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1]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衡量受众能否建设性地、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图4-1 江苏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3.媒介认知对大众媒介的认知,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层面。武汉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新闻媒介的作用和功能。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1]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武汉大学罗以澄教授指出,他们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是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生力军。正在发展之中的我国社会中上阶层,主要从在校大学生之中产生。第二,他们是大多数传统大众传媒将来的、潜在的目标受众。第三,他们是新兴网络媒体的核心受众。[2]

1.接触行为

2007年2—5月武汉大学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6个城市所作的调查[3]显示:大学生是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传统电视、网络电视)和互联网这6类大众传媒的重要消费群体;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最长,其次是网络电视,其他依次为杂志、传统电视、报纸、广播。

表4-1 大学生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

img12

img13

∗平均时长赋值:“基本不接触”= 0分钟;“少于30分钟”= 15分钟;“31-60分钟”= 45分钟;“1 -2小时”= 90分钟;“2-3小时”= 150分钟;“3小时以上”= 210分钟

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显示,在报纸中,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都市类报纸,其次是晚报类报纸;大学生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比例为44.6%;大学生中经常登录“综合门户网站”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2.7%,远多于新闻网站的18.9%。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不只是为了获取新闻资讯,而是为了满足获取信息、娱乐休闲、发表意见等多种需求。其中大学生网上从事最为频繁的活动是创作并发布帖子,其次是创建或更新个人博客,然后依次是享受娱乐休闲(如玩游戏、看电影)、浏览论坛博客或跟帖、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多数借助网络发表个人观点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表4-2 大学生上网从事各项活动的频率均值

img1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对全国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4]显示:电脑是目前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其次是电视、报刊和广播。对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的媒介使用时间在0.5-3小时之间,比例为74.8%;3-6小时之间的为17.0%;6小时以上的为4.7%。在报纸接触上,每天坚持看报的仅占8.6%,选择2-3天看一次的为40.7%,一周以上看一次的为42.0%,另外还有8.7%的学生从未看过报纸。

200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对上海大学生所作的调查[5]显示,如果对各媒介的平均消费频率指数(0—5分)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报纸、电视、广播;而对平均每天消费时间排序,则依次为: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消费程度最高,平均每天上网达2.4小时;对广播的消费程度最低,平均每天收听不足50分钟。

表4-3 上海大学生每天用于媒体消费的时间

img15

2006年11-12月,南京师范大学对江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6]显示:江苏大学生每天花在报纸杂志上的时间为42分钟、广播30分钟、电视95分钟、互联网131分钟。四种媒介中,受大学生喜欢程度最高的是互联网(56.2%),最低的是广播(8.2%)。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最长,而报纸和广播等过去大学生依赖的媒体现在的接触时间相对减少。虽然电视和报纸仍然属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但网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而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体,值得我们关注。

2.接触动机

人们的媒介接触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同群体受众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不同目的和利益的驱使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受众与媒介之间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后者又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衡量受众能否建设性地、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调查显示:在媒介消费动机方面,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信息”作为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35%左右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学习知识”、“打发时间”、“与人交流”的人都在8%以下。但在选择“最喜爱的媒介类型”时,选择休闲娱乐型媒介(包括影音娱乐、时尚、体育、网络游戏)达60.8%的比例,而选择以新闻和财经为代表的信息型媒介则只占31%,另有6.6%的人选择文教。

南京师范大学对江苏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69%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信息、资料来源”作为其最主要的接触目的,51%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娱乐”,33%左右的大学生则选择了“学习”,选择“消磨时间”的只有18%。

武汉大学对6个城市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的信息中,列前五名的分别为国内新闻(27.8%)、本地新闻(17.1%)、国际新闻(13.2%)、体育新闻(10.2%)和热点报道(6.7%)。在调查设定的19类新闻信息中,他们选择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的后五名分别为服务信息(0.2%)、就业指导(0.3%)、法治新闻(0.4%)、教育新闻(0.8%)、科技新闻(1.4%)等。这说明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国际性、娱乐性特点,对指导性、实用性信息则不太重视。

img16

图4-1 江苏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

3.媒介认知

对大众媒介的认知,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层面。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其影响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传媒对青年的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它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共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的因素。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说尤其重要。

武汉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新闻媒介的作用和功能。他们认为媒介的主要作用为“传播信息、检测环境”(44.0%)、“引导舆论、协调社会”(24.2%)、“传承文明、传播科学”(12.1%)、“提供娱乐、缓解压力”(7.8%)、“传达党的方针政策”(3.7%)、“宣传典型、推进工作”(3.1%)、“普及法律、教育人民”(2.3%)、“刊登广告、发展经济”(2.1%)、“动员大众、投身改革”(0.7%)。

对于新闻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大学生们认为主要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43.6%)和“社会公共舆论机关”(29.7%)。他们的这些认识与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相符的。

在调查当前的媒体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其需要时,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能满足社会信息需要”(选择满足需求、基本满足需求和超过需要的总和达61.9%),也“能满足大学生信息需要”(选择满足需求、基本满足需求和超过需要的总和达73.7%),另一方面则认为媒体存在“新闻视角老套”、“新闻信息量不足”等问题。

对于当前媒介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们也有一定的认识。调查显示:15.2%的受调查者认为“新闻视角老套”,13.3%的认为“国内新闻信息量不足”,11.5%的认为“重大新闻事件信息量不足”,11.4%的认为“国际新闻信息量不足”等。由此可见,新闻信息量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媒体在满足大学生需求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他们看来,最不满意的报道居前三名的分别是国内新闻(15.9%)、国际新闻(14.7%)和本地新闻(12%),他们对经济新闻、流行时尚、名人访谈等类型的报道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针对目前媒体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反感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虚假信息多(32.4%)、低俗内容多(15.1%)、会议新闻多(14.8%),其他还包括放弃媒体的社会责任、宣传内容过多、广告等商业因素侵蚀严重、该报的问题不报、不该报的问题大肆炒作、报道视角的歧视、新闻侵权严重等。

针对媒体的人文关怀问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9.8%)认为“目前新闻媒介对普通民众的关注程度不够”,他们认为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报道视角歧视”(22.1%)、“报道数量少”(19%)、“报道缺乏深度(18.8%)”和“报道意图不纯正,有炒作之嫌”(14.4%)等。

在涉及媒体公信力问题时,大学生认为我国新闻传媒的整体可信度不高。在回答“从总体来看,您认为我国新闻传媒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多大程度上可信”的问题时,41.9%的受调查者选择“大部分可信”,35%的选择“一半左右可信”,20.3%的选择“一小部分可信”,选择“全部可信”和“完全不可信”的分别为1%和1.7%。在回答“当某一重大事件发生时,我国媒体上报道的内容与境外媒体报道的相互矛盾,在这种情况下”,52%的受访者选择“两者都怀疑”,10.2%的选择“两者都相信”。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比较理性,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是否属同一世界心存怀疑,能够对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别,为进一步引导他们理性地、自觉地区别“两个环境”,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提供了前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判读能力不足,在问到“能否分辨新闻报道和观点言论”时,“能够分辨”的占61.09%,“不清楚”的占23.95%,“不能分辨”的占14.96%,即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并不能够准确区分报道和观点;在问到“是否发现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广告”时,只有17.03%的大学生回答“经常发现”,回答“偶尔发现”和“从未发现”的分别占59.04%和23.66%;在回答“能否分辨广告中的不实信息”时,仅有42.82%的大学生回答“能够分辨”,回答“不能”的高达23.07%。这说明,由于大学生媒介信息判读能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误导,产生不理智的行为。

从以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与新闻传播的规律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判读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遇到虚假信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不能对其进行准确分辨,容易被媒体误导。

第二,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与媒介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上海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更倾向于休闲娱乐。同样,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也体现出类似特点,尽管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消费时间最多的媒介,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仍然倾向于选择传统主流媒体。

第三,网络媒体在大学生媒介消费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需要进行恰当引导。

第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发展多属于自发状态,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迫切需要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的调查显示:仅有8.02%的大学生“经常学习”,“从未学习”的占29.91%,“偶尔学习”的为62.07%。也就是说,90%以上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学习”过媒介素养的课程。如果排除经常学习的学生中可能存在所学专业与媒介素养相关较大的状况,我国大多数大学都没有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性课程供学生选修或者必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7]值得注意的是,97.7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其中36.17%的认为“应单独设置课程,纳入正规课程”, 31.87%的认为“不需要单独设置,融入某些人文课程即可”,还有29.72%的认为“应开展主题讲座、在线课程等非正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