他们能融入社会,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震荡。世界卫生组织人口老龄化与保健署前署长卡拉什指出:“绝对有必要制定政策,让这些较年长者能成为家庭中、社区中、社会中,以至经济中的资源。”[6]

文化的灵魂是审美的认识和追求。文化的本质是以文涵化、以德教化,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简单说,文化涉及的就是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问题。而就在这“如何”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以及追求。哲学家早已揭示,在人性最原始的本能中,就包含着审美的意识和追求。老年文化是人们对于老年这一段人生岁月的价值性的思考和追求,就是如何度过老年生活、如何做一个老年人的问题。

如何看待老年?如何度过老年?这是老年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其中,老年人的老年价值观是“老年价值问题”的关键。老年不是被动养老的岁月,而是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的日子。我们要警惕陷入“没有质量的长寿”误区。老年人不仅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好,但好的标准不仅仅是健康不健康。健康长寿并不是终极目标,健康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这只是医学标准,更重要的是人文标准,即满意和尊严。其中,满意是个人的体验,尊严是社会的评判。满意与尊严都与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意义紧密相关。重要的是寿命的质量而不是寿命的长度,应该在健康、满意和尊严的条件下实现长寿的目标。

孤独终老是人口老龄化在精神层面的巨大挑战。老年是丧偶最多的时期,所以再婚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对婚姻的需要是伴和性的结合,一般会随着年事的增高而增强对伴的需要并淡化对性的需要。孤独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亲密关系是人类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需求结构中的主要内容。人不能离群索居,人的脆弱在情感上。有婚姻的人一般来说健康程度要高于离婚者和独居者,这是因为婚姻与家庭提供人们情感上的支持与安全感。老年人群是最怕孤独又相对孤独的人群。

老年人再婚有很多实际的羁绊,例如,有财产的老年人再婚时往往遭到子女的反对。实践证明,老年婚前财产公证值得提倡,可为婚后财产问题消除隐忧。所以,同居对某些老人来说其实恰恰是理性的决策,但他们这么做却与现实的法律有了冲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该区分是让老年人顺从法律还是让法律为老年人的生存空间打开新的通道。如今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时代,同居不是罪恶。

我们要格外注意的是老年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要重视“文化老人”的人文资源。因为人是文化的主体,老年人的文化价值表现在老年人是一种已经成熟的文化的代言人。立言、立德,这就是老年人的文化遗产。譬如,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留下了“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等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我们要尽力为老年人的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其一,尽一切可能发展老年教育事业。譬如社区大学、老年大学。提倡全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所认可。总的来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化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人生实践。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老年人群将成为学习化人生当然的先锋人口。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时代的共建者和共享者,这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表现。

其二,尽一切可能开拓老年活动空间。社区在这方面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居家养老加上社区服务的养老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所接受。社区对多数老人的生活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社区能否为老年人的社会发展提供机会和物质条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年人的精神满足很多来自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文化养老大有可为。

其三,尽一切可能创造老年工作权利。“工作着是美丽的,奉献着是快乐的”,这将成为有强烈价值实现需求的老年人共同的心声。为此,我们要消除老年再就业、续就业的任何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因素,让老年人成为统一有序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平等的一员。在人口学中,老年只是日历年龄的一个特定标志,却并没有说明人们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以及老年发展程度的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以及老年起点的推后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其四,尽一切可能赋予老年参与机会。老年人参与的机会越多,其潜能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所谓的共融、共建和共享是通过老年人具体的参与过程体现出来的。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将不再过多地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担忧,进一步地必然发展出对精神满足和价值实现的强烈渴望。老年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很多是非工作角色,正是这些非工作角色使得老年人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老年发展要追求“给生命以岁月”,更要达到“给岁月以生命”的更高境界。

【注释】

[1]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

[2]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富有成就感有助于老年人长寿》,《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8日。

[4]《我国将面临严峻的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北京晚报》2001年4月11日。

[5]柳清瑞等:《基于部分积累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4期。

[6]《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发展中国家应发挥老年人作用》,《联合早报》2000年2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