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图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读图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读图时代对大学教育影响,进一步从教育传播的角度阐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在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的同时,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初见端倪。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读图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孙丽丽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视觉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得传统的大学校园的教学双方都无法摆脱视觉化因素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更成为大学教育的崭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读图时代对大学教育影响,进一步从教育传播的角度阐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读图时代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Research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reading images”

Sun Lili

(He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Kaifeng,475004)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reading images”,there is“visual culture”in each corners of the society,which mak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couldn’t shake the visualization influences,and the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ecomes the new subjec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Firstl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era“reading images”on university education;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it xpound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how to strengthen it.

Key Words:age of picture-reading;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一、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诸多媒介技术和产品合成的传媒信息时代,图像、影像、网络等信息以新的形式全方位的占据了大众的视觉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读图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置身于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时代,面对以图像为主的认知方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充分利用媒介资源的视觉性素养,因此,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十分必要。

二、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

媒介素养由“素养”的概念延伸而来,是地地道道的舶来词汇,已然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也基于各自的实践、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解析。虽然这些学者对媒介素养的表述未必尽同,但均是对媒介素养三个层面的单一强调或杂糅:知识模式、能力模式和理解模式。其中,知识模式侧重于帮助人们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独立判断信息价值以使信息进行有效传输的知识结构,媒介侧重于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而能力模式则侧重对信息的认知过程,培养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理解模式除了帮助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等诸力量的强制作用,还侧重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在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的同时,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初见端倪。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宗旨在于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媒介并理性地使用媒介。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随后迅速传播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今在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终生学习的重要内涵,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对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少数院校开始尝试开设相关课题,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比如中国大陆较早组建的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身处媒介主宰的读图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渗透到了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媒介素养更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新看点,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迫切重要,尤其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两大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传播者(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1.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之前,起着主导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识,能较为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向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更进一步。如此一来,师生才能对媒介的问题达成共识,才能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保持谨慎,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对媒介的选取、应用、评价持客观态度,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

“学媒无关论”与“学媒相关论”、媒体对比研究都曾热极一时,如何对这些问题一分为二的看待,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保持高度的清醒,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理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2.提高高校教育传播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素质也有一定提高,包括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获取更多的资源,如何运用印刷、视频和多媒体等技术创造信息,如何利用媒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评价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从我国目前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调查情况看,应用媒介的主要人群以青年教师为主,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特点之一,而他们在对媒介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情况则不容乐观。据统计,71.17%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的消息最吸引人,60%以上教育工作者会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提出质疑,媒介对高校教师生活影响最多的是信息获取方式(73.39%)远远大于对思维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方面的影响,73.39%的高校教师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最缺乏的素材是动画(42.20%)和视频(63.30%)。从以上不难看出,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媒介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他们对报纸、网络、电视、期刊等各种媒介形式都有涉猎但对媒介知识的学习仍处于自发阶段,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和实践,整体水平偏低。鉴于此,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中,专业与媒介素养的融合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也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让教师在基础培训中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提高媒介素养与审美能力,做到知识学习与文化素质提高相融合。

3.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媒介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里,媒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传播者麦克汉姆将媒介称之为“人类身体的延伸”[3]。然而,随着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干预和影响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一种传媒的“俘虏”,各种道德问题竞相出现,媒介“喧嚣”、媒介“失语”、媒介滥情、媒介偏见、媒介虚假和媒介媚俗等问题已让人们焦头烂额。针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可能触及也是最严重的媒介道德问题要数媒介知识产权问题。

虽然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会在学术论文中主动标注信息来源,但在其他媒体中能主动注明信息来源的人数肯定会有所减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在网络媒介道德方面把好关,让媒介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组织、控制和评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担当起倡导社会公德、维护校园正气的职责,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正确媒介传播观念的方向发展。

(二)受众(大学生)

1.有利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从学习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其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4]。置身读图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纷杂的媒介信息,时刻面临着将这些信息进行接收、变换和反馈的考验。只有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媒介知识,了解了基本的媒体运作程序时,他们才能快速把握各种媒介信息的内涵和本质,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效捕捉所需的信息,减少不必要的阅读信息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所提升,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获取、选择和过滤能力,避免了冗余信息的干扰,注意力也不会被一些无用的信息而分散,便可以很快将注意力定位在信息的主要部分,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避免对自身无用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身处信息海洋中的被动地位,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强大学生信息选择的能力

媒体作为传递存储信息的工具,是连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通道,同时还能够控制学习,优化教学、教育过程。媒体并不是单纯地反映现实世界,它所呈现的是经过少数人制作而成的媒介信息环境,如此一来它就不可避免的包含制作者的一些主观因素在里面,这就对学生选择信息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高度的科学性。因此,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在积攒了一定媒介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对传播内容的鉴赏能力和取舍能力。

当前,我国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媒体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有一些媒体以商业角度介入教育,没有相应的教育理论作支撑,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媒体时,更需要有一定的媒介常识,具有运用传播符号与媒体的能力,即具备一定的解码能力,这样才能客观地对媒介传递的信息进行过滤,主动接收、加工积极的媒介信息。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1.创设视觉情境,营造媒介素养教育良好氛围

良好的传播环境是信息传播顺畅的必要条件。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应该创设一些良好的视觉情境,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视觉素养,同时要充分开放利用校园的媒介资源和媒介环境,营造校园媒介文化,让学生在媒介知识的学习、媒介实践的参与和媒介文化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中到处充斥着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发挥舆论传播的优势,以动漫节、摄影展、手工作品比赛等形式,定期组织一些与视觉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既提高了读图、用图的兴趣,有效地激励了学习动机,又提升了视觉解读和视觉表达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另外,高校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开发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视觉资源,将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

2.加强师资培训,打造学生媒介教育的中坚力量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获取媒体信息、分析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体系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大力量开展教学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根据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和相关教材,开设培训课程,教师也可以利用专业进修、参与媒体活动等途径在实践中加深对不同媒介特点的认识,逐步培养自我正确认识、分析媒体,然后使用媒体最终达到传播信息、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等目标的能力。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信息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分析、信息评估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从而提高自我的授课水平。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评价教学内容,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媒介素养能力。

3.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很有必要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课程,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使课堂成为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开展媒介素养课程教育有以下两种形式:

(1)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让学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媒介理论指导和应有的训练,指导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

(2)以专题讲座等形式,邀请传媒教育专家、学者和传媒业界人士走进高校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开展一系列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起到引导、带动作用,让学生对媒介和媒介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初步了解。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中小学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培养课程,但我国相对还不够成熟,略显不足。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媒介素养培养案例的同时,要注意抓好教材建设,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4.举办主题活动,注重媒介素养实践教育

课堂教育往往只能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要想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就必须付诸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他们的媒介素养才能有所提高。高校可以开放校园广播、校内电视、校报、校园BBS等校园媒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解媒介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对这些媒体进行实际操作,积极制作媒介产品,破除大学生对媒介的神秘感。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媒介素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DV作品大赛、网页设计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到媒介产品制作过程中来,亲身体验媒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大学生使用媒介的技能。

5.支持师生互动,提升媒介交流能力

在教育传播过程的多种关系或矛盾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之一。因此,要想传播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能够有效沟通,基于此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博客等交互平台的应用也广泛开展开来。

借助于高度发达的媒介,特别是所谓的个人媒体和社会软件的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已延伸到课堂之外。这种新形式的交流,加强了师生的情感沟通,提升了两者的解码素养,既发挥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两者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尽量使教与学双方均处于传递和接收的最佳状态,通过双方的意志力集中,共同完成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达到提高媒介交流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2] 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0

[3] 朱晓映,电视传媒的女性视觉[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