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发展观的新变化

老年发展观的新变化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人的发展,不是心理层面的个人心理活动,而是发乎内而成乎外、表现为行为层面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是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认同与肯定。因此,老龄化社会要大力提倡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以便老年人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并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达成完美的人生。
老年发展观的新变化_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

(二)老年发展观的新变化

“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是指在基本生存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通过某种人生途径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张扬、潜力得以挖掘、能量得以释放,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人生的行为。在主张个性张扬、能量释放的今天,自我发展成为青年人追求人生目标。老年人虽然在社会中处于逐步退隐和淡出的地位,但也同青年人一样存在着自我发展问题。

老年人的发展,不是心理层面的个人心理活动,而是发乎内而成乎外、表现为行为层面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实践应当包括四个方面: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成。

1.老有所学

武汉大学一位政治学教授在课堂上讲授毛泽东的历史作用时曾言:“毛泽东的成就是学出来的,干出来的,先学后干,才会有成就。”广而言之,任何人的成就都是学出来的,干出来的。学习是提高个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能力提高了,就能把事情干好。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老年的来到,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新人生的转折与开始。“长寿之国”日本现在社会上流行“第三人生”的说法,把青少年的学习阶段称为“第一人生”,中青年人的工作阶段称为“第二人生”,老年人的退休阶段称为“第三人生”,“第三人生”是老年人体验生命、享受生活的新发展期。老年人要有所发展,有所作为,也应当不断学习和进步。只不过同过去的第一人生、第二人生相比,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不同而已。老年学习是老年人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通过老年学习,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得以增殖,潜能得以开发,生活得以充实,并能从中获得了生命快乐和愉悦的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延长寿命。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看到,凡是那些肯学习的老人,他们的人生态度一定是积极的,往往是令人敬佩的“阳光型老人”。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要搞好自己的老年学习,做到“老有所学”,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老年人学习环境,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积极地发展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老年教育网络,老年人随时可以进入各类老年大学学习。穆光宗博士在其《老年发展论》一文中提出了完善老年教育的“四化”措施:普及化、平等化、社区化、多样化,这是积极而中肯的建策。[11]完善的老年教育体系与网络的构建,为在全社会普及终身教育创造了条件,使老龄化社会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有助于老龄化社会中“老有所学”的全面实现。

在人的一生中,青壮年时期,是奋力拼搏、大有作为、建功立业的时期,其特点是轰轰烈烈,充满激情。随着老年期的来到,就应当从社会的竞技场中逐渐引退、淡出,功成身退,功不成身亦退,其特点是悠悠闲闲,淡泊宁静。如果一个人年轻时碌碌无为,到了老年却到社会竞技场中与青年人拼杀,那实在是不识时务,不自量力,自讨苦吃。虽然我们赞美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但这更多的是从老年人的积极心态上而言的,并不真正要老年人在行为上去横刀立马,驰骋疆场。毕竟是老马老矣,虽有千里之志,但无千里之力,一日千里的辉煌已经是往日故事,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老年人的学习形式和内容,与少年、青年、壮年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年人的学习更多的不是为了拼得事业的成功,而是填补晚年生活的空白,充实晚年生活的内容,寓学于乐,使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学习的效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参与过程中,获得的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愉悦心情与良好意境。

2.老有所乐

在老龄化社会中,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娱乐需求,社会要加大资金投入,开辟娱乐场所,添加各种娱乐设施。公共福利性即免费的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是全社会要大力发展的,其中,重点要发展的是社区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以便老人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高档的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一般属于商业性质,像高尔夫球保龄球之类,在老龄化社会中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文体活动既是健身活动,又是娱乐活动,老年人参与其中,既能舒筋活血,有利健康,又能暂时忘却烦恼,获得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各种文艺节目、书画展赛等文化活动,健康又高雅,能给老年带来许多乐趣。牌类、球类以及传统的健身运动诸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是寓乐于动的良好形式,在老龄化社会中值得大力推广。

3.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

“老有所成”是“老有所为”的结果,有所为就会有所成,无所为就会无所成。对于老年人来讲,重在“为”即参与,而不在“成”即结果。成与不成,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重要,“成”到什么程度既是一个因人因事而异的事情,也是一个不必在乎的事情。

“为”与“成”,对于青年人与老年人来说,社会要求的标准是不一样的。青年人要大有作为,大有成就,越大越好;老年人则只需要小有作为,小有成就就可以了,就很不简单,令人满意了。

“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说到底就是余热发挥问题,让老年人的余热继续生辉。既然是余热,就不要求有多大的热气,多高的热度,只要有“热”就行,就难能可贵。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重在参与,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设定必须达到的标准。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量趣而行。

让老年人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是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认同与肯定。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老龄化社会要大力提倡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以便老年人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并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达成完美的人生。

以上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进行了简要阐释,“学—乐—为—成”构成了老年人自我发展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人的一生经历“自然人”、“社会人”、“自然人”三个阶段。婴幼儿属于“自然人”,通过学习不断社会化,成长为“社会人”;成年人属于“社会人”;成年人到了老年阶段就开始退隐,通过退隐又回归为“自然人”,直至死亡,回归大自然。老年阶段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由“社会人”回归为“自然人”的阶段。既然是自然人,就应当率性而动,自然而然,更多地亲近自然,而不是亲近社会。要向老子、庄子那样从社会中退隐,回归到大自然中去,与大自然亲近,与大自然合一,由“社会人”时期的天人分离,回归到“自然人”时期的天人合一。自然人既然是亲近自然、率性而动、自然而然的人,就应当是快乐的、舒心的人。这正如儿童是自然人,他在整个儿童阶段的任务和使命就是率性而动,快快乐乐,就是玩游戏,寻找乐事趣事,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老年人作为重新回归的自然人,他在整个老年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人生使命同样是率性而动,寻找乐事趣事,做一个“老顽童”,哪里热闹就往哪里凑,哪里快乐就在哪里消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舒心畅怀,身心康泰,得享天年,寿终正寝,在快乐与幸福中回归大自然。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学—乐—为—成”的老年人自我发展模式中,“乐”是中心,“学”、“为”、“成”都围绕着“乐”这个中心服务,能乐的事则学之、为之、成之,不乐的事则不学、不为,更不求其成。日本人称老年阶段为“第三人生”,称“老龄”为“乐龄”,把快乐作为第三人生的中心,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老年发展观是合乎人性与人道的,是老龄化社会中需要大力提倡的科学的老龄观。

需要注意的更高一层的意义是,对于日薄西山的老年人来说,老有所乐本身就属于老有所为与老有所成范畴,“乐”本身就是“为”,就是“成”。“为”与“成”本身就是为了“乐”,若能直接获取“乐”,那是值得庆喜的大好事。

总之,相对于博大的宇宙来讲,人体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快乐与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与终极的人生目标。在理解老年人“学—乐—为—成”的发展问题时,我们应当超越对年轻人的评判标准,以“乐”为中心,“学”、“为”、“成”为“乐”服务,并把“乐”视为“为”与“成”的别样形式。这对我们把老龄化社会,特别是高龄化社会发展成为老人乐园,是有积极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